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拥挤度对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I研究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与环境的关系,探索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控制该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密度下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结果]充分取食条件下,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第一、第二代马铃薯甲虫成虫在密度每皿分别为30,20头时飞行能力较强;越冬后定量取食的马铃薯甲虫在密度为20头/皿时飞行能力最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越冬后马铃薯甲虫成虫的飞行能力>第一代>第二代;越冬后定量取食的马铃薯甲虫随着拥挤度的增长,营养胁迫水平逐步增加,其飞行能力受到制约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拥挤造成的适度营养缺乏,对于越冬代成虫飞行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充分取食越冬后成虫飞行距离、时间和速度与拥挤度间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2.
营养对马铃薯甲虫迁飞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对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控制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营养状况下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越冬代、第一代饥饿3d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最强;第二代马铃薯甲虫饥饿1d时的飞行能力最强.[结论]短时间的营养缺乏容易造成马铃薯甲虫的迁飞,长时间营养不足导致马铃薯甲虫迁飞的能量少,飞行能力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第一代马铃薯甲虫为对象,研究其卵巢发育、产卵能力与飞行能力的关系,探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规律,为控制该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解剖卵巢了解卵巢发育;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记录卵巢发育程度、不同产卵量情况下马铃薯甲虫雌成虫飞行能力.[结果]在出土后第6~7日卵巢发育成熟进入产卵期;日产卵量在20~60粒时飞行能力较强;总产卵量在200~400粒时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最强.[结论]第一代马铃薯甲虫在出土一定时间后卵巢发育成熟并开始有产卵行为.每日的产卵量情况影响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处于产卵间期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较弱.在一定产卵区间内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随总产卵量增加而增加,飞行距离达到最大值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距离随总产卵量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顺 《农村科技》2013,(11):37-38
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一、危害特点马铃薯甲虫危害农作物主要有3种,主要危害马铃薯,其次为茄子、番茄等茄果类植物,野生植物寄主以天仙子为主。最早出土的马铃薯甲虫成虫在温室茄子和番茄苗上传播,以后随着马铃薯的生长,迁飞到马铃薯上危害。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幼虫取食马铃薯叶片危害,但以2-4龄幼虫取食量大.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甲虫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探索马铃薯甲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发育起点、发生规律.[方法]以马铃薯甲虫为供试材料,研究其在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寄主、范围和田间消长规律等.[结果]马铃薯甲虫世代重叠、具有高繁殖率、滞育和迁飞等习性.该虫在新疆北部地区1年发生1~3代,以2代为主.[结论]开展马铃薯甲虫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可为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翠 《农村科技》2014,(12):40-40
<正>马铃薯甲虫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危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因此,掌握马铃薯甲虫的发生规律,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极为重要。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寄主植物主要是茄科作物,其中最喜欢取食马铃薯;此外,还可危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主要以成虫和3~4龄幼虫暴食寄主叶片,可将整个植株叶片吃光。该虫给马铃  相似文献   

7.
随着马铃薯甲虫不断扩展其分布范围,其对寄主的适应性也在发生变化.在我国,马铃薯甲虫的主要寄主植物是马铃薯、茄子、番茄和天仙子.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甲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嗜食程度,研究了以上4种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以及取食量的影响,同时进行了田间寄主选择性的调查.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差异显著,其中马铃薯、天仙子引诱作用显著高于茄子和番茄;取食量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龄期对不同寄主24 h取食量的大小依次为:马铃薯>茄子>天仙子>番茄;1-2龄幼虫取食量小,3-4龄幼虫及成虫暴食寄主叶片,是马铃薯甲虫造成危害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西花蓟马转移至新寄主取食后其营养状况的变化规律,探讨西花蓟马取食对不同嗜食度寄主的适应性差异.[方法]将长期以四季豆豆荚饲养的西花蓟马室内种群转移至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上连续取食3代,测定了不同世代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结果]西花蓟马取食蚕豆植株后,2龄若虫体内总蛋白质、总糖、总脂含量的变化规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部分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为预测该害虫在广西的发生为害趋势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接虫24、48和72 h后不同虫龄(1、2和3龄若虫)或虫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在7种寄主植物(朱槿、棉花、悬铃花、马铃薯、番茄、红薯和三叶鬼针草)上的虫口数量,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寄主间虫口百分率的差异;测定寄主植物叶片生化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单宁酸)的含量,分析扶桑绵粉蚧寄主选择行为与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虫龄或虫态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存在一定差异,1龄若虫3个时段(接虫24、48和72 h)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较接近,其偏好三叶鬼针草、棉花、悬铃花和马铃薯;2龄若虫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随接虫时间而改变,且在不同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下同),总体上偏好棉花、悬铃花、三叶鬼针草和番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喜食寄主基本相同,为棉花、悬铃花、朱槿和三叶鬼针草.朱槿、棉花和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三叶鬼针草、马铃薯和红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棉花、红薯和朱槿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相对较高.2龄若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单宁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雌成虫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多数虫龄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棉花、悬铃花和三叶鬼针草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不同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扶桑绵粉蚧多数虫龄或虫态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特克斯县马铃薯甲虫发生概况马铃薯甲虫繁殖力强,为害大.成虫为背部有10条黑色条纹的黄色甲虫、幼虫1~2年龄为暗褐色,3龄以后渐变鲜黄色或橙黄色,每年可发1~3代.该虫在我县于5月底、6月初出土危害,大量取食马铃薯叶片,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索一套适宜于发生区生产实际的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及传播.[方法]通过秋耕冬灌、轮作倒茬评价马铃薯甲虫防治效果,筛选新型化学药剂,对生物防治、防虫栽培技术和防治指标等进行研究.[结果]马铃薯甲虫秋翻越冬死亡率可达33.3;-76.4;,轮作可降低虫口基数29.4;-84.3;,推迟成虫发生期4-7d;天敌以捕食性为主,其中捕食幼虫的占总数89.2;,筛选出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农药14种,药后20 d后田间防效均达90.0;以上;提出了提高马铃薯耐害性施肥技术和覆膜加滴灌栽培防治马铃薯甲虫技术,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耐害性,降低马铃薯甲虫为害造成的产童损失,使产量提高10.5;-24.8;;越冬代成虫和一代低龄幼虫防治指标分别为24和106头/百株.[结论]提出了适宜我国马铃薯甲虫发生区生产实际的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兼备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技术主要包括生态调控、生物防治、保健栽培和与环境相容的化学防治等,经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甲虫识别及其在新疆的分布、传播和危害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目的]为我国马铃薯甲虫的监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显微形态观察、田间普查、取食量及危害产量损失测定等,描述了马铃薯甲虫的形态特征,摸清了该虫的传播扩散、危害,在世界和中国新疆的分布情况.[结果]马铃薯甲虫分布扩展至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8个地州,35个县市,约260 000 km2的区域,以及上述区域兵团所属团场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分布,迁飞是马铃薯甲虫传播的主要方式,以成虫和幼虫危害马铃薯叶片,一般可造成30;~50;产量损失,严重者减产可达90;以上.[结论]鉴于该虫的危险性和极强的侵入性,建议加强对该害虫的口岸商品和相关农产品检疫,严禁从疫情发生区或发生国调运马铃薯及其副产品,应在我国马铃薯甲虫高风险区和潜在风险区加强马铃薯甲虫的监测和封锁防控,严防其进一步扩散,确保我国马铃薯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LdATPaseE通过类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通路,调节马铃薯甲虫幼虫化蛹的分子机制。【方法】LdATPaseE cDNA序列通过马铃薯甲虫转录组数据分析和RT-PCR克隆获得;qPCR检测其在马铃薯甲虫各发育阶段,以及四龄幼虫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分析该基因在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并测定类胰岛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通路基因对该基因的表达响应机制。【结果】喂食二龄幼虫dsLdATPaseE后,成功敲低了靶标基因,阻止二龄幼虫的生长,显著增加了二龄幼虫的死亡率。三龄和四龄幼虫喂食dsLdATPaseE-1和dsLdATPaseE-2,在极低浓度下即敲低了靶标基因,阻止了幼虫生长,显著降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化蛹率。敲低LdATPaseE还显著升高了LdInRLd4EBP的表达量,抑制一个蜕皮激素合成基因的转录,降低20E滴度并降低了一个20E响应基因的表达。敲低LdATPaseE还抑制了一个J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JH滴度,下调了一个JH早期响应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沉默LdATPaseE后,其可能通过抑制IIS信号途径,降低20E和JH的滴度、下调20E和JH信号从而影响幼虫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筛选对马铃薯甲虫(Colorado potato beetle,CPB)具强致病性的细菌生防菌株并对其鉴定。【方法】从CPB虫体上分离病原细菌,利用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初步筛选致病菌株,然后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出可导致CPB大量死亡的生防菌。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进行鉴定,确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从新疆CPB分布区采集的CPB发病成虫虫体上分离纯化获得126个细菌菌株,其中36个菌株对昆虫体壁几丁质和蛋白质具有降解活性。在室内马铃薯叶片饲养的CPB各龄幼虫和成虫上测试,11个菌株对1-2龄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致病力,在接种后1-3 d始见幼虫死亡,处理后7 d幼虫的累积死亡率达到21.0%-77.9%,所有菌株对2龄以上CPB的致病力不明显或无致病力。在田间种植的马铃薯植株上测试这11个致病菌株,处理后观察,CPB008、CPB012和CPB016等3个菌株在10 d内对CPB的累积致死率达到41.0%-49.9%;另外还有3个菌株对CPB的致死率也在21.1%以上。这6个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从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它们均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它们的16S rDNA序列并登录到NCBI GenBank中,由此分析比对,菌株CPB008、CPB012、CPB016和CPB111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 thuringiensis);CPB072、 CPB108为萎缩芽孢杆菌(B. atrophaeus)。【结论】筛选获得的3株苏云金芽孢杆菌(CPB008、 CPB012、CPB016)对马铃薯甲虫致病性强,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棉花和苘麻挥发物对棉大卷叶螟雌成虫的引诱作用,为开展棉大卷叶螟的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棉花品种泗棉3号和苘麻2种寄主为材料,使用Y型嗅觉仪测定棉大卷叶螟雌性成虫在这2种寄主植物上的选择偏好性。借助气-质联用(GC-MS)对收集到的2种寄主挥发物进行组分分析与鉴定,再通过EAG进行行为反应测试,检验卷叶螟成虫对这些特异性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棉大卷叶螟雌性成虫选择苘麻上的虫量是棉花上的2.3倍,在苘麻上的产卵量也是棉花上的1.7倍。棉花与苘麻2种寄主上有5种不同的挥发性特异物,棉大卷叶螟成虫对其中的2-乙基苯乙酮和3-乙基庚烷有明显的刺激反应。【结论】棉大卷叶螟成虫在选择产卵寄主时偏好苘麻,棉大卷叶螟雌性成虫对苘麻有明显的趋性,苘麻可作为棉大卷叶螟的引诱寄主。2-乙基苯乙酮和3-乙基庚烷2种挥发物对卷叶螟成虫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马铃薯甲虫田间定殖与种群消长动态,为马铃薯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系统调查乌鲁木齐市西山农牧场和三坪农场马铃薯生长期,田间马铃薯甲虫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比较田间不同空间位置寄主植物上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确定定殖时间与迁移过程。【结果】西山农牧场和三坪农场马铃薯甲虫定殖规律为:寄主作物田外马铃薯甲虫成虫出土后,最初迁移抵达寄主田块边缘,随后逐步向田块中心扩散,直至覆盖整个田块;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与定殖时间呈负相关,定殖时间越早,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越大;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与定殖点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在马铃薯甲虫定殖的早期,马铃薯甲虫与定殖距离呈负相关,定殖距离越大,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越小;随后两者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后期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时间和定殖位置均会对其种群数量产生影响,应在田块边缘区域开展越冬代马铃薯甲虫成虫的早期监测,有效确定轮作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定殖与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晚疫病菌毒素与寄主品种抗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 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毒素介导下可能存在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