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3个生态亚区近20年(1981~1999)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生态亚区农田氮素平均盈余59 59%、39 75%、11 12%;磷素平均盈余40%以上;钾素平均亏缺38%以上。根据3个典型县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焚烧秸秆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两次取样对土壤养分和水分测定得知:秸秆就地焚烧,使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比秸秆不焚烧处理分别低16.9%、11.1%和6.6%,而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7.5%和18.9%;土壤含水量降低了4.8%左右;秸秆就地焚烧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一定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2007—2009年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林草间作模式为对象,以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农田为对照,对林草间作地土壤养分及含水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林草间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不利于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从间作年限看,9年生林草间作对土壤养分及水分含量的影响大于7年生林草间作。从空间结构看,林草间作对20、4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及水分含量的影响较80、100 cm土层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设施蔬菜合理灌水问题,以农户常规灌水量作为对照处理A,设计了增加1/3灌水量处理B、减少1/3处理C和减少1/2处理D共四个处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养分和水分在土壤剖面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水处理A的产量相比,处理B和处理D的产量比处理A减少了9%,处理C差异不明显。土壤剖面中各土层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水分向土壤深层迁移量相应增加,导致水分利用率降低。与常规灌水处理A相比,处理B土壤剖面中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向深层运移量明显增加,处理C和处理D 两个处理各养分向深层的迁移量均明显降低;综合各项分析,农户常规灌水量明显偏高,在常规灌水量的基础上减少1/3灌水量,即灌水量为1.89×10 m/hm时能有效提高灌水利用率,降低养分的淋失,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桉树林下套种对牧草糙毛假地豆的生长和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桉树——糙毛假地豆套种模式的可行性,选取广东江门四堡林场不同林龄桉树林,套种糙毛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on var.strigosum Meeuwen),检测其株高、冠幅等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其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苗圃地种植的糙毛假地豆冠幅显著大于桉树林下的植株,说明荫蔽环境对糙毛假地豆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不同林龄桉树林下的糙毛假地豆全年都可生长,且其株高、分支、冠幅均无显著差异;种子播种和实生苗种植两种套种方式对糙毛假地豆的株高、冠幅无显著影响;糙毛假地豆在适当的种植间距下可有效抑制杂草;桉树林下套种糙毛假地豆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含量。结合其生长特性进行管理,桉树林下套种的糙毛假地豆生长趋势正常,且能改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红壤∶腐殖土=1∶0(ST1,体积比)、红壤∶腐殖土=3∶1(ST2)、红壤∶腐殖土=1∶1(ST3)、红壤∶腐殖土=1∶3(ST4)4个土壤养分水平以及对照(W1)、轻度干旱胁迫(W2)、中度干旱胁迫(W3)和严重干旱胁迫(W4)4个水分处理水平,研究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丙二醛、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分别随着土壤养分与水分的降低而降低;猪血木幼苗不同营养器官生物量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并在ST3土壤基质下达到最大值;叶片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显著降低,而水分饱和亏和水分组织密度则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林草景观界面(包括林地、草地和林-草界面3种生态系统)土壤的养分(有机质、氮、磷、钾和pH)含量、水分含量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养分、水分和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草景观界面3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在0~40 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全磷平均含量为林地>林-草界面>草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草地>林地>林-草界面;全钾平均含量和pH为林-草界面>草地>林地;各种养分含量在各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表层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基本上高于20~40 cm土层;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水平距离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草地和林地内水分变化不显著,而在林-草界面内不同距离梯度上的含水量变化极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平均含水量在草地区逐渐升高,在刺槐林地中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在林-草界面区域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林草景观界面下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总体数量上均以细菌为主,占微生物总量的98%以上,微生物总数量为林-草界面>草地>刺槐林地;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动态明显,林-草界面和草地0~20 cm土层数量较20~40 cm土层显著增多,而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少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桉树人工林可能导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为了评价人工种植桉树年限对当地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以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1、5、10和15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桉树种植年限对不同土层(0~20、40~60、80~100 cm)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层pH值在种植5年后0~20 cm与40~100 cm相比较显著降低21.67%;15年生桉树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速效钾、有效磷和碱解氮都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在0~60 cm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下降;速效钾各层都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有效磷在0~20 cm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下降,碱解氮累积量在80~100 cm随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总之,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均不同程度降低土层土壤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业科学》2014,(10):65-68
对海南儋州两种经营方式下桉树林与人工椰林样地连续定点采样,分析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差异。结果表明:(1)短伐桉树林、椰林土壤表层的0~10 cm粒级组成"粗化"明显,而非短伐桉树林的变化较小;(2)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表层0~10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65,1.69,1.56 g·cm-3,较其他林地要大;(3)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和椰林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常接近,约为33%,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8.66%,4.95%,5.99%,总孔隙度分别为41.89%,38.62%,39.05%;(4)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的土壤紧实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非短伐桉树林的土壤紧实度明显高于短伐桉树林和椰林,而短伐林与椰林的土壤紧实度相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异同,在该区选取了4种典型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N、P、K)以及速效养分(N、P、K)、pH值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据此分析了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模式下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除全K外,几种主要养分均存在表层(0~20cm)高于下层(20~40cm)的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全N、速效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人工林模式下土壤养分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灌木林。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典型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为例,选择小叶杨纯林、樟子松纯林、柠条纯林、小叶杨+山杏混交林、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和荒草地6种立地类型,对其在风沙土和栗钙土中的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土壤容重表现为:小叶杨纯林>樟子松纯林>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小叶杨+山杏混交林>柠条纯林>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则表现为:荒草地>柠条纯林>小叶杨+山杏混交林>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樟子松纯林>小叶杨纯林。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种生态群落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逐渐增加,而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延安人工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SON(可溶性有机氮)在延安燕沟流域土壤中的分布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刺槐林(15年)、刺槐林(5年)、灌木林(拧条)、苹果林(3年)、侧柏林(15年)等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地土壤中SON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类型林地土壤SON含量不同,且差异显著。具体为:刺槐林(15年)〉灌木林(拧条)〉侧柏林(15年)〉刺槐林(5年)〉苹果林(3年)。林地土壤提取液中SON的平均含量为19.24 mg/L,高于谷子地(15.85 mg/L)土壤提取液。林地土壤SON含量平均占其总可溶性氮含量的68%以上,不同类型林地比较,林地土壤SON含量平均占其总可溶性氮含量的比例为:刺槐林(15年)〉侧柏林(15年)〉灌木林(拧条)〉刺槐林(5年)〉苹果林(3年)。[结论]人工造林增加了土壤中的SON含量。林地土壤的SON组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延河流域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及其空间变化,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利用和人工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问题,根据降雨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了降雨梯度、坡位及坡向对植被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流域内土壤水分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自然植被0~500 cm土壤含水量为8.15%,变异系数为33.12%;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较低,仅6.74%。地形因子能够显著影响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土壤含水量,自然植被不同坡位和坡向的0~500 cm土壤含水量大于人工植被。[结论]综合考虑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阴坡下与平地相对适合人工植被的营造,在植被配置时,需要考虑植被类型及耗水特点。 相似文献
15.
白龙江水源涵养林不同林龄土壤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研究甘肃南部白龙江水源涵养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养分含量,为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营造和抚育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白龙江林区4种林龄人工油松林类型0~40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油松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1)不同林龄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白龙江人工油松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大;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变大;速效磷差异不显著;(2)随着树龄的增加,树龄大的土壤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树龄小的,随森林坡位的降低,坡下孔隙度明显高于坡上,通透性能不断增强,pH值在坡上坡下没有明显的差异;(3)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性氮、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碱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涵养水源的一个重要标志。[结论]该研究为白龙江林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仁怀市砂页岩地区枫香次生林和柳杉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土壤的调查与分析,比较了相似封(造)年限两种林分植被恢复及土壤改良的状况.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在植被盖度,枯落物的吸水速度,持水量和土壤的部分物理性质等方面,均比人工林好.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北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区,对人工林和次生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调查的样地中为常年的优势类群;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随夏秋春季节的变化逐渐减少,个体数秋季最多,春季最少,夏季次之;大型和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不同林地中的变化规律不同。不同地带次生林中的土壤节肢动物数量大于人工林,而且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交错区不同生态环境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表聚性非常明显。但有的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的个别层次有逆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下,桉树纯林和桉树 + 红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方
法】通过严格的土柱淋洗试验,模拟酸雨 pH 分别为 3.0、4.0、5.6、6.0。【结果】酸雨处理下两种林分土壤和
土壤淋洗液 pH 值均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降低,桉树纯林土壤 pH 的平均下降幅度为 1.41,桉树 + 红椎混交林为
1.66;土壤淋洗液养分含量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增加;两种林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随酸雨 pH 的
降低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桉树纯林中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显著降低,在桉树 + 红椎混交林
中无显著变化;同一 pH(pH3.0)条件下,与 CK 对比,桉树纯林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下降率分别为
28.7%、46.6%、12.4%,桉树 + 红椎混交林下降率分别为 18.9%、23.5%、11.3%。【结论】两种林分对比可知,
桉树 + 红椎混交林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强于桉树纯林。 相似文献
19.
以太原市西山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对三个开采强度下油松林不同深度土壤物理属性和水分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测定,对比分析煤炭开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煤炭开采强度的加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土壤上层和下层容重趋于一致,土壤饱和含水量下降。说明随着煤炭开采强度的加大,导致林地土壤结构变化,损害了林地土壤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5种典型人工固沙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垂直分布的差异性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人工固沙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平均含量排序为白榆群落>新疆杨群落>花棒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沙柳群落>裸沙地,且均以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同时,柠条锦鸡儿群落、白榆群落和新疆杨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裸沙地相同,而沙柳群落和花棒群落趋势不明显,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最低值出现的土层不同;不同类型人工林0~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白榆群落>新疆杨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花棒群落>沙柳群落>裸沙地,以乔木林白榆群落和新疆杨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试验所选各灌木林,但柠条锦鸡儿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最高值出现在80~100 cm土层,而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0~20 cm土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