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文中简要介绍了4LZ-8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组成、产品主要技术参数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图14YZ-4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结构简图1.摘穗台2.驾驶台3驾驶室4.升运器5.行走底盘6.剥皮部件7.秸秆粉碎器8.果穗箱由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研制开发的4YZ-4型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于2001年5月通过国家级鉴和项目验收,该产品及主要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同产品先进水平。现介绍该机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术。1工艺流程及技术指标收获工艺:摘穗———果穗输送———果穗剥除叶———果穗收集装车———秸杆粉碎还田(或粉碎集装车)技术指标行距调整范围(mm)550~700喂入量(kg/s)4~6苞叶剥净率(%)≥8…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对4YZ-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应用技术的介绍,重点从玉米收获机的选型、机械特点及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使农户很容易根据本地区玉米生产的实际状况及其农艺要求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机型。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中原地区玉米种植采收特点,设计了牧神4YZB-1800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采用全幅式割台,解决了玉米不对行收获的难题,并进一步优化剥皮机参数设置,同时应用电子监测装置,确保整机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13.
小型全喂入双滚筒轴流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小型全喂入双滚筒轴流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能力与夹带损失,进行整机总结设计并自行设计了双滚筒轴流脱粒装置,分析了结构参数选取,并与同型收获机的单滚筒轴流脱粒装置进行对比试验,测定了两装置的未脱净率与夹带损失率。结果表明:单滚筒未脱净率为0.18%,双滚筒未脱净率接近0;双滚筒夹带损失率平均值0.45%,比单滚筒夹带损失率平均值0.74%降低了39%,新开发的小型全喂入双滚筒联合收获机能有效地解决脱不净与夹带损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4HLB-2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提高4HLB-2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两因素全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率、收获期、夹持高度、清土频率和振幅、摘果辊转速和夹持输送速度对收获损失和含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沙壤土花生的适宜土壤含水率为8%~15%;花生生长后期,清土落果损失率逐渐增加,当根茎拉断力小于5N时,落果损失率大于2%;机器收获的最佳夹持高度为150~200mm,此时清土和摘果效果最佳,其中果实总损失率小于6%,含土率小于4%;清土作业采用低频率、小振幅时落果损失小,但含土率高,采用高频率、大振幅时含土率低,但落果损失大;摘果作业在高摘果辊转速和低夹持速度工况下,摘果段损失率较低,试验中当摘果辊转速为390r/min、夹持速度为0.5m/s时,摘果损失率为2.79%. 相似文献
15.
16.
联合收获机谷物损失实时监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联合收获机工作过程中谷物损失量的实时监测,设计了谷物损失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以PVDF压电薄膜作为敏感元件,通过电压放大器、带通滤波器、精密全波整流、包络检波等构成信号调制电路来检测谷物冲击信号,为了减小联合收获机的振动干扰,设计了一种双层隔振结构。在1.1~2.6m/s范围内进行谷物冲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谷物冲击信号的电压峰值为2~4V,且电压峰值随冲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开发了二次显示仪表,实时采集传感器输出的谷物冲击信号。田间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获取谷粒冲击信号,实时显示联合收获机谷物夹带、清选损失率,具有预报警功能,且测量结果可以通讯输出。 相似文献
17.
基于LabVIEW的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振动测试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采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建立了一套多通道振动测试和分析系统,运用加速度传感器测定了雷沃谷神牌GN601—CR2Q型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不同测点及不同工况下水平、垂直和轴向的振动信号,并对振动信号进行了时域及频域分析。对联合收获机割台振动测试结果表明,割台的振源最主要的激励为割刀传动系统,割台水平方向的振动量最大并且割台振动最大的部位位于割台的过桥。其中割刀传动系统的惯性力引起的振动频率为10Hz,发动机惯性力引起的振动频率为30Hz,割台的固有频率为68.8Hz。 相似文献
18.
19.
谷物联合收获机测产系统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Ag Leader谷物测产系统,在国产中小型谷物联合收获机平台上开展了测产系统性能试验.谷物测产系统主要由包括流量传感器等在内的多路传感装置、终端显示及控制平台和GPS系统构成.首先进行了系统传感器的标定试验,然后进行了田间小麦的收获试验.将试验获得的产量数据进一步进行了处理,通过产量数据点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值采样点在20 m范围内的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半方差分析表明,测产区域的产量分布空间变异明显,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的特点.克里格插值后的产量分布图呈现斑状分布的趋势,也直观反映了聚集分布的特征,可以为精细农业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