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3,(22):88-90
福格森三点液压悬挂北爱尔兰人哈里·福格森(Harry Ferguson,1884-1960)(图47)发明的具有力位调节的三点液压悬挂系统,在吉姆·格拉斯顿伯里(Jim Glastonbury)的《The Ultimate Guide to Tractors》一书中  相似文献   

2.
卡特彼勒公司度过大萧条1929年遍及全球工业化国家的大萧条,也重创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公司的净销售额从1929年的5200万美元降到1930年的4540万美元,1931年降到3410万美元,1932年竟低到1330万美元,并且经营亏损160万美元,这是卡特彼勒公司历史上第一次亏损。但4年后,卡特彼勒公司就恢复到大萧条前的水平。公司净销售额在1935年上升到3640万美元,1936年恢复到5400万美元,超过  相似文献   

3.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2,(34):62+64+66+68+70
前苏联拖拉机产业崛起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西方各国之时,前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初期。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苏联采取了优选引进技术,大量进口先进机器,重视智力引进,吸引外国贷款,以及提出合作共赢建议等措施,崛起了苏联拖拉机产业。到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拖拉机年产量已在全球各国排名第二位。远在19世纪后期,俄国也有蒸  相似文献   

4.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3,(19):71-73
充气轮胎的应用橡胶在拖拉机车轮轮缘上的应用,是从橡胶块轮缘、整条硬橡胶轮缘、零压力橡胶轮胎,逐步发展到充气橡胶轮胎阶段。橡胶块轮缘1870年,欧洲苏格兰发明家罗伯特·汤姆森在蒸汽拖拉机上采用了带橡胶轮缘的车轮。  相似文献   

5.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2,(31):52+54+56+58+60
引言: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1929年,美国拖拉机年产量已超过20万台,比全球其他国家拖拉机产量总和还要多好几倍。整个工业化国家的田野上,处处轰鸣着美国产的拖拉机,这种绝对优势一直延续到50年代。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一场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正在逼近。1929年  相似文献   

6.
<正>西方早期的播种机在距今大约3 500年前的古代希腊,生活在西南亚幼发拉底河河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在一个小木箱下面装了一根有窄扁孔的管子,制成了一种播种装置。这一装置被绑缚在木犁上,可以将种子播撒在土壤里(图10)。美图10美索不达米亚播种犁索不达米亚人称其为播种犁。对于美索不达米亚人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值得骄傲的发明,他们甚至将其作为图腾绘在了寺庙的墙壁或装饰品上(图11)。他们认为播种犁是风和大  相似文献   

7.
<正>杰斯洛·图尔对作物生长机理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他自己的感知感觉。在当时科学理论和器材都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能创建出作物是靠其根系吸收微小土壤颗粒进行生长这样的论述,已实属不易。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必须依靠其自身独有的方式来摄取营养。现代科学对作物生长与土壤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养分5个基本因素。这些知识是人们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图尔与播种机公元15世纪以后,在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之前,首先进行的是种植业的革命,有很多种植业主和发明者为了让种子在播种后不被大风刮跑或不被鸟虫吃掉,研制出了许多结构简单的撒播机具。在这个阶段,英国农民发明家杰斯洛·图尔在播种机的发明以及欧洲种植方式的改革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西方社会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近代文明后,行种植理念还未被广泛接受,因此,较为先进的农机制造技术大多应用在撒播机具上。现在,英国某博物馆还存放着几件18世纪以前的撒播工具。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对播种农具——旧式木耧的改进我国近代播种机具的发展始于解放后。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体制改革的发展,广大农村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具改良运动。在播种机具方面,人们对当时使用的主要播种工具——木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在山东掖县某合作社,种植户为了避免木耧作业到地头转弯时,种子从种箱里流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耧斗内安装了控制排种的装置(构造见图23)。即在耧的两个耧腿  相似文献   

10.
张木林 《当代农机》2014,(11):51-52
<正>槽轮式排种器和谷物条播机解放初期,河北省磁县的一家手工业社生产出一种棉麦两用独腿耧(见图32),可用于条播小麦或棉花。该机由牵引架、开沟器、排种器、种箱、地轮、覆土棍和把手等部件组成,这些部件大多为木制。排种器由两个槽轮构成,每个槽轮的直径为50 mm,长度为40 mm,横向安装在种箱内,一个在排种口上方,另一个在种箱底  相似文献   

11.
<正>杰斯洛·图尔根据自己的设想,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制造出了他的第1台播种机(见图17)。这台播种机由地轮、框架、斜梁、铁链犁刀、犁头以及手把等部件组成。框架下面装有2个地轮,斜梁固定在框架的一侧,铁链连接斜梁中部,与框架另一侧的上下两端构成立体三角形,可使斜梁承受工作部件所产生的复杂支反力。犁刀、犁头和手把安装在斜梁的后部。据资料分析,该机具的上方携带有装种子的料斗,料斗下面有一内带凹槽的圆筒,圆筒下方装有漏斗,漏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早期的点播、穴播类播种机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潍坊市的一家木业社制造出了一种单行滑板式播种机(见图42),该播种机上装配有滑板式排种机构(这种机构现在称为容积式或型孔式排种机构),该机构是在种箱底部加装一个可以往复运动的滑板,并在滑板上开设与种子形状相关的型孔,充填入型孔的种子被推到排种口落入输种管内,实现单粒或多粒排种。其结构主要  相似文献   

13.
<正>异型槽轮式排种器与棉麦条播机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原晋东南农机所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研制出一种型号为2BMM-3型畜力棉麦播种机,由洪洞县农机修造厂生产。该机的排种器槽轮槽形采用半圆弧加向心直线段的异型设计,机具不仅可以播排短绒棉籽,而且可以条播小麦、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其结构由机架、地轮、传动机构、播深调节机构、开沟器、覆土器、镇压轮、种箱、排种器等部件组成。该机的基本播种行数为3行,可播种小麦,行距为200~300 mm,最大播量为225 kg/hm2;播种棉花时采用2行条播,行距400~600 mm,播深为30~70 mm,播幅为65 mm,最大播量为195 kg/hm2,作业速度为2~4 km/h,牵引力为300~  相似文献   

14.
<正>瓠种器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比耧车更为简单的播种器具———瓠种器。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说:瓠种,窃瓠贮种,量可斗许。乃穿瓠两头,以木箅贯之。后用手执为柄,前用作嘴。(瓠嘴中,草莛通之,以下其种。)随耕随泻,务使均匀。元代《王祯农书》也对瓠种作过较为详细的记述,并绘有瓠种器图(见图5)。瓠指瓠瓜,是葫芦的一种,原始植物。瓠瓜老熟之后,其内的瓜肉和瓜籽干缩,瓜皮形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50年代末,山西省平陆县枣园村发掘了一座东汉王莽时期的壁画墓,主墓室内满绘壁画,其中在南壁和西壁上就绘有牛耕图和耧播图(见图1),耧播图逼真地描绘出了三脚耧车的外观。  相似文献   

16.
张木林 《当代农机》2014,(10):55-56
<正>解放初期,人们曾将木耧改造为抗旱用的水耧。有资料记载,甘肃省通渭县曾改制出一种抗旱水耧,其结构(见图26)是将旧式的耧斗反置,装于耧架之上,并在耧斗后面加装1个由镀锌薄钢板制成的水箱。水箱采用封闭式结构(长度为370 mm、宽度为180 mm、高度为360 mm),上方右侧开有加水孔,水箱下端装有阀门用以调节水的流量,阀门下的圆柱形漏斗与1根  相似文献   

17.
<正>在研制的播种机几经失败之后,杰斯洛·图尔并没有被困难所折服。他对先前研制的播种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找出了症结所在——种子落入土壤的速度得不到有效控制即排种的均匀性问题。播种机的排种均匀性主要取决于排种器的结构与质量,这也是衡量播种机性能的关键性指标。图尔绞尽脑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试验和对比了多种机械的设计方案,却始终难以突破。图尔是音乐家,擅长演奏管风琴,并且非常熟悉管风琴  相似文献   

18.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1,(31):48+50+52+54
加拿大的麦赛家族"麦赛-福格森(Massey Ferguson)"是世界上著名的拖拉机品牌,至今仍为爱科(AGCO)公司所使用。"麦赛"和"福格森"不是一个人的名和姓,而是两个姓的组合。在我国,常常不太合适地简称为福格森,致使人们对麦赛较为生疏。麦赛-福格森公司是麦赛-哈里斯公司和福格森公司合并而成。加拿大的麦赛家族  相似文献   

19.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2,(13):52+54+56
"春秋"时代轮式拖拉机结构20世纪之初拖拉机企业群雄竞起的"春秋"时代,是拖拉机百年发展史中勇于创新的时期之一,拖拉机结构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也说明拖拉机产品技术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相似文献   

20.
朱士岑 《农业机械》2012,(4):50+52+54+56+58
著名的万国法毛拖拉机当农用拖拉机开始在广袤的田野上趾高气扬之时,它们也遇到了麻烦。20世纪前20年的那些拖拉机对行播作物(特别是需要中耕的棉花、玉米等高秆作物)仍然不能适应:行距对不上,转向碰庄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