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小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eris 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14:Ac、Z3E5-14:Ac、E3-14:Ac和Z9-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只有Z3-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500μgZ3-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2.66头,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1.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14:Ac的发展,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分析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 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 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以田间诱捕和虫情监测,为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沙柳木蠹蛾性诱剂的化学合成与林间生物活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发现沙柳木蠹蛾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存在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5-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和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4种成分。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相应的化合物,对这些标准品进行室内触角电位测定和林间生物测定,评价其对沙柳木蠹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Z7-14:Ac和Z5-14:Ac按一定比例复配后有明显的引诱活性,在此二者的复配物中加入少量Z7-14:OH,诱蛾量稍有增加;将Z7-14:Ac,Z5-14:Ac和Z7-14:OH以10∶8∶1的比例配制成总含量为760μg的诱芯,与三角形诱捕器结合可用于对沙柳木蠹蛾进行诱杀。 相似文献
4.
5.
黄斑卷蛾性诱剂的合成与田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斑卷蛾(Acleris fimbriana Meyric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11,13-十四碳双烯醛(简式E11,13-14:Ald)。从易得的原料出发,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及其类似物。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11,13-14:Ald对黄斑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最佳剂量为1.0mg。单一的(反)-11,13-十四碳双烯-1-基醋酸酯对黄斑卷蛾没有引诱作用,但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反)-11,13-十四碳双烯-1-醇和(反)-11-十四碳烯-1-醇,(反)-11-十四碳烯醛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槐小卷蛾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槐小巷蛾(Cydiatradias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SE1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S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木蠹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提取物及合成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木蠹蛾 (HolcocerusinsularisStaudinger)是北京、天津等地园林树木白蜡、国槐、丁香、银杏、海棠等主要蛀干害虫 ,据 1 979年对北京市行道树的调查 (高瑞桐等 ,1 983;蒋三登等 ,1 983) ,遭此虫危害严重的地方被害株率高达 80 %以上。 1 998年再次调查发现 ,虫害程度有增无减 ,在一根长 50cm、直径8cm白蜡树段内幼虫达 2 63头。受害树株常发生风折、枯枝甚至整株死亡。同时幼虫从树干内排出粪屑挂满树枝树干或飘落地上 ,有碍市容卫生。防治方法主要是修除被害树干和施用化学药剂 ,长期使用这些方法不仅… 相似文献
8.
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和苹果蠹蛾性诱剂田间诱蛾药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苹果蠹蛾性诱剂、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测报和防治苹果蠹蛾和桃小食心虫2种害虫,试验设置2组诱捕器,分别为单放苹果蠹蛾性诱剂和单放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各1枚,以及1个诱捕器内放入苹果蠹蛾性诱剂和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各1枚,比较不同诱捕器处理诱蛾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苹果蠹蛾性诱剂单用诱芯,诱集雄虫的数量平均占到总量的21.10%;苹果蠹蛾与桃小食心虫诱芯合用,诱集苹果蠹蛾的数量平均占到总量的78.90%,2种方式存在极显著差异。苹果蠹蛾性诱剂在和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合用时,对苹果蠹蛾的诱捕能力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 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 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王淑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分月扇舟蛾ClosteraanastomosisLinn.是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做好防治该虫的基础工作,首先对雌蛾求偶特性及雄蛾风洞行为进行了观察,然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及GC-MS分析对雌蛾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周期L∶D=14∶10的条件下,黑暗8h的性信息素抽提物已具有引诱活性,雌蛾求偶在黑暗9h达高峰,求偶率高达90%;雄蛾风洞行为反应以2日龄的反应较强;比较黑暗6~9h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已烷抽提液的气相色谱图,从色谱峰的消长并综合考虑风洞试验及求偶规律,确定了活性峰;微量化学反应及GC-MS分析结果表明,分月扇舟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为含有两个双键的C14醛.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对于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最为详细。本文阐述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最新分类进展,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Type 0 4类。其中:Type I为分子结构具有末端功能团的C10-C18醇、醛、醋酸酯类化合物,分布于多个鳞翅目总科中; TypeⅡ为C17-C23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以及相对应的环氧衍生物,广泛分布于尺蛾总科中; TypeⅢ为携带1个或多个甲基分支的C17-C23化合物,仅出现在少数的鳞翅目昆虫中;而Type 0为与植物挥发物结构类似的短链仲醇或酮类化合物,分布于进化上较为原始的昆虫中。尺蛾总科作为鳞翅目昆虫的第三大科,目前共计93属158种尺蛾的性信息素组分得到鉴定,其性信息素组分中除了姬尺蛾亚科以TypeⅠ为主以外,灰尺蛾亚科、尺蛾亚科、沙尺蛾亚科、花尺蛾亚科、星尺蛾亚科均是以TypeⅡ为主。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碳链较长,结构复杂,多数为不饱和烃类化合物(TypeⅡ型),严重影响了全球尺蛾类性信息素组分的化学鉴定及野外应用,通过分析对已鉴定的尺蛾性信息素组分及结构特征,明确其性信息素组分化合物的双键位置、环氧结构和手性构象,以及在各亚科、属、种之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我国重要尺蛾(茶尺蠖、国槐尺蠖、银花尺蠖、油桐尺蠖、春尺蠖等)的性信息素研究情况,可为今后鉴定未知尺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以及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对尺蛾类害虫进行有效的绿色防控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CHEN Min ZHU Yang-yu TAO Jing Luo You-qing 《中国林学(英文版)》2008,10(3):189-192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is a powerful DNA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for studying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insects. However, the crucial prerequisite for AFLP analysis is to extract DNA of high quality.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 four different protocols (SDS method, improved SDS method, CTAB method and a complex method with SDS and CTAB) for isolating DNA from the seabuckthorn carpenter moth (Holcocerrus hippophaecolus (Lepidoptera: Cossida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TAB method does not produce DNA suitable for AFLP analysis. The SDS method and the complex method with SDS and CTAB are comparatively time-consuming and resulted in low yields of DNA and were therefore not used for AFLP assay. The improved SDS method is recommended for preparing DNA templates from H. hippophaecolus for AFLP analy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