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悬铃木方翅网蝽风险分析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是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本文根据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风险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我国风险中度偏高的有害生物,对其要进行谨慎检疫监理。  相似文献   

2.
室内条件下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苦参碱、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Bt)3种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1,5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采用生化方法测定3种药剂对不同虫态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方翅网蝽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龄若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最强,5龄若虫和成虫的敏感性相近。3种药剂中苦参碱的毒力最高,对1,5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0.1957,194.9和197.3mg·L-1;其次为阿维菌素,对不同虫态的LC50分别为10.66,420.5和472.0mg·L-1;苏云金杆菌对不同虫态的LC50分别为3.23,1414.2和6967.2mg·L-1。3种药剂处理后,悬铃木方翅网蝽不同虫态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以苏云金杆菌处理的解毒酶活性增强最明显,1,5龄若虫和成虫的3种解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其次为阿维菌素处理,3种虫态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1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成虫的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苦参碱处理的解毒酶活性增强最不明显,仅引起3种虫态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1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强。1,5龄若虫和成虫不同虫态相比,药剂处理后的5龄若虫体内解毒酶活性高于成虫和1龄若虫。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取食、产卵、孵化、蜕皮等行为。结果表明,其取食时头部有上下抽插动作,每次平均取食时间为11.2min,若虫有群集取食习性。雌虫经过触探确定产卵位置,通常选择在叶背面的叶脉交叉处或叶脉两侧产卵。卵的孵化过程需10~20min,分为顶开卵盖、展开附肢、晃动身体和脱离卵壳4个步骤。各龄若虫蜕皮的过程基本相同,经过外骨骼溶解、蜕皮、外骨骼硬化后进入下一虫态。成虫会有很频繁的梳理行为,既有对触角和足的梳理,又有对腹部和口器的梳理,其中对触角的梳理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4.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危害悬铃木的入侵害虫。在网室内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对悬铃木苗木落叶进度和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接虫密度对悬铃木苗木的落叶进度影响明显,高密度接虫和高密度危害能加快叶片脱落,且受害苗木叶片加速脱叶的关键期在9月下旬,但高密度接虫和高密度危害并未降低悬铃木苗木的生长高度和生长粗度。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分布、危害、生活史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危害悬铃木属树种,以刺吸叶片汁液直接为害。自2009年入侵漯河以来,对该市悬铃木造成了重大危害。通过对漯河市区主干道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进行调查,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并适时进行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外来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已经严重危害了德州市的主要城镇绿化树种——法桐的生长,通过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德州市的主要生活习性,观察其对法桐的危害性状,探讨法桐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被列入我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沧州地区是其适生区域,其主要寄主悬铃木属树种在沧州市广泛栽植,潜在危害性较大.该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进行了风险评估,其风险评估值R=1.56,在沧州地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应在越冬代成虫始盛期,成虫为害高峰期和越冬期做好防治工...  相似文献   

9.
10.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西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严重危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被增列入我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笔者通过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西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风险值R=1.08.评价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西省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最后,从加强检疫、加强对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加强疫区防治、加强检查与防护4方面提出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30%乙酰甲胺磷乳油、20%高氯·噻嗪酮乳油、240g/L螺螨酯悬浮剂和4.2%高氯·甲维盐乳油等4种杀虫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杀卵效果。结果表明稀释浓度在900×以上的高氯·噻嗪酮和高氯·甲维盐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卵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但高氯·噻嗪酮的防治药剂成本是高氯·甲维盐的3倍以上。各浓度处理的螺螨酯和乙酰甲胺磷的对卵的防治效果都很差,卵的孵化率均在70%以上。20%高氯·噻嗪酮乳油和4.2%高氯·甲维盐乳油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卵的孵化有抑制作用,在田间杀卵药剂选择中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2.
鄂西红椿资源概况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鄂西野生红椿资源调查,摸清了该区域的红椿分布情况,简单分析了红椿生长情况及生境、人为干扰等因素,发现鄂西红椿为趋于渐危树种。针对该现状,提出了合理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红椿的建议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其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顺序为2.5%鱼藤酮、0.5%绿农宝、Bt、歼年虫菜蛾特,其中2.5%鱼藤酮的毒力最高,LC50为3.05~3.11mg/kg,0.5%绿农宝、Bt毒力水平接近,而歼年虫菜蛾特毒力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4.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采用相邻格子法和中点四分法,研究平江县芦头国有林场红椿林的物种组成、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和群落各层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在1 200m2的样地里共有维管植物81种,隶属于53科70属,群落的科属组成不够集中;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垂直结构分层,各层有明显优势种;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最大,为0.217,灌木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分别为0.033和0.039,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建群树种红椿也明显增多,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也有所增加,而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很小。生活型谱矮高位芽植物在群落植物中占的比重最大为33.33%,其次是小高位芽植物。由频度级分析得出,群落仍处于发展的不稳定时期,频度级为C物种数将不断增多,从而达到稳定阶段。由于红椿林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成长,且生长对光照有强烈的依赖性,林下更新困难,已成为红椿林濒危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红椿生境的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以利其种群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剂预防白蚁蛀蚀木材的效果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采用河砂木块法研究了 15种药剂对白蚁的防治效果 ,48%毒死蜱、5 %锐劲特、48%毒死蜱 + 10 %安绿宝、2 5 %辛硫·灭扫利、5 %锐劲特 + 76 9%樟脑油、10 %安绿宝等 6种药剂 (或混配剂 )抗白蚁蛀蚀效果显著优于氯丹。野外试验了15种药剂 ,2 2个月后的结果表明 :48%毒死蜱单独使用或与 76 9%松节油等混配使用 ,可以保持木材近 2a仍不受白蚁蛀蚀 ;5 %锐劲特、2 5 %辛硫·灭扫利等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巴丹等混配使用 ,其效果也优于 70 %氯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谷城县天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运用7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两个样地的乔灌草多样性,并对各多样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运用7种不同分布格局指数,对不同红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灌木和乔木层香农指数差异显著;乔灌草层各样性指数间相关性较高;不同样地种群分别为集群分布和泊松分布。人为干扰造成群落不同样地草灌乔多样性下降,种群分布格局变化;天然红椿种群呈泊松分布,人为干扰下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目前毛红椿人工林的地力概况、毛红椿速生丰产林的养分需求状况、施肥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毛红椿人工林施肥技术研究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