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CAST)是钙蛋白酶系统的内源性抑制剂,并且已被确定能影响宰后肉的嫩度。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CAST基因在5个实验群体110头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肉质性状和背膘厚间的相关。结果表明, CAST基因存在4个多态位点,且在5个群体中的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在A、B位点上,基因型效应仅对肌肉嫩度有显著影响(P <0.05),而基因效应中基因的加性效应显著(P<0.05),显性效应不显著;在C位点上,基因型效应对所有性状的影响都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在D位点上,基因型效应只对背膘厚有显著影响(P<0.05),而基因效应中,基因的显性效应极显著(P<0.01),加性效应不显著。因此, 可以把CAST基因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和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应激敏感品种皮特兰猪和抗应激品种二花脸猪为亲本建立的F2资源群体中选取52头140-150日龄、体重为65±5 kg的猪。2 h运输应激试验后静脉注射巴比妥钠麻醉屠宰取样。在已知的应激性状QTL座位区域内选择了22个微卫星标记,对各微卫星标记与运输应激后的pH45min、pH24h、嫩度、系水力、蒸煮损失以及肉色评分(l*, a*, b*)6项肉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3~8个,杂合度为0.4155~0.7432,多态信息含量为0.3651~0.8150。方差分析显示:S0101对肉色a*有极显著影响(P<0.01);SW1023对系水力有显著影响(P<0.05);SW1808对系水力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肉色l*、a*有显著影响(P<0.05);S0112和S0092对pH45min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应激QTL座位内选取的这5个微卫星标记对运输后的猪肉品质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猪个体DNA甲基化百分差异与胴体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77头大白×梅山猪杂交F1代3月龄血液样DNA为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技术(MSAP),研究了胴体性状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全部甲基化百分差异、个体中性甲基化百分差异和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3个层次分析了其对胴体性状的影响.15个胴体性状在个体中性甲基化百分差异水平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内脂率、瘦肉率和瘦肥肉比例在个体全部甲基化百分差异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胴体重、内脂率、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平均臀部背膘厚、平均背膘厚、至第一肋胸胴体长和骨率在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胴体性状变化规律归纳为3大类型(1)性状值随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的增加而上升;(2)性状值随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的增加而下降;(3)性状值随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的增加而波动.回归分析表明,内脂率、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平均臀部背膘厚和平均背膘厚与个体甲基化百分差异回归关系显著(P<0.05).研究揭示,DNA甲基化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相关的研究;显著影响性状表现的甲基化位点在杂种优势预测中要优于其它甲基化位点;在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不同性状保持杂交后代适当的甲基化差异水平,以提高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QTL定位的基础上选取猪解偶联蛋白3(UCP3)作为控制脂肪沉积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对猪UCP3基因的部分编码区进行了测序,在395 bp处发现了1个cSNP位点。该cSNP位点发生G→A突变,并导致相应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精氨酸的改变。该位点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SmaⅠ识别。利用PCR-RFLP方法,对186头大白×梅山F2资源家系进行UCP3片段SmaⅠ位点分析,发现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0.56,B 0.44。经统计分析发现,在该F2群体中,UCP3 SmaⅠ位点多态性与脂肪沉积性状中胸腰椎间膘厚、臀部膘厚显著相关;与肉质性状中的肌内脂肪、系水力和失水率显著相关。UCP3 SmaⅠ位点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基因型AA降低膘厚,提高系水力和降低失水率,但同时也降低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更多的和性状关联的猪候选基因或分子标记,用DNA差异显示技术扫描140头大白×梅山F2猪的DNA,发现了2个与猪的性状具有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并对这2个分子标记进行测序和鉴定.标记1与最后肋骨处估测背膘厚(P<0.01)、倒数三四肋骨处估测背膘厚(P<0.01)、估测瘦肉率(P<0.01)、骨重(P<0.05)、骨率(P<0.05)、肥肉重(P<0.05)、肥肉率(P<0.05)、瘦肥比率(P<0.05)、肩部最厚处背膘厚(P<0.05)、6~7胸椎间背膘厚(P<0.01)等性状关联.标记2与背最长肌pH值(P<0.05)、失水率(P<0.05),系水力(P<0.05),背最长肌肉色评分(P<0.05),背最长肌含水量(P<0.05)、肋骨数(P<0.05)骨率(P<0.05)、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P<0.05)、胃净重(P<0.01)等性状关联.经与GenBank进行Blast比较,这2个标记与已知的猪基因或基因组序列没有明显的同源性,提交到GenBank,登陆号分别为CN605659和AY626262.研究所用的方法为揭示新的猪候选基因或分子标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黑素皮质素受体4 ( melanocortin 4 receptor, MC4R) 是G 蛋白耦联受体(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 超家族的一个成员, 在人和小鼠的体重、能量稳态和采食量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MC4R的298位点错义突变(Asp298Asn)在莱芜猪、大莱二元杂交猪和商品猪中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对该突变与商品猪背膘厚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33头莱芜猪中只检测到11基因型,而在大莱二元杂交猪和商品猪中11、12和22基因型均有分布,且等位基因1的频率均高于等位基因2;在该突变位点三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商品猪不同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差异显著,22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显著高于12基因型(P <0.01)和11基因型(P <0.05)个体。因此,MC4R基因298位点的Asp298Asn错义突变与商品猪的背膘厚有关,可以作为以西方猪种为杂交亲本的商品猪背膘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二脂酰甘油基转移酶(acryl 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在细胞甘油脂类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中心作用.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在60、90和120日龄,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l和2(DGAT1和DGAT2)基因在大白猪肝脏、皮下脂肪和眼肉中的表达特点,并将组织表达谱与肩部、6~7肋处、胸腰椎接合处和腰荐接合处4个部位的背膘厚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白猪DGA T1在不同日龄的表达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DGA T2在60和90日龄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对不同组织DGA T1和DGA T2的表达量分析,DGAT1表达量在肝脏中最高,皮脂次之;DGAT2表达量在皮脂中最高,肝脏次之;眼肉的DGAT1和DGA T2表达量最低.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肝脏中DGA T1表达量与第6~7肋背膘厚(r=0.71,P<0.01)和胸腰椎接合处背膘厚(r=0.62,P<0.01)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皮脂中DGA T2表达量与前背膘厚呈显著的负相关(r= -0.46,P<0.05)、与第6~7肋背膘厚呈显著的正相关(r=0.49,P<0.05).研究结果提示,DGA T2基因在2个日龄的表达以及DGAT1和DGA T2基因在3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存在差异,并且与部分背膘厚相关显著,可考虑将DGA T1和DGA T2基因作为大白猪背膘厚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地弥补猪B超图像人工手绘背膘厚的不足,为生猪育种工作提供更精准和稳定的背膘厚测定新方法。该研究将全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模型应用于猪B超图像的背膘分割和背膘厚测定上,开发出一套使用Python调用FCN模型对猪B超图像背膘厚进行自动测定的系统。通过开展验证集验证试验、屠宰比对试验和人员比对试验,发现模型测定结果和标注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相关系数达0.92(P<0.01);B超标准测定背膘厚和FCN分割测定背膘厚的相关系数达到0.97(P<0.01);专家组组内标准差为0.17 mm(最小),行业外组组内标准差为1.67 mm(最大),而FCN分割结果稳定性强,不受人员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外种猪B超背膘厚的精准、快速、稳定测量,减少猪场对专业人员的依赖,降低测定人员培训成本,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从江香猪肌内脂肪含量的超声活体预测方法,该文选取110头从江香猪育肥猪开展活体测定,以超声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 R2015b软件提取灰度-梯度共生矩阵(gray gradient cooccurrence matrix,GGCM)及4个角度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图像纹理特征参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预测模型,再将此模型应用于另外42头从江香猪,验证模型准确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灰度平均和梯度熵3个参数指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回归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0.369。线性回归及相关分析得出,估测值与实测值间RMSE为0.686,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92和0.640(P0.001)。该研究所构建的拟合回归模型可应用于从江香猪肌内脂肪活体预测,为后期高肌内脂肪含量从江香猪的选育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对牛(Bostaurus)6个品种(秦川牛、南阳牛、郏县红牛、鲁西牛、安格斯和夏南牛)共计717个个体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第5外显子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并分析了该SNP位点与秦川牛的部分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PPARα基因第5外显子的138bp处发生T→C突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秦川牛和南阳牛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南阳牛、郏县红牛、安格斯和鲁西牛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这6个品种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指标中AA型个体对于秦川牛肉质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系水力指标中BB型个体显著优于AA和AB型个体(P〈0.05)。这些结果提示,该位点突变可能是影响牛肉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系水力的主效QTN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作为肉牛产肉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1.
适宜宰后成熟时间提高牦牛肉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宰后成熟时间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该研究采集牦牛背最长肌,真空包装后进行成熟排酸,成熟期间取样测定pH值、剪切力、持水能力、色度,并通过标准化和动力学模型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除了黄色度b*以外,其余品质指标均在21d的成熟过程中有显著变化(P0.05)。相比于7 d成熟,延长至21 d的长时间成熟可将牦牛肉剪切力显著地降低47%(P0.05),并将蒸煮损失和红色度a*分别显著地提高28%和32%(P0.05)。通过对比线性函数、指数函数、二次函数对牦牛肉品质变化的预测效果,结果发现二次函数预测模型与牦牛肉宰后品质变化具有相对最好的拟合度(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0~0.98),其中pH值、剪切力、加压损失、亮度L*值随时间的变化函数呈现出凸函数特征,而蒸煮损失和a*值则呈现出凹函数特征。结果表明,相比于牛肉品质宰后预测中常用的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而言,二次函数更适用于牦牛肉品质变化的预测,而将牦牛肉宰后成熟时间延长至21 d可有效降低牦牛肉剪切力。研究可为牦牛肉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淘汰蛋鸡鸡胸肉的品质,探明超声联合滚揉腌制对鸡胸肉保水性、嫩度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不同腌制工艺下鸡胸肉腌制液的吸收率和肉品质(蒸煮损失、离心损失、剪切力)的差异,通过低场核磁共振、组织切片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鸡胸肉品质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滚揉腌制和超声联合滚揉腌制均加快了腌制速率,提高了鸡胸肉的保水性和嫩度,原因可能是滚揉和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促进了水分的迁移和均匀分布,破坏了肌纤维结构,并且超声和滚揉具有协同效果。此外,采用滚揉腌制和超声联合滚揉腌制对鸡胸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及含量都有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改良鸡肉品质、开发低磷酸盐含量的鸡肉制品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冷热剔骨工艺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冷剔骨与热剔骨工艺对牛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35头西门达尔公牛的背最长肌在分别经历冷剔骨工艺及热剔骨工艺后的化学成分、肉用品质、肌节长度、感官特性、质地剖面分析特性(TPA)以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冷剔骨工艺和热剔骨工艺下牛肉的化学组成没有显著差异(P>0.05)。热剔骨工艺下牛肉的剪切力显著高于冷剔骨工艺,其牛肉的感官嫩度评分更差,肌节长度更短,TPA分析中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数值显著更高(P<0.05)。热剔骨工艺显著提高了牛肉的亮度L*(P<0.05),但对红色度a*和黄色度b*影响不显著(P>0.05)。牛肉持水能力不受剔骨方式的影响。此外,热剔骨工艺显著提高了己醛、庚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等与脂质氧化作用有关的挥发性组分的含量。研究表明,热剔骨工艺会降低牛肉的嫩度,并提高了牛肉的亮度,同时能够影响其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4.
莱芜猪和杜洛克猪H-FABP表达差异和肉质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在体重100kg左右的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差异,分析了H-FABP基因表达差异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莱芜猪的背最长肌H-FABP基因mRMA的表达水平比杜洛克猪高38.60%,认为可能与莱芜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杜洛克猪有关(P<0.01);H-FABP基因的背最长肌mRNA的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pH值成正相关,与肌纤维直径成负相关,与大理石纹和肉色的相关关系两品种不一致。其中莱芜猪和杜洛克猪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363和0.943。对H-FABP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肌内脂肪的提高,而且可提高肌肉pH值、降低肌纤维直径,全面改善肌肉的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15.
对氧磷酶是一种与高密度脂肪酸高度相关的脂酶,且被认为在脂肪代谢和心血管病发生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对氧磷酶1基因的酶切多态性与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基于这一目标,应用RFLP技术对18头安格斯,23头晋南牛,20头利木赞,28头鲁西牛,26头秦川牛,29头西门塔尔牛和29头夏洛莱牛进行了基因型分型,SAS 9.1的GLM过程中的Duncan’s 检验对不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了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EcoRⅤ位点与体重、日增重、眼肌面积和嫩度之间存在显著生物学相关,并且AG基因型个体与其它基因型相比在日增重和嫩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AA基因型个体相对于其它基因型具有较大的眼肌面积(p< 0.05)。而AluⅠ位点则与体重、净肉重和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意义(p< 0.05).且AA型个体相对来说均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 0.05)。品种间的比较表明,除实验牛始重相对趋于一致外,国外肉牛专门化品种在其它方面均优于国内品种。因此,本实验所研究的两个位点可作为牛肉多汁性(嫩度)的标记,为肉牛的选种提供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冻融循环作用对黑土团聚体破碎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黑土团聚体抵抗不同破坏作用能力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LB法的3种不同破碎处理,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初始含水量对不同初始粒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对1~2,2~3,3~5 mm不同粒级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P0.05),其稳定性均呈现为湿润振荡(WS)慢速湿润(SW)快速湿润(FW),快速湿润(FW)处理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破坏作用最大,而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破坏作用较小。同时,初始含水量和冻融循环次数对3种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快速湿润平均重量直径(MWD_(FW))、慢速湿润平均重量直径(MWD_(SW))、湿润振荡平均重量直径(MWD_(WS))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冻融循环交替次数的增加,0.2 mm的大团聚体破碎而小团聚体(0.2 mm)含量增加。初始含水量对于2~3,3~5 mm粒级团聚体具有破坏作用,而对1~2 mm粒级团聚体有助于改良团聚体结构,增大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放养规格对银化期大西洋鲑生长的影响及生理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分泌系统在调节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银化过程中,除了要尽快建立更高效的渗透调节机制外,鱼体自身的生理反应变化还要更好地适应降海后的生活。试验研究了平均体质量(30.25±2.12)g(SW1)、(24.27±1.59)g(SW2)和(18.05±2.46)g(SW3)大西洋鲑,1~42 d光照周期为12L:12D;43~84 d为全光照下(24L:0D)的生长及生理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SW2组大西洋鲑的肥满度、日增质量、饲料转化率、净增质量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SW2组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间体质量、体长变异系数差异显著(P0.05)。试验前6周不同处理组大西洋鲑体长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后6周全光照时,SW1、SW2组体长变异系数显著增加,且SW1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W3组的大西洋鲑体质量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前6周光照期为12L:12D时,SW1、SW2两组体质量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后6周改为全光照时,3个处理组间体质量变异系数差异减小。但在84 d时,SW3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养殖规格的增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数目增加,说明鱼体需氧量增加。SW3组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最高,表明鱼体抗病能力强。红细胞数目在SW1和SW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SW3组(P0.05)。血栓细胞数目随着放养规格的增加而下降,且在3个规格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数目在3个规格组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W2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最高,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随鱼体规格增大而增加(P0.05),表明大西洋鲑血液和体内对能量的利用增强。SW2组代谢产物尿酸、尿素浓度最高,且SW1、SW2组的浓度值均显著高于SW3组(P0.05)。SW3组大西洋鲑血清中总胆红素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间大西洋鲑血清中葡萄糖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W3组肌酸激酶浓度最高,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建议选择体质量(24.27±1.59)g的大西洋鲑开始银化,利于优化养殖条件、以较低成本增加单位水体养殖产量和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质构仪穿透法测定肉制品嫩度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为了量化评定肉制品的食用物理特性——嫩度,试验以猪和牛不同部位的肌肉为材料,使用高精度TA-X12质构仪,模拟口腔咀嚼肌肉的穿透方法,测定了不同肌肉的穿透曲线。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肌肉的穿透参数(包括3个极值点Y1,Y2,Y3,恒定值Y4和曲线所包围的面积Y5),与感官品评嫩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质构仪穿透法测得的第一个极值点(Y1)与猪和牛不同部位的肌肉的感官品评嫩度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4和0.9984,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穿透法第一极值点(Y1)可作为猪肉、牛肉肉制品的嫩度测定量化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