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为了揭示临河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当地春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75—2009年的气候资料和春小麦单产资料,分析临河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河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70℃/10 a,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3年,并且大于0℃积温平均以188.4(℃·d)/10 a的速度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150.6 mm;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倾向率为-38.4 h/10 a;春小麦气候产量呈"M"型,1993年以前气象产量相对较低,最低的年份为1987年,1996—2000年前后气象产量相对较高,2000年以后,气象产量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和评价新型消毒剂在植物表面灭菌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比较过碳酸钠、次氯酸钠、升汞3种灭菌剂对烟草种子的表面灭菌效果,及对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烟草种子分别用4.0%过碳酸钠水溶液(活性氧含量≥0.54%)处理20~40 min后直接接种于MS培养基中;33.3%次氯酸钠溶液(活性氯含量≥1.65 %)处理10 min或0.1%升汞水溶液灭菌4 min,无菌水清洗5次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中。3种方法灭菌效果相当,无污染,并且90 %的种子能萌发。过碳酸钠和次氯酸钠处理后种子萌发快、植株生长良好,且过碳酸钠灭菌组的植株生长略优;而升汞则延缓种子萌发并抑制植株生长。此外,因过碳酸钠灭菌后无需清洗,显示了其作为种子表面灭菌剂的极大优势。本研究建立了烟草种子表面灭菌的新方法,同时为其他植物的种子及外植体表面灭菌提供了参考,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华北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作物资料,验证APSIM-Wheat作物模拟模型区域尺度有效性,结合1961-2007年47年逐日气候资料,分析冬小麦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了气候因素对冬小麦不同等级产量潜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对APSIM-Wheat模型在华北地区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区域化模型在华北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华北地区冬小麦各层次产量在时间上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不同层次产量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别:冬小麦潜在产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水分限制产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氮限制产量从东向西先增加后降低在山东济宁地区达到最大;河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的高值区,同时为水分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加灌溉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山东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分限制产量的高值区,水氮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施氮肥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河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低值区,辐射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决定冬小麦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生长季内总辐射,总辐射与潜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决定冬小麦水分限制产量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候要素对于冬小麦水氮限制产量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方差较小,仅为0.48,故土壤等其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不改变作物品种,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呈下降趋势,造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总辐射下降以及随积温增加冬小麦生长季缩短,决定冬小麦产量潜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总辐射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粮食产量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提高粮食产量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分析现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文中将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在众多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确定出主要的、客观的因素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的非线性建模和极高的拟合精度特点,应用到粮食产量预测中去。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最大误差1.21%,平均误差0.63%。预测精度较高。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1999—2017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划分为2个阶段,对2个时段的粮食产量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利用SAS统计软件实现灰色关联分析的数据处理,为提升陕西省粮食产能、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第一重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就业人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有较大提升空间。宏观层面上,自然因素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第一因素,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最后是政策因素。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药化肥精准施用减量增效,推广粮食绿色生产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以及各种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安徽省1992—2012年有关气象灾害数据,对4种主要气象灾害(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的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其对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2年,安徽省气象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波动大的特点,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旱灾和水灾是发生面积较大的气象灾害,且常在时间上交织、空间上并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4种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顺序:风雹灾水灾旱灾霜冻灾,说明风雹灾是影响粮食产量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其次是水灾、旱灾,霜冻灾影响较小。本研究可为安徽省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优异高粱地方种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优异高粱地方种质、产量及酿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中优异高粱地方种质与理想品种的关联度大小顺序均表现为三穗高粱08>黎平高粱08-1>红缨子>凯里高粱08-1,且它们与理想品种的关联显著性检验结果与筛选过程中的完全一致;施用240 kg/667 m2有机肥Ⅰ显著提高高粱产量,且其酿酒品质指标均能达到贵州省仁怀市酒用优质糯高粱标准。不同施肥处理对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高粱种质没有影响,获得优质酒用糯高粱种质3份。 相似文献
8.
以观测雷暴日资料为基础,采取线性倾向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菏泽地区雷暴日数的气候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发现1964~2013年间,菏泽各区县雷暴日数分布均匀。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年雷暴日数以2.9 d /10a的线性趋势显著减少。雷暴日数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开始时间是1981年。在7年层次里,菏泽市雷暴日序列存在准15年周期的振荡,在20年层次里,菏泽市雷暴日序列存在准40年周期的振荡,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个转折点。雷暴日空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10.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的育种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对参加 2022 年中鲜玉(北京)联合体东南区糯玉米试验广西横州点的 12 个糯玉米品种的 12 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与理想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斯达糯 54> 锐玉 926> 徽彩甜糯 1 号 > 苏糯 6 号 > 京科糯 2000GL> 佳糯 808> 彩糯 606> 荆恒18-1> 佳农 861> 金糯 1913> 美玉 18 号 > 苏玉糯 5 号。其中斯达糯 54 综合性状最好(r′=0.8593),锐玉 926 次之(r′=0.8080),徽彩甜糯 1 号第三(r′=0.7848),苏玉糯 5 号综合性状最差(r′=0.5806)。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不同县区雷电灾害风险的高低、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以闪电定位资料和经济社会资料为基础,采取归一化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统筹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选择9个影响因子建立雷电灾害区划模型,绘制出菏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得出:曹县和东明是致灾因子危险性高值区,两地的孕灾环境敏感性同样较高,牡丹区和定陶是承灾体易损性高的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高值区在牡丹区和东明。曹县和东明是雷电灾害的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为单县和巨野,中等风险区为定陶,次低风险区为成武和郓城,牡丹区和鄄城由于防灾减灾能力强或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划为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剖析北京市雷击人身伤亡事故相关特征,根据1957—2015年北京市雷击人身伤亡事故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雷击伤亡相关特征。结果显示:有记录的雷击人身伤亡事故共65起,雷击死亡47人,受伤96人,人员伤亡比为2.04:1,平均每年伤亡2.42人。雷击伤亡事故在4—9月均有可能发生,主要在6—8月,其中7月最多(比例为32.31%)。雷击伤亡事故空间分布主要在北京市中部和东部,按区县统计东城区最多,与这里旅游场所较多、人员较为密集有一定关系。20世纪90年以后,雷击人身伤亡事故增长较多,且雷击伤亡事故郊区开始多于城区。雷击场所主要分布在开阔地带,所占比例43.08%,其次分别为建构筑物、树下、山上、农田、水域。雷击类型直接雷击最多,所占比例52.31%,其次分别为接触电压、旁侧闪络和跨步电压。长城和首都机场近些年发生雷击事故较多,需重点关注。同时利用1959—2012年雷暴日分布做了时间和空间对比,时间分布相对一致,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最后根据雷击人身伤亡事故特征,研究提出一种方便安装、有效避雷的装置,以保护户外场所人员防雷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因闪电带来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研究安徽省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应用。采用Excel、Origin和Surfer软件作为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安徽省逐日闪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地区以负闪为主;闪电月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单谷型,暖季多冷季少,闪电次数集中发生在盛夏7月,6—9月为闪电集中发生时段;日变化上,正、负闪的2个高峰值时段分别出现在01—03时和15—17时,14—18时是一日当中对流性天气最集中时段;闪电强度变化特征表现为暖季高冷季低,月平均闪电强度46.2 kA,正、负闪电月平均强度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高于30 kA的正、负闪电出现概率走势一致,正、负闪电强度值主要集中在0~30 kA之间;空间分布上,年平均闪电强度和密度高值区多发生在平原、丘陵和山区交接地带,也是安徽地区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同时,利用闪电资料和雷暴日数的关系,得出适用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对指导本地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雷暴日数时空演变特征,对该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及防灾减灾具有应用价值。本研究选用1981—2018年哈尔滨市13个台站逐年雷暴日数观测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雷暴日数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哈尔滨市1981—2018年雷暴日数雷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31d/10a;雷暴日数周期变化不十分显著,存在28年、4年、9年主周期变化;雷暴日数的3个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主要为雷暴日数呈现“双曲抛物面”形状正向变化趋势,以双城—阿城—木兰和通河中部—依兰一线(西南—东北向)为轴,左抛物面,沿轴线向西南方向递增,右抛物面,沿轴线向东北方向递减,递增幅度大于递减幅度,均没形成闭合的低值区域,且等值线相对密集;可以为雷电灾害管理及预测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菏泽市降水变化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菏泽市的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与理论支持。笔者利用菏泽市8县1区的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一元一次线性回归分析法、M-K检验法、降水保证率法,对菏泽市近40年降水的空间分布、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趋势、降水的突变分析以及各县区的降水保证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部县区向西北部县区呈阶梯状减少的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6.5 mm/10 a。1971—2001年的UB线大于0,降水量增加且趋势明显;2002年以后,UB线小于0,降水量减少。UF曲线和UB曲线在2条信度线之间存在交点,交点对应的年份为2003年,即2003年是菏泽市降水突变的时间点。当降水量保证率相同时,菏泽市各县的年降水量由北向南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北京地区闪电气候特征,选取2009—2016年该地区ADTD探测资料,对闪电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时间分布、闪电强度、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等。结果表明:该地区8年间共发生闪电155567次,负闪和正闪分别占90.0%和10.0%,前期和后期相比,总闪频次降幅接近30.0%,但正闪频次增幅高于36.1%。夏季是北京地区闪电的高发季节,占全年闪电数量的82.1%左右,和该地区主汛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地区负闪电流强度分布比较集中,而正闪电流强度分布相对分散,平均强度为-33.9 kA和63.5 kA,与历史统计结果相比均有所增强。利用IEEE工作组推荐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更能客观反映该地区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高于0.99。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强度和规律,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功能,从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4个方面,对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土壤侵蚀总体以中度侵蚀为主,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侵蚀主要发生在600 m以下区域,其中高程位于200~400 m之间的区域侵蚀面积最大;(3)5°以下以及8°~15°坡度级土壤侵蚀面积较大,土壤侵蚀随坡度的增加总体都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4)土壤总面积越大,侵蚀面积也越大。石质土、粗骨土的土壤侵蚀率较高,潮土和砂姜黑土的土壤侵蚀率较低;(5)耕地、草地和林地侵蚀面积最大,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侵蚀率较大,水域土壤侵蚀率最小。 相似文献
18.
2004—2013年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便为灾害性防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利用2004—2013年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出现日数资料,对该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雷暴、大风、暴雨、霾等5类为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大风和雾时间和空间分布都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大雾出现日数相对减少且高发中心向南移动,秋、冬两季多发;大风出现日数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且高发中心向北移动,春、夏季强对流大风较多,高发区集中在北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雷暴和暴雨时间变化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出现日数相对稳定,多集中在6—8月,雷暴北部山区多发,遵化市出现频次最高,暴雨各观测站每年约1—3日,且无明显地域性差异;霾日数增多,主要集中在唐山市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影响唐山地区的又一类灾害性天气,并且爆发频次极高。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加强云闪分布特征分析,增强对雷暴云内物理过程的认识,利用2015—2017 年VLF/LF三维闪电探测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贵州省闪电特征进行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云闪还是地闪,均以负闪为主;闪电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闪电最少,闪电月际分布主要为单峰型,仅冬季Z比率大于1;闪电主要发生时段为16 时至次日凌晨2 时,Z比率与全闪频数随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18;全省闪电密度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年均闪电密度为5.07 次/(a ·km2);云闪主要发生在高度2k~7 km,全年云闪高度呈下降趋势;雷电强度主要分布在5k~45 kA,平均陡度为7.34 kA/μs。本研究有利于对闪电特征开展更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同时对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