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鬼臼毒素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合成了4个4-β-O-酰基鬼臼毒素和3个 4-β-O-烷基鬼臼毒素类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MS、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幼虫24 h和 48 h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4-β-O-烷基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高于酰基化产物和对照鬼臼毒素(PPT)和脱氧鬼臼毒素(DPPT)。其中,4-β-O-甲基鬼臼毒素48 h的活性最高,其拒食中浓度(AFC50)为144.6 mg/L,是DPPT的4.3倍。酰基化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设计合成了3个4β-卤代-4-脱氧鬼臼毒素和4个4β-氨基-4-脱氧鬼臼毒素类化合物,通过IR、M S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试了合成化合物对3龄粘虫M ythimna separate幼虫24h和48h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4β-卤代-4-脱氧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高于氨基取代产物、母体化合物鬼臼毒素和对照品脱氧鬼臼毒素,其中4β-溴代-4-脱氧鬼臼毒素活性最高,其对粘虫幼虫24h和48h的AFC50分别为280.8和392.9mg/L,分别是母体化合物鬼臼毒素的3.43和1.90倍,是对照品脱氧鬼臼毒素的2.46和1.57倍;4β位引入氨基活性降低,4β-叠氮衍生物的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植物性杀虫剂是与环境有较高和谐度的害虫控制制,但研究开发进程缓慢。生物技术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技术,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有力武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杀虫植物进行遗传改良以提高植物性杀虫剂的含量。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对高效杀虫植物加大繁殖力度以及对杀虫植物进行器官、细胞大规律发酵培养,从而解决植物性杀虫剂的来源问题。利用昆虫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加快有效杀虫植物的初筛和 植物性杀虫剂的抗性预报等。可见,生物技术与植物性杀虫剂研究的有机结合,必将使这门学科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凤凰树叶浸出液对赤拟谷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结果表明该浸出液延长了处理昆虫发育历期,阻碍了处理昆虫生长。该浸出液还引起幼虫重量减轻、体积减小、体表发育差,并且还导致幼虫和蛹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6.
红果米仔兰杀虫活性成分及毒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楝科植物红果米仔兰的杀虫活性,本以生物活性跟踪法对该种植物的叶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活性物质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叶的甲醇抽提物活性高于氯仿抽提物和石油醚抽提物。甲醇抽提物经氯仿萃取,所得萃取物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的4号流份F4有最高活性。F4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为0.12%,致死中浓度(LC50)为0.13%,抑制生长发育中浓度(EC50)为0.21%。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设计合成了3个4β-硫酯-4-脱氧鬼臼毒素、2个4β-硫醚-4-脱氧鬼臼毒素及4β-巯基-4-脱氧鬼臼毒素共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其结构经IR、MS、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试了化合物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4β-巯基-4-脱氧鬼臼毒素的活性最高,24和48 h 的AFC50(拒食中浓度)分别为164.6 和248.1 mg/L,分别是母体化合物鬼臼毒素活性的5.8和 3.0倍。引入硫醚及硫酯后活性均降低。  相似文献   

8.
《新农药》2004,(6):62-62
徐汉虹致力植物性杀虫剂研究获专利58项;三唑类杀菌剂面临困境;先正达的新杀虫剂cruiser;住友化学海外销售新杀虫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设计合成了3个4β-卤代- 4-脱氧鬼臼毒素和4个4β-氨基- 4-脱氧鬼臼毒素类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试了合成化合物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幼虫24 h和48 h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 4β-卤代- 4-脱氧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高于氨基取代产物、母体化合物鬼 臼毒素和对照品脱氧鬼臼毒素, 其中4β-溴代- 4-脱氧鬼臼毒素活性最高,其对粘虫幼虫24 h和48 h 的 AFC50分别为280.8和392.9 mg/L,分别是母体化合物鬼臼毒素的3.43和 1.90 倍,是对照品脱氧鬼臼毒素的2.46和1.57倍; 4β位引入氨基活性降低, 4β-叠氮衍生物的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0.
楝树(Azadirachta indica)含有很有前途的防治害虫的物质,对防治许多重要害虫经济有效。这些物质易于农村工业加工和为财力有限的农民所利用。籍此,为作物保护提供了潜力,增加非农业收入。因楝树具有多种药物学及其他用途,所以,引起农村开发团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条新的2-烯- 1 -酮-类伊比林-20-基-取代苯甲酸酯( 6 )土震素(Territrem)B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甲磺化伊比林醛( 2 )为原料,经脱甲磺酸生成2-烯类伊比林-13-醛( 3 ),化合物 3 经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光照溴化一步法生成中间产物 4,4 不经分离直接与酚反应生成化合物 5,5 再经一步法水解氧化制得目标产物 6 。该方法不仅提高了 6 的收率(提高5%~30%),还合成了5个新化合物 3和5b~5e 。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10-4 mol/L条件下,只有化合物 6a 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显示出17%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印楝的杀虫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目前为国际上公认的杀虫植物,以其应用范围广,杀虫效果显著,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和易提取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从其对靶标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方式、害虫控制、作用机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蒺藜科植物为草本或灌木。全世界约28属,29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我国沙漠地区有5属28种及5个变种。该科内许多植物为荒漠地区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在荒漠植被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中,霸王和白刺属的一些植物属亚洲中部区系成分,以旱生性质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亚洲中部干旱植被的特色。而骆驼蓬也主要分布于荒  相似文献   

14.
浅议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生物农药”已经有了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把活性成分为化学物质的植物农药,抗生素农药等视为“生物农药”,从实用角度看,似为不妥;泛透“生物农药”安全,无公害的,科学依据不足;世界环发大会(1992)提出,到2000年,“生物农药”用量要占农药60%的口号已化为泡影,因为它的依据不足,仅为一个政治号召。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植物材料除草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探索在除草活性测定过程中引起误差的几个因素及可能引起误差的几个原因,为今后植物源除草剂的开发提供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芝麻酚和芳香醛为主要原料,经傅-克酰基化、关环和羟醛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橙酮类似物,其结构均经1H NMR、MS和IR确证。初步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下,所有目标化合物对7种供试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3a、3b、3c和3d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的抑制率达到100%, 3g 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via lunata、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vasinfectum、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抑制率均大于80%, 3m 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3.8%。  相似文献   

17.
助剂在除草剂应用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助剂在除草剂中的应用历史、国外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助剂在除草剂中的作用,如抗飘移、兼容、沉积、去泡、水质调节等及相应的助剂品种;按来源和化学结构,助剂的类型有表面活性剂类、油类、无机盐类等,这些助剂对除草剂活性提高都有促进作用。文中指出了生物源、环境相容性、低水生生物毒性、易降解、对作物没有毒害的高效新型助剂是助剂开发的方向,并介绍了部分国外新品种;作者还对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QoI类杀菌剂是全球销售额最大的一类杀菌剂,本文综述了QoI类杀菌剂的国内外登记情况以及环境归趋和生态毒理数据,旨在为全面评估该类杀菌剂剂的环境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昆虫的生殖行为对其种群的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种昆虫种群的生殖行为形成,稳定的规律性。本文从蛾类昆虫的求偶、交配及产卵等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素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介绍了此类昆虫生殖行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双酰胺类杀虫剂环境风险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一类优势明显的新型杀虫剂,防效卓越,持效期长,且与传统农药无交互抗性。然而,这类高生物活性杀虫剂的缺点也很明显:对环境中特定种类的非靶标生物毒性很高,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期很长,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较高。本文综述了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及其作用特点,国内外登记情况,及其对环境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等。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水生无脊椎动物、家蚕的潜在风险,乃至脊椎动物(鸟类、鱼类)的慢性风险均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与评估。同时,今后应继续加强双酰胺类农药使用后的环境风险监测,在发挥杀虫优势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