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场景可视化技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模拟在同一背景下不同景观空间特征梯度和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场景图片,并通过参与式评估技术,获取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八乡一镇180名受访者的偏好意愿。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评价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村镇体系景观发展趋势的偏好。结果显示:一般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不愿意选择多样性较强的景观;多数受访者更喜欢破碎度较弱的景观;对于景观聚集度的偏好程度在各个利益群体中的差异都不甚明显;受访者通过场景图片更加偏好菜地景观,而通过语言和理性思考后则更倾向于选择农田景观。受访者因年龄、自身文化程度、收入、农业生产所占收入比例等因素会偏好不同的景观。研究表明,运用场景可视化技术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村镇体系景观空间格局的偏好融入景观评价中,是一种比较实际、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绿洲农业结构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以新疆策勒绿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洲农业是依靠灌溉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共同特点是春、秋季供水紧张,夏季相对富裕;但种植业产业结构上用水又集中在春季,水的利用矛盾重重。本文分析新疆策勒绿洲近50年农业统计资料,结合课题组调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在充分分析干旱区绿洲农业结构与水资源利用特点的基础上,用资源最优分配模型和线性优化模型方法,提出了绿洲农业结构、作物布局和水资源利用最佳方案,为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6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提取居民点空间分布信息,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以"极化效应"与"亲水效应"为契机,分析极端干旱区皮山县绿洲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居民点集中分布于乡镇中心腹地,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居民点规模逐渐降低,空间集聚较为明显。团状型乡镇中心腹地呈现高值(HH)集聚现象,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逐渐呈现高值主要由低值围绕的异常值(HL)和低值主要由高值围绕的异常值(LH)聚类情况,线型居民点分布大多为随机分布。越靠近行政中心的居民点布局形态越规则化、集中化、巨大化、空间连接程度越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极化效应"。随河流水源地辐射半径的增大,研究区居民点逐渐呈现集中化、复杂化,居民点空间连接度逐渐增高;线型居民点面积离散程度逐渐降低,面积悬殊逐渐增大;团状型居民点面积离散程度逐渐升高,面积悬殊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5.
为定量分析干旱区绿洲农业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张掖市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增补专项调查,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主要三县区的制种玉米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将灌溉用水量纳入LCA清单,定量评估作物生命周期内投入产出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和临泽县制种玉米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0.608 0、0.538 1和1.259 5,其中:化肥的生产和施用对环境影响十分显著;淡水消耗量高于华北地区,低于陕西关中地区;与实行轮作的地区比较,环境污染指数较高。建议加大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并在气候及生产条件允许的区域改变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6.
景观在一定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景观面积的变化和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变化。在景观面积转移矩阵和景观面积总量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景观空间转移指数和景观面积变化指数,使用这2个指数对新疆于田县平原绿洲及荒漠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各类景观空间转换强烈,而面积总量变化不大,空间转移指数远大于面积变化指数,说明干旱区景观具有特殊的空间波动性和敏感性,而人为景观(人工绿洲)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扩张性。由景观面积转移矩阵计算出的景观空间转移指数为综合指标,可以反映一定考察期内景观的空间转化强度,有利于不同景观类型及不同时期景观变化强度的对比,同时景观空间转移指数与景观面积变化指数结合分析,还可以反映景观的某些宏观性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8.
利用碧塔海流域1955-2011年间5个变化阶段的航拍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编制了景观类型图,并通过叠图分析统计获取了所有景观类型在5个变化阶段的面积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验证了Markov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各变化阶段变化模式的同一性,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同本底预测,分析了研究区各变化阶段景观变化的主要趋势;引入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和景观类型保留率,进一步细化变化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演替是碧塔海流域整个研究时期景观变化的主要过程,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人为干扰显著加强,有必要进行较小尺度上的更细致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对佛山市乐从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数学模型测算乐从镇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等级。结果表明:乐从镇的生态价值评价得分为31.18(满分40),经济价值评价得分为30.53(满分40),景观价值评价得分为15.69(满分20),景观生态评价综合得分为77.40(满分100),对应评价分级为中等。说明其在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景观生态价值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石河子市作为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深居中国内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景观斑块,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石河子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型绿地面积中以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最大,道路绿地次之;公共绿地中以面积>10 000 m2的大型斑块为主,居住区绿地中各级斑块数量相当,但仍是大型斑块所占面积最大;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79),破碎化指数为22.87个·km-2,绿地廊道密度指数较高,为2.21 km·km-2。表明石河子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状况良好,但仍应加强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并注重使用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土地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而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它严重威胁着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约束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监测盐渍地的分布范围及其盐渍化程度,分析其成因对绿洲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盐渍地普遍发育区域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利用 1989年TM,2001年ETM +和2007年ALOS 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了盐渍地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1989~2007年的19 a中,重度盐渍地面积从1 177.78 km2增加到1 192.33 km2,中度盐渍地面积增加了1 353.25 km2,轻度盐渍地面积减少了3.40;,总盐渍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面积为981.30 km2.[结论]盐渍化影响因子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对水和土地资源需求的增加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重了盐渍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干旱区绿洲农田区的玛纳斯县选取了180个土壤调查点,测定了耕作层(0~30 cm)有机碳含量,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绘制了主要农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指数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研究区耕作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结构,其决定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有机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中部区域,东部区域含量相对较低,主要受灌溉及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粘质土壤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 相似文献
14.
15.
新疆干旱区流域规划中生态需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数红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63-65
通过对新疆平原区荒漠和绿洲两种生态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绿洲生态系统中人工绿洲水资源利用方式及过程的分析,尝试性提出了干旱区流域规划中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方式,生态需水量在规划中的定位和基本生态水量的确定方式,并简述了新疆奎屯河流域规划以生态退水作为恢复干旱区流域生态水量实践实例。 相似文献
16.
对海口市居住区水生植物在园林上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生植物29种,隶属18科26属。调查结果表明,海口市居住区水景中尚存在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低、植物选择及配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管理、景观生态效果差等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景观格局分析——以靖边县杨桥畔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20世纪80年代航片、90年代SPOT和2007年ALOS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小尺度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7年间土地荒漠化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总荒漠化面积减少1 246.5hm2,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 247.1 hm2和1 236.1 hm2,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 729.7 hm2,荒漠化主导类型由严重荒漠化转变为中度荒漠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减轻;(2)区域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上升,轻度、中度荒漠化景观的边缘密度越来越高,边缘效应逐渐增大;(3)各荒漠化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斑块平均面积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增高,景观类型呈离散型分布;(4)研究区严重荒漠化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景观形状指数变得越来越低,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易受周边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马尔柯夫模型在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将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引入到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预测中来,利用1990年和1996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来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从马尔可夫过程预测湿地景观结构变化分析,在现有的人类作用强度的情况下,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天然水域9.27%,人工水域11.23%,滩地0.67%,水田51.93%,非湿地农业区18.21%,城乡区8.6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