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泡核桃溃疡病的立地条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和坡度对泡核桃溃疡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其中阳坡的泡核桃树发病最轻,阴坡的发病最重,病情指数分别为23和46;陡坡的泡核桃树发病最重,平坡的发病最轻,病情指数分别为48和19。  相似文献   

2.
选取5个欧亚种葡萄,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实验室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叶片白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不同感病程度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应的关系;以及以上2个指标分别与病情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9307和早熟红无核不同发病程度的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红宝石无核、无核红霞和矢富罗莎不同发病程度的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差异,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感病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即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人工林病情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坡度、坡向等因子与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向之间的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其中阳坡的病情指数最低为42,阴坡的病情指数最高为65;不同坡度之间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其中陡坡﹥缓坡;密度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冠幅、胸径、树高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病情指数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度之间的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其中阳坡的病情指数最低为37,阴坡的病情指数最高为56;陡坡的病情指数大于缓坡和平坡;密度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冠幅、胸径、树高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用室内外接种及自然感病的方法,对银中杨抗烂皮病进行测定,采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证明银中杨为感病最轻品种,聚在第一类,并对鉴定林中 16个品系的病情指数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间感病指数有极度显著差异。同时对银中杨及对照品种的虫害按五级分类标准进行调查并计算受害指数,结果表明银中杨是抗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虫害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6.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胸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流行,除受气侯条件的影响外,还取决于杨树的生长状况及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找出胸径与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发病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对不同径阶杨树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及发病速度做了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一、病情调查病情指数分级标准 0级:无病;1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发病程度下,接种叶锈菌对青杨叶片组织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发病程度与杨树生理指标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接种叶锈菌后,随着感病程度的增加,POD活性呈现梯度增长,感病末期达到活性最大值;PPO活性呈规律性增长,分别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叶绿素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始末变化量明显;丙二醛含量呈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态势,在感病中期达到*峰值。各生理指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叶绿素含量与感病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丙二醛含量与之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解析和定量评价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昆嵛山赤松纯林的营林措施和赤枯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区域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34年)的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和冠幅6个林分因子及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林分因子与赤松赤枯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得影响赤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结果】赤枯病在赤松林中普遍发生,发病样地占调查样地的96.3%。整体上,高密度林( 2 956 ~4 089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林(688~1 822株·hm -2 )和中密度林(1 823~2 955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疏林(郁闭度<3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中疏林(郁闭度30%~70%)和密林(郁闭度> 7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分组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分组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赤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r =0.761, P < 0.01;r =0.748,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均受到郁闭度的极显著影响( r =0.509, P < 0.01;r =0.442, P < 0.01);二者与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443, P < 0.01;r =-0.362,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枝下高的增大而极显著减小( r =-0.460, P < 0.01;r =-0.419, P < 0.01);二者与胸径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 r =-0.425, P < 0.01;r =-0.373, P < 0.01);随着冠幅的增大,林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降低( r =-0.345, P < 0.01;r =-0.381, P < 0.01)。冗余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赤枯病发生的贡献最大。【结论】松赤枯病在昆嵛山区域发生较普遍但不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林分因子分组中均有差异,且均受各林分因子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松赤枯病影响最显著,建议对昆嵛山区域赤松纯林赤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以重要因子为主要调控对象,进行合理修剪和间伐。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下不同灌木柳的抗旱性,并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灌木柳种源,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受害指数测定方法对8种灌木柳的16个系号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8种灌木柳的参试系号之间的受害症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杞柳P1025受害最轻,簸箕柳P295受害最重;簸箕柳和杞柳内的不同参试系号间分别存在显著差异,簸箕柳内P61比P295受害症状轻,杞柳内P1025受害最轻,P646最重。因此,杞柳P1025、杞柳P63、三蕊柳P105等12个系号都是相对耐旱的柳树原种,可以考虑用作以抗旱性为目的杂交试验的亲本;而选择簸箕柳和杞柳作为育种种源时,可用P61和P1025作为其中的耐旱亲本。  相似文献   

10.
常州金坛地区不同薄壳山核桃品种黑斑病抗性田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8月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薄壳山核桃种植园资源圃,调查了11个薄壳山核桃主要推广栽培品种果实黑斑病发病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薄壳山核桃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大小依次为无性系3马汉无性系4无性系2无性系5绍兴坎扎金华无性系6波尼无性系1;薄壳山核桃的黑斑病发生与果实形状有一定的相关性,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果实长度成正相关,与果实宽度成一定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绛红褐链霉菌 YSSPG3发酵物中纯化获得抗菌蛋白 AMP,采用其稀释液喷雾或浸根诱导处理撑绿杂交竹苗,调查病情指数并测定杂交竹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用抗菌蛋白 AMP(母液浓度为360.56μg·mL -1)的10,20,50倍稀释液叶片喷雾或浸根处理后,撑绿杂交竹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发病对照。经不同浓度抗菌蛋白诱导,植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等抗性酶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不同的响应。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叶片内各抗性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的处理上升幅度大。只诱导不接种及诱导后挑战接种,叶片内各抗性酶的活性与抗菌蛋白浓度呈正相关。POD,PPO,CAT 酶活性用浸根处理的时序变化幅度及同时期升高幅度大于喷雾处理,SOD,PAL的差异不明显。各抗性相关酶活性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病性在喷雾诱导处理中与 PPO,POD 和 CAT 活性相关性显著,在浸根诱导处理中与 SOD和 PAL活性相关性显著,说明抗性酶与病情指数的变化存在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调查不同混交模式下降香黄檀树冠结构指标和黑痣病发病情况,分析树冠结构指标和黑痣病的关系,筛选出防控黑痣病的主要树冠结构指标。结果如下:降香黄檀黑痣病病情指数与枝下高(Hub)、叶面积指数(LAI)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冠长树高比(PLCH)、冠幅(W)、树冠表面积(CSA)、单株叶面积总数(TLA)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分枝粗度(Dfb)、一级分枝角度(Afb)、冠形率(CSR)、冠层密度(CLD)与病情指数相关性不显著;树冠表面积(CSA)与病情指数相关系数最大。通径分析表明各树冠结构指标对病情指数直接作用结果如下:正向作用程度从大到小顺序为LAI、W、CSR、Dfb、Afb;负向作用程度从大到小顺序为PLCH、CLD、CSA、TLA、Hub。由决策系数可得,对黑痣病有防控作用的各树冠结构指标从大到小顺序为CLD、PLCH、LAI、Hub、W、TLA、CSR、CSA、Dfb、Afb。综合分析可得,PLCH和W对黑痣病的相对重要性适中,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混交模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以选取PLCH和W作为黑痣病生态调控的主要树冠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杨树烂皮病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迎春5号(三北1号)杨树烂皮病(Valsa sordida Nit.)发生情况调查得知,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造林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因子,当年新植林发病最重,1a以后逐年减轻。不同土壤比较:白浆土造林发病最重,暗棕壤次之,草甸土最轻;不同地类比较:农田耕地造林病害重于宜林荒山造林;不同坡位病害比较;坡上重于坡中,坡中重于坡下;不同坡向比较:阳坡病情重于阴坡;不同坡度比较:坡度越大,发病越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2011年,对藤椒锈病的发病规律与化学防治进行了调查及研究。田间定点观察结果表明,藤椒锈菌孢子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藤椒锈病的发病情况与温度、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关系密切;该病的始发期为7月~8月,发病期为8月份,9月~10月份为发病盛行期。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自然发病状况下感病植株在不同时期的生理指标及其与锈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绿素含量与病情指数成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之无相关性。预防实验中,15%粉锈宁700倍和70%代森锰锌700倍预防效果达到93%,而最差的波尔多液预防效果也达到50%;治疗实验中,相对防治效果最好的70%代森锰锌700倍才为53.5%,最差的波尔多液仅为9.3%。  相似文献   

15.
对海南省澄迈林场的降香黄檀人工林展开病害调查,探讨营林措施对降香黄檀的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管理措施对降香黄檀的病害发生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F=41.654,P=0.000;F=31.509,P=0.001)。精细管理的林分的病害发生显著低于其他的管理方式的样地。孤立林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纯林、混交、套种等栽培模式。不同混交模式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F=24.358,P=0.000;F=13.145,P=0.000),其中,降香黄檀和檀香的混交林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6.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林科院油茶苗圃中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陆川油茶C.vietnamensis、南荣油茶C.nanyongensis、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apa.和宛田红花油茶C.polyodonta共5个油茶物种的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普通油茶发病最为严重,病株率为100%,根结指数为53.8,通过鉴定,该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南荣油茶和陆川油茶的发病情况较轻,病株率分别为23%和18%,根结指数分别为7.4和5.0;宛田红花油茶和博白大果油茶的病株率分别为4%和2%,根结指数分别为0.8和0.4,发病最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落叶松病情指数与林分及立地因子的相关及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落叶松的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胸径、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密度对病情指数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展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下银白杨锈病危害调查,探讨景观格局对病害发生、流行以及扩散的影响,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北京延庆地区选取78个样点调查杨树锈病,计算病情指数,并基于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图设置以样点为中心,半径分别为250、500、750、1 000m的缓冲区,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各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的景观指数。采用R软件进行病情指数的统计分析以及各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病情指数与景观指数的逐步回归分析,通过生态学统计分析软件Canoco进行类型水平景观指数的RDA分析。【结果】杨树锈病在研究区内广泛发生,病情指数在5. 6~94. 1之间,其危害程度受景观格局特征、生境环境和人工管理状况的影响。在景观水平上,不同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对杨树锈病危害程度具有不同响应,影响显著的因子也有所差异。在类型水平上,耕地及草地斑块对杨树锈病发生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斑块密度(P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等共性指标。【结论】景观结构中行道路廊道和草地、耕地基底为病害传播提供便利条件,可促进杨树锈病发生;在本研究选取的尺度中,500 m缓冲区是该病害管理的最佳尺度,在此尺度下,景观指数与病情指数的拟合度最佳;结合杨树锈病发生的病理学特点,可通过面积-形状指标、景观聚集度指标及多样性指标解释病害的发生情况,景观内部斑块形状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抑制病害发生,景观单元内斑块类型越分散、景观结构越细化且细化的斑块之间分布越均匀,则病害流行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