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瘟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被称为生姜种植产业的"癌症".本试验设计了一种"网隔栽培法",并探索其对土传姜瘟病发病率和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连续3年的田间验证,相比传统栽培法,"网隔栽培法"种植可显著降低姜瘟病的发病率,平均减少了6.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来凤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凤头姜",确保精准脱贫和高质量脱贫,介绍了棉隆消毒、土壤活化、姜种消毒、精准防控、配套管理等系列技术方法,从根本上遏制了姜瘟病、茎基腐病等对来凤生姜产业发展的制约,改善了"凤头姜"的种植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生姜品种资源对姜瘟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引自国内外的不同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病性,于人工病圃内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58个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病性,并在无姜瘟病发生的试验田内,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生姜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现有生姜品种多为高感、感病品种,其中,安徽阜阳大姜、四川犍为黄口姜、厦门同安土姜等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7个品种表现为轻抗,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39个品种表现为高感。主要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表明,3个中抗品种的产量性状表现突出,是姜瘟病重发区推广应用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4.
大姜线虫病又称癞皮病,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and white)chit wood]引起,是近年来大姜上发生的严重病害,对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已成为制约大姜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探讨大姜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方法,2003年4~10月,在安丘市白芬子镇刘家峪村进行了不同农药品种对比试验和不同时期防治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了杀线虫的有效农药品种,确定了最佳防治适期和用药量,为彻底控制其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雷蕾 《植物医生》2005,18(3):16-17
生姜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营养丰富,适应性强,产量高,成本低,具特殊辛香风味,不仅是重要调味品,而且可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出口创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面积逐渐扩大.但由于生姜种植具有一些特殊要求及条件,而且姜瘟病害造成严重损失,该文就生姜高产栽培技术及姜瘟病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乳山市大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姜是乳山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为2 000 hm2左右.近几年来,随着大姜生产的迅速发展,大姜病虫害的发生也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7.
用3%克菌康和青枯停与常年用于防治姜瘟病的农用硫酸链霉素,铜大师等农药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大田示范。小区试验结果显示,最后一次施药后15d和30d,3%克菌康对姜瘟病的防效分别为72.4%和73.5%,青枯停对姜瘟病的防效分别为72.17%和72.00%;示范田最后一次施药后27~29d调查,克菌康和青枯停的防效分别为80.33%和77.05%,两药均有较好的防效,证明这两种农药可在大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我市大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连作地块增多,加上洗姜厂林立,洗妆水随水渠进入大片姜田。致使原来发生轻微的姜瘟病上升为大姜生产上危害最重、最难防治的病害。据统计,1994年发病面积不足1000亩,1998年上升到15000亩,损失达80%以上的地块...  相似文献   

9.
姜瘟病是一种细菌土传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防治药剂.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作物促生及防治病害方面极具潜力,为充分发掘姜瘟病的生防菌资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评价4株AM真菌对生姜的促生作用和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优良菌株进行分类鉴...  相似文献   

10.
姜瘟病也称姜腐败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几年,由于受栽培制度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姜瘟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一般姜田病墩率为25%,严重的地块达60%以上,特别是1998年,由于7~8月高温多雨,个别地块出现绝产,严重影响了姜的产量和效益。我们曾应用新植霉素、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收效甚微。1999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氯化苦原液处理土壤防治姜瘟病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在龙口市大陈家镇1998年几乎绝产的姜田内进行。设每667 m2用99%氯化苦原液(大连染料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学技术检测种姜姜瘟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瘟病是由青枯病菌(Psedomonas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俗称姜腐烂病。70年代以来,我国山东、浙江、福建和四川等生姜集产区均遭到其不同程度的危害。病地一般减产1至2成,重者达5成  相似文献   

12.
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姜腐烂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瘟病是生姜上的主要病害,也是生姜生产中最大的障碍因素。2002-2004年我们用20%噻菌铜进行了药荆防治试验和不同施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对姜瘟病有较好的保护治疗效果,最高防效可达67.61%。使用方法为用500倍液浸种,生长期500倍液灌根3次。  相似文献   

13.
对候集镇姜瘟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是镇平县候集镇的名土特产,品质佳,无筋香辣,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种植面积由50年代的3千亩发展到当今的4万余亩,平均单产3、4千公斤,高的达5千公斤以上。但自近年姜瘟流行,亩产下降到1500公斤左右。一般病田发病率30—4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1990年,我们对姜瘟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探讨。 发生情况 该镇姜田一般6月初发病,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初发病先从母姜及抽生的假茎开始,然后再传至子姜,孙姜及其抽生  相似文献   

14.
姜瘟病在山东各姜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减产1至2成,重者达5成以上,甚至绝产。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引起的维管束病害。除土壤和农家肥料外,带菌姜种是田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15.
阜南县位于皖西北阜阳市南,是盛产姜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姜加工出口企业异军突起,姜片出口原料需求量激增,姜种植面积达1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0%,年总产姜65万t,已成为阜南支柱产业。但是,姜瘟病为害有加重的趋势。据笔者近3a的调查,其病田率达8.4%~25.5%,一般病棵率2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虫螨腈在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虫螨腈在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360g a.i/ha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72g a.i/ha和108 g a.i/ha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4、21d采样姜样品。气相色谱对虫螨腈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虫螨腈在植株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安徽半衰期分别为6.0、8.2d。最终21d姜样品中虫螨腈的残留量在低于0.01~0.0495mg/kg,低于欧盟和日本制定的虫螨腈在姜中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生姜抗姜瘟病品种并明确其抗病生化机制,采用茎基部注射法和土壤灌根法接种测试22个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性水平,以高抗品种CDZIN012和高感品种CDZIN064为材料接种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观察接种后抗、感品种的叶片气孔参数、蜡质含量等组织结构的变化,测定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O2-、H2O2含量及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22个生姜品种抗性差异明显,其中表现为高抗、中抗、轻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为1、4、4、7和6个;茎基部注射法接种后生姜植株发病更稳定,更适合生姜品种抗性鉴定;感病后抗病品种叶片气孔密度为36.8个/mm2,比感病品种少(46.9个/mm2),...  相似文献   

18.
姜瘟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型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生姜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生姜根内细菌进行分离,初步筛选出7株青枯菌的拮抗细菌,经鉴定,所得拮抗细菌属于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和印度假单胞菌Pseudomonas indica。拮抗细菌表现出较强的青枯菌拮抗活性,其代谢物对青枯菌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同时,拮抗细菌表现出较强的铁竞争优势,其代谢物中嗜铁素含量显著高于青枯菌代谢物。盆栽试验发现,所筛选的拮抗细菌能够在生姜根内有效定殖,并显著降低生姜根际青枯菌密度,姜瘟病发病率由90.10%降至21.43%,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该研究为生姜地区姜瘟病防治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几年研究姜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姜瘟在田间周年流行时间序列中空间分布型的变化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应用7种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扩散系数 C 检验结果表明,姜瘟在田间的扩散系数 C 都大于概率为95%的随机分布型 C 值置信区间上限;Taylor 指数法则检验得:S~2=2.4280X~(1·1722);(?)-M 回归方程为:(?)=1.0529+1.2597M,改进后的模型为:(?)=0.7933+1.8084M-0.1492M~2;I 值、Ca 值在整个姜瘟时间序列中始终大于0;(?)值、(?)/M 值始终大于1,这些检验结果表明姜瘟在田间呈聚集分布,但在极少数重病田当病蔸率达60%左右时,分布型呈随机分布,病蔸率达75%以上时,则趋均匀分布.抽样方法比较结果是以采用平行线、棋盘式和 Z 字型取样法为宜.文中还讨论了在不同发病率条件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和病菌孢子萌发率方法,测定了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提取物对梨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姜提取物在5 000、2 500、1 250 mg/L的质量浓度下,梨黑斑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低于60%,对菌丝的抑制率大于50%。对梨黑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