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禽博尔纳病     
为了更多地了解和防治禽博尔纳病,笔者对禽博尔纳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诊断和防控的方法,为禽类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禽博尔纳病     
为了更多地了解和防治禽博尔纳病,笔者对禽博尔纳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诊断和防控的方法,为禽类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禽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痛风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禽病,发病因素多达20多种,给养禽业造成了极大危害。从蛋白质与能量水平、矿物质、维生素、霉菌毒素、疾病和用药、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总结了痛风的发病机制,并从维持肾小管正常功能、抑制尿酸合成、促进肾脏排泄尿酸、促进肠道排泄尿酸及中草药疗法等5个方面对痛风病症的防治提出了较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禽痛风属于营养代谢病,是一种禽类尿酸产生过多后肾脏排泄障碍引起的高尿酸血症。2014年下半年至今,笔者诊治了两起禽痛风病,为了指导养鸡生产,本文简要介绍了禽痛风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预防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禽链球菌病链球菌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病特征是病禽精神沉郁、打蔫、昏睡、下痢,走路破行或者出现瘫痪,剖检病禽可见全身皮下组织及不同组织器官表面水肿、出血,肝、脾、心、肾等实质性器官肿大,有坏死点。在禽类中鸡、鸭、鹅和鸽等均有发病的报告,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病原体、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禽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预防措施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传染性浆膜炎和禽痛风是家禽常见的多发病。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禽类,主要发生于2~8周龄的鹅群,以2~4周龄鹅最易感染。禽痛风多见于饲喂饲料蛋白质含量高的家禽,以食草为主的鹅发病较少。现将一例雏鹅传染性浆膜炎并发痛风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5年1月17日,建阳区养殖户彭某饲养的18日龄1900羽雏鹅,出现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部分雏鹅拉白色稀糊状稀粪,后转为拉红色、暗红色及酱油色稀  相似文献   

7.
禽类痛风,又称尿酸盐沉积症,是禽类饲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本文主要论述家禽和野生鸟类痛风的研究现状,禽类痛风产生的病因、危害以及相应的诊断和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8.
包秀芬 《中国畜牧兽医》2008,35(11):147-147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病原菌广泛寄生于禽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与禽类共生,为条件致病菌,禽类在应激状态下,尤其是热应激状态时发病。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黏膜有小出血点,发病快,死亡率高。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鸡  相似文献   

9.
<正>禽痘(Avian Pox)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将禽痘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两类。该病是流行广泛的禽类传染病,特别是在大型养鸡场中更易发生。发病后可导致幼鸡生长缓慢,蛋鸡产蛋减少,如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可导致严重的损失。我国将禽痘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今年9月初,有养鸡户送病鸡要求诊治,养殖户饲养蛋鸡8 000只左右,45日龄时发病,经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皮肤型鸡痘。  相似文献   

10.
禽星状病毒属于星状病毒科。禽类临床感染禽星状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腹泻,鸡肾炎、鸭致死性肝炎、鹅内脏痛风等疾病,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产力低下,严重可导致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文章就近年来禽星状病毒的病原、流行特点、检测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灵敏、快速的犬细小病毒(CPV)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CPVVP2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能扩增574bp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纳米PCR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纳米PCR特异性和灵敏性良好,最低核酸检出量为2拷贝·μL^-1,其敏感性比常规PCR高1000倍。分别采用纳米PCR和常规PCR,对广西、北京、吉林送检的75份疑似CPV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CPV阳性率分别为89.3%(67/75)和70.7%(53/75),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用于CPV低含量临床样品的检测。本方法的建立为CPV感染的早期快速、灵敏、准确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为CPV的防控奠定基础,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邢颖  董瑜  杨艳萍 《中国饲料》2019,(19):114-119
本研究围绕苜蓿种植、加工、利用等产业链上的相关技术进行国际专利态势分析,研判苜蓿产业技术的研发态势,为促进我国饲草料研发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重点针对主要技术研发领域、研发热点及重要国家、机构的研发产出和布局开展深入分析。分析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苜蓿产业技术专利产出快速增加;其中,育种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及核心专利数量最多,转基因相关技术是热点研发主题;美国和中国专利数量领先,美国主要布局在育种、病虫草害防控和收获加工工艺与设备领域,中国主要布局在饲料与饲养、肥料和栽培农艺领域;重要专利申请机构主要来自美国、德国和中国。大型农业跨国公司是最主要的专利申请主体。育种、病虫草害防控和收获加工工艺与设备等领域的专利基本由大型跨国公司把控,绝大多数核心专利也基本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研究表明,我国苜蓿领域专利研发发展迅速,但专利技术水平和专利研发布局仍有提高优化空间,应大力推动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加工工艺与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3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试验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进行14周的饲养试验(生长期6周、育肥期8周)。对照组饲粮采用普通加工工艺生产,配方中添加正常剂量的复合维生素(生长期350 mg/kg、育肥期20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组饲粮均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其中试验1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0%和40%(试验2组:生长期280 mg/kg、育肥期16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B组;试验3组:生长期210 mg/kg、育肥期12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C组)。结果显示:1)生长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及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及平均日增重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2)育肥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各生长性能指标在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B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生长育肥猪饲粮,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优于普通饲料加工工艺,且配方中减少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虽然没有单一因素被证实与蜂群的大量损失有直接关系,但是新发及再发感染性病原对蜂群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蜜蜂丝状病毒(AmFV)首次于1978年鉴定感染于意大利蜜蜂,但是最近发现广泛存在于意大利蜜蜂及独居蜜蜂中,然而蜜蜂丝状病毒是否也存在于我国的中华蜜蜂及其他相关蜂种未见报道。为了深入理解AmFV的发生、流行及分布,本文检测了我国中华蜜蜂、熊蜂、黑小蜜蜂的样本,发现均不同程度感染了该病毒,其中黑小蜜蜂感染率最高,达80%,为深入开展病毒流行与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沙门氏菌的快速现场检测,根据沙门氏菌invA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1套引物,通过对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沙门氏菌属特异性LAMP检测方法;通过对invA基因8个区域的6条引物配对进行等温扩增,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HNB来指示反应结果,实现了反应的快速闭管检测。灵敏度试验显示,建立的方法可以检出稀释至3.6×10~1 CFU/mL菌液所提取的DNA;特异性试验显示,建立的方法与大肠杆菌DNA、志贺氏菌DNA、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DNA、炭疽沉淀抗原DNA以及猪链球菌2型DNA不发生交叉反应,但能检出鸡白痢、禽伤寒沙门氏菌凝集抗原以及马流产试管凝集抗原提取的DNA;重复性试验显示,3个稀释度菌液DNA的3次重复检测均为阳性;应用试验显示,从经增菌培养的200份进境猴粪拭子样品中检出阳性2份,与细菌分离鉴定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重复性满足实际要求,可用于进境动物样品的沙门氏菌检测。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泌乳量奶牛的行为学差异,并分析奶牛行为学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选择24头泌乳中期[(114.6±7.5)d]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体重为(670±24)kg,胎次为(2.6±0.4)胎,分为高产组[泌乳量(31.90±1.76)kg/d]和低产组[泌乳量(19.30±1.76)kg/d],每组12头。通过24 h视频监控系统、精准饲喂系统及计步器等,观察和统计奶牛48 h内采食(采食量、采食时间、采食次数、反刍时间、反刍次数)、饮水(饮水时间、饮水次数)、运动(躺卧时间、躺卧次数、站立/游走时间、游走步数)等参数,研究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产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组奶牛(P<0.01),低产组奶牛的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产组奶牛(P<0.01)。2)高产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饮水时间和饮水次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产组奶牛(P<0.05或P<0.01),高产组奶牛的游走步数极显著低于低产组奶牛(P<0.01)。3)总泌乳量与干物质采食量(r=0.829,P<0.01)、饮水时间(r=0.473,P<0.05)、饮水次数(r=0.429,P<0.05)呈正相关,而与游走步数(r=-0.574,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行为的差异,可为寻找通过改变行为学提高奶牛产奶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豆异黄酮是豆科植物中存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类雌激素活性而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应激、抗炎以及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等能力。本文主要从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结构功能及其对奶牛瘤胃发酵、泌乳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增殖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动物慢性炎症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基础,包括慢性乳腺炎、代谢综合征、关节炎、伤口感染、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前列腺素类(PGs)作为一种典型的急性炎症介质在近年来的动物试验研究中被证明在慢性炎症的过渡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1)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扩增;2)促进获得性免疫并诱导长期免疫炎症;3)募集炎性细胞以在炎症部位交替活性细胞群;4)参与组织重塑。因此,PGs信号传导可能作为慢性炎症的治疗靶点。鉴于慢性炎症对动物健康的影响以及PGs在动物慢性炎症中的重要性,本文总结了PGs及其受体的分类以及PGs作为典型急性炎症介质的特点,重点描述了PGs在动物慢性炎症过程中发挥的促炎作用,并概述了前列腺素H2D-异构酶(PTGDS)与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对奶牛慢性乳腺炎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奶牛是一种耐寒畏热的动物,当奶牛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超过其阈值时就会产生热应激。热应激对奶牛的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机制、内分泌和代谢产生不利影响,是阻碍奶牛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植物提取物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的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植物黄酮作为一种存在广泛的植物提取物,具有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炎能力、调节机体代谢等功效。因此,植物黄酮可以对症治疗奶牛热应激。本文将从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机制、内分泌和代谢的影响以及近些年来将植物黄酮用于改善动物热应激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黄酮用于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