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预测不同草地类型载畜量,为草畜平衡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野外地面调查取样、室内分析结合为研究手段,对2006~2008年三年间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地垂直带7种主要草地类型的载畜量进行动态研究和生产效益进行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7种典型草地类型草地群落的合理载畜量差异大,山地高草草甸草地合理载畜量最大,荒漠草原草地合理载畜量最小.三年中,气候变化决定了草地生产效益的最高年份.[结论]亚高山高草草甸草原的草地资源环境容量居于前列,亚高山低草草甸草原、草甸草原和干草原的草地资源环境容量居于其次,高寒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居中,荒漠的草地资源环境容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疆主要以传统的游牧为主,过度放牧是新疆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禁牧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新疆草地恢复和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植被群落结构与草地经济效益对禁牧的响应,对理解草地退化与恢复机理以及合理利用封育后的草地等提供指导作用.[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周边禁牧3、4和5年的平原荒漠、山地荒漠、平原荒漠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和低地草甸草地类型为对象,分别测定围栏内草地植被群落结构、高度、覆盖度、生物量,为新疆草地恢复和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1)经过3年、4年、5年的禁牧后,不同类型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围栏内主要植物种的高度存在一定差异,均表现为禁牧5年>禁牧4年>禁牧3年;除低地草甸草地外,其余各类型草地植被覆盖度均为禁牧4年>禁牧5年>禁牧3年.(2)不同草地类型间生物量总体上表现为禁牧4年>禁牧5年>禁牧3年.草地禁牧虽可以有效地禁止牲畜对植物的采食践踏干扰.[结论]禁牧时间对不同类型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不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对主要植物种的高度和草地类型间的生物量总和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一种比较简明的草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为今后昭苏马场草地资源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综合考虑昭苏马场不同垂直带11个草地资源类型草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试验与室内测试,分析不同垂直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应用Miami和Montreal模型对昭苏马场天然草地的生产潜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昭苏马场天然草地生产潜力的分级方案,将昭苏马场草地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十二个等级”,从划分结果看,二等、三等草地面积为3 779.09 hm2,五~九等草地面积为22 674.55 hm2,十~十二等草地面积为18 895.46 hm2,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8;、50;和42;,这与昭苏马场草地资源的实际状况是相符的.[结论]利用Miami和Montreal模型进行草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是一种适用于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快速、简洁、方便的评价方法.它能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昭苏马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退化阶段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生长季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生长季群落变化及动态变化规律,为适时监测、生态恢复及合理利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从4-10月逐月对中度、重度、极度3个退化阶段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地上生物量、高度、密度和盖度进行动态测定,统计分析退化草地群落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从春季到秋季同一退化阶段群落优势种始终保持一致;随着退化增强,群落物种组成受月季动态影响逐渐增大,并且多体现在春秋两季.各退化阶段群落数量特征随月份增加基本呈现峰谷交替的波动式下降趋势.4~6月群落数量特征差异显著且规律性强,基本为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中度退化;7月后无明显规律性.[结论]生长季内,各退化阶段优势种相对稳定,其他数量特征波动性较大,4~6月较其他各月更能区分出群落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牧与围封对亚热天然暖性草丛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并分析其草地承载力.[方法]以贵州中部龙里县亚热带天然暖性草丛草地为试验地区,连续调查2010~2012年草地生产力月、季和年动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放牧与围封条件下,贵州龙里暖性草丛草地植物现存量、牧草生长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峰值出现在8~10月份.围封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力,对天然草地植被组成改变不大.[结论]从草畜平衡的角度分析,贵州中部暖性草地适宜载畜量在3.45~4.66只羊/hm2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经济上可为农牧民所承受.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限围栏对昭苏退化春秋草地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明昭苏春秋草场退化草地在不同围栏年限下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为该地区退化草地改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法比较研究不同年限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盖度、生物量演替特征.[结果]在研究样地中,随着围栏时间的延长草地盖度、生物量显著增加,至围栏4a达到最大,而后下降;地上生物量分别是围栏外放牧草地的3.324.41和3.24倍.优良牧草产量和所占比例随着围栏进程的延长不断增加,但丛生小禾草依次降低,高大禾草与生物量变化一致,针茅优势地位不断强化,在围栏6a形成单优势种.[结论]实验反映出围栏封育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封育时间过长导致针茅优势度过高,形成针茅的单优势种草地,将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进而影响草地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天山北坡不同生态区域典型地带性草地的动态监测,为实现草地资源的信息化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方法]根据大西沟、小渠子、牧业试验站、乌鲁木齐、米泉和柴机湖等6个气象站2004~2009年的气候资料,分别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朱志辉模型和周广胜模型对天山北坡8个草地类型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反演,分析了各模型估算不同类型天然草地NPP的误差.[结果](1)研究区的均温升高了近0.125 9℃,年降水量降低了2.265 9 mm;(2)5种模型计算的8个草地类型NPP值,虽然在数值上有差异,但变化趋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3)精度反演比较显示周广胜模型精度较高,但也有不足,实际应用时需要修正.[结论]在2004~2009年气候"干旱高温"的变化趋势下,各草地类型的生物量随气候变化明显,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NPP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锡林郭勒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年际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方法]基于CASA模型,利用2009~2013年气象数据与FPAR遥感数据,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生物量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的生物量处于最高,草句草原的生物量在2013年处于最高水平,其他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在2012年均居最高。植被生物量随年度变化波动趋势与降雨量变化一致。[结论]2009~2013年锡林郭勒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尽相同,降雨量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后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情况,为乌鲁木齐市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天然草地为对象,对不同恢复年限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退化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1)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后,恢复5 a后较恢复1 a,恢复8 a较恢复5 a草原植物长势明显变好。(2)禁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草畜平衡区不同草地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恢复8 a时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18年乌鲁木齐市降雨量较低有关。【结论】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乌鲁木齐市草地退化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善,在政策实施8 a后草地植被恢复较好,但不同草地类型的变化有所差异,需继续加强草地资源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对新疆褐牛草原放牧饲养,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和家畜体增重等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围栏小区控制放牧.[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群落的高度随放牧时间的延长,呈现显著性的变化,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差异不显著,短时间放牧对群落密度影响不大.草地群落盖度处于逐渐降低趋势,总体表现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随牧草生育期的推进,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草地群落物种重要值表明,优良牧草比例下降,而亚洲百里香(Thymus asiaticus)、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及杂类草比例上升.牛体增重的影响表现在中牧条件下单位面积草地上新疆褐牛的增重效果最好.[结论]确定适宜放牧强度与载畜量,为合理利用草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放牧条件下草地群落质量动态。【方法】采用连续定位测定方法,分析1985~2001年间植物群落牧草饲用价值动态。【结果】(1)饲用价值评定上,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群落中,良等牧草是群落植物组成的主体,占群落历年平均地上生物量的80.1%;草原草地植物群落中,优等牧草与良等牧草占群落地上生物量的59.5%;草甸草地组成群落牧草的饲用价值较低,中、低等牧草占历年平均值的91.6%。(2) 牧草饲用价值动态上,各类型草地牧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处于波动状态之下,草地类型不同,群落植物的消长变化规律不同,群落中饲用价值高的类群要较低的类群年变率大。【结论】(1)草地群落牧草饲用价值不稳定,受组成群落各类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影响较大;(2)3类草地牧草不同类群的数量消长模式,各年度间始终处于连续的波动状态,且年度之间波动系数、年变率较大;(3)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草地的波动具有可逆性,而山地草甸主要类群饲用价值变化,不具备可逆性,是过度利用导致群落饲用价值退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疆西部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特征,为草地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新疆西部4种主要天然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和根冠比特征。【结果】 新疆西部天然草地中,低地盐化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地地上活体生物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21.27和110.78 g/m2,是温性荒漠草原的2.21和2.02倍;高寒荒漠草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对最大,为2 517.77 g/m2,分别是其他草地类型的1.39、2.12和3.85倍;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的总生物量相对最大,达到了2 578.49 g/m2,草地总生物量最小的温性荒漠为777.92 g/m2。不同组分生物量中地下根系的生物量分别占到总生物量的89.90%、97.65%、96.77%和84.16%,各类草地中高寒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的根冠比相对较大,分别为41.58和32.79,显著高于低地盐化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地,差异显著(P<0.05)。【结论】 新疆西部4种天然草地类型地上活体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低地盐化草甸>温性荒漠>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荒漠草原;而其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特征均表现为: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荒漠草原>低地盐化草甸>温性荒漠,各类草地不同组分生物量的占比特征均表现为:地下根系>地上活体>凋落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构成与蝗虫群落构成的生态关系。【方法】运用典型相关、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由植物特征参数变化导致的蝗虫特征参数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类型中,羊草生物量损失率与草原蝗虫群落丰富度指数负相关,与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相对多度正相关。在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类型和克氏针茅富含杂类草的草原中,克氏针茅生物量损失率与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相对多度呈正相关。【结论】植物群落结构所构成的栖境条件影响蝗虫的群落组成,优势种植物的存在决定优势种蝗虫的存在,优势种蝗虫导致优势种植物高受害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的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昭苏县和乌孙山北麓的察布查尔县天然草地为对象,采用典型的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坡向(南坡、北坡)和海拔梯度(1 600~3 000 m)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和坡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同一海拔梯度上,南坡植物物种数多于北坡;在不同坡向上,基本上南坡各海拔草地植物群落高度大于北坡,而密度和盖度小于北坡。南坡各多样性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呈现出双峰格局;北坡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均呈现出波浪型变化趋势,Patrick指数则呈现出双峰格局。【结论】乌孙山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是由海拔和坡向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豆科植物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深化对混播群落结构和生物固氮功能关系的理解,辅助豆-禾混播草地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提高混播草地生物固氮和土壤肥力,提升草地资源生产和生态保障能力。【方法】 2017年5月,利用紫花苜蓿和羊草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于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内建植不同豆草比例(紫花苜蓿占比为25%、50%、75%、100%)的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4次重复。建植一年后,通过样方取样法调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变化,测定紫花苜蓿叶片、枝条和根系生长发育、光合和水分等生理代谢特征,在测定根系结瘤特征基础上,采取15N同位素自然丰度法评估紫花苜蓿固氮效率,结合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分析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结果】 (1)混播草地建植一年后,对应25%、50%、75% 和100%设计的豆草混播比例,混播草地实际紫花苜蓿占比分别为11%、27%、53%和100%。(2)对比25%、75%和100%的初始豆草种植比例,50%的初始豆草比例下,生长季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增加了21.4%、36.4%和51.7%。(3)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植株有更大的枝条和根系生物量、叶片数量、叶片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生物量,上述指标最小值出现在100%的豆草播种比例。(4)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具有最大的光合速率,枝条和根系中淀粉含量最高,但枝条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5)50%的初始豆草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根瘤发育更完善,其生物固氮率较25%、75%和100%的豆草混播比例分别提高了13.5%、44.6%和79.2%。回归分析表明,随豆草比例变化,紫花苜蓿生物固氮效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 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生物固氮能力与豆草比例间存在非直线型变化关系。当初始豆草种植比例为50%时,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最大。豆草比例驱动土壤水分变化,进而通过调控叶片发育和光合等途径改变了紫花苜蓿植株和根瘤发育,是其影响生物固氮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天山北坡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3个强度,野外测定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3种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的重要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年生植物的比例均较高;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及重要值呈下降趋势,家畜不喜食的猪毛菜和灰藜的密度、生物量和重要值逐渐增加;植物群落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从0.45、0.5和0.72显著降低到0.25、0.20和0.33,而Pielou指数则无显著差异;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伊犁绢蒿重要值呈正相关,与一年生植物重要值呈负相关。【结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趋于低矮稀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一年生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占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是判别干扰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干扰下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了解刈割干扰下草原功能群与多样性变化过程和机制,为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时空刈割配置为试验平台,于2014—2018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每年8月初),采用样方法对各个小区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分析一年一割(G1)、两年一割(G2)、漏割带10 m(G3)、漏割带5 m(G4)和对照(CK)处理下草甸草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刈割时间和不同刈割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 研究发现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不同刈割制度下均为优势物种,但是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呈现出羊草重要值逐渐降低,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等重要值增加的趋势;两年一割处理下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草地早熟禾(Poa ratensis)等植物重要值均高于其他处理。一年一割和常年不刈割处理下草地植物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重要值所占比例减少,以退化植物居多的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增加,在漏割带为10 m处理草地的豆科植物增加;刈割处理5年后,不同刈割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其中漏割带为10 m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5个刈割处理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G3和G4处理草地的群落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16%和5.8%,G1、G2和CK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其中G1下降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CK(下降1.6%),G2草地下降最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表明经过5年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10 m处理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功能群禾本科重要值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毛茛科和菊科重要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长期高频度刈割会导致草原退化,同样对草原长期不利用也会致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两年一割和漏割带为10 m的连年刈割均可以缓解群落中禾本科等优势植物比例下降,促进毛茛科植物比例增加;经过5年的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为10 m的刈割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即对草原进行适度刈割干扰(两年一割和漏割带10 m)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方式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冬季牧场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的冬季牧场为对象,在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处理下分别设计轻度放牧、重度放牧2个放牧强度,无放牧区(围栏打草场)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植物重要值、地上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重要值下降,群落优势种逐步被杂类草及醉马草等取代;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在游牧与定居放牧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指标差异性均在定居显示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表现为定居>游牧,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游牧和定居放牧影响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冬季牧场植物群落基本特征。与定居放牧区相比,游牧区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递增逐步降低降幅分别为23.45%、7.43%、9.42%和13.57%;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均在游牧区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均在游牧区达到最低值。定居轻度放牧下植物种类数量最多,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北方草地过度放牧和刈割造成植被严重退化和土壤养分缺乏。本研究探讨施用氮、磷肥料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方法】 在呼伦贝尔退化草地连续进行4年氮、磷添加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0、10 g N·m-2·a-1)和6个施磷水平(0、2、4、6、8和10 g P·m-2·a-1),共计12个处理,5次重复。每年5月下旬返青时施肥,8月中旬生物量最大时期进行群落调查,主要进行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及4种功能群相对生物量的分析。【结果】 2014—2017年物种丰富度降低明显,完全对照处理(既不施氮也不施磷)4年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分别是20.2、17.1、14.7、15.2种;对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研究表明,氮添加降低了群落物种多样性,而磷添加及磷的累积效应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无影响。多样性指数年际间差异显著,氮和年交互作用对其具有显著影响。草地群落地上生产力(ANPP)年际间变化显著,2014年最高,2015年最低,变化范围从400 g·m-2降到100 g·m-2左右,干旱年份显著低于正常降水年份,磷对群落生产力影响较小,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群落地上生产力,而且氮和磷共同添加的影响大于磷单独添加;生长季正常降水年份,氮素是草甸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氮添加显著影响了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磷添加对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影响较小,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年际间具有显著差异。氮单独添加显著增加根茎型禾草的相对生物量,但降低了多年生杂类草和丛生禾草的相对生物量,而磷单独添加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和豆科植物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但没有影响根茎型禾草和丛生禾草的相对生物量;氮磷复合添加显著增加了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的相对生物量,但显著降低了其他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此外,氮、磷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论】 氮、磷添加引起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差异化响应导致群落间原有的等级关系发生变化,尤其是氮添加引起喜氮的根茎型禾草相对生物量迅速增加,最终导致植物群落组成向着根茎型禾草优势度增加的方向发展,物种多样性降低,导致群落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