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雨水花园作为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技术和自然生物滞留处置创新技术,因具有建造费用低、后期维护简单、生态环保、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优点,近些年深受国内广大景观设计师青睐。然而,雨水花园在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应用上的不足,如概念的功能认知有待提高、营建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以及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指导与保障机制等。该文结合景观设计项目实践,提出了雨水花园在河道景观与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末端”雨水处理措施已经不适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通过源头分散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雨水管理理念.总结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和局限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在推广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展望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营造湿地公园、人工湿塘、雨水花园等不同人工水域系统时,选择观赏价值高、可适应相应的水湿梯度值的水生植物,做到群落结构稳定、少管理、低投入、功能高效,是现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中,水生植物应用存在的不足,探讨在水湿因子影响下,水生植物选择应用的科学性。针对人工水域系统中湿地公园、湿塘、雨水花园生境与设计结构中水湿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种类适应性筛选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晶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152-154
目前我国道路场地的雨水处理以排为主,雨水大多都被疏导进入城市的雨水管网,而非通过渗入地下等原有自然水循环方式循环.自然水循环打断后带来了城市雨洪与地下水水位下降等问题.因此用雨水花园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思想对道路与场地的雨水处理方式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开发模式给我国城市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低影响开发及相关创新理念和措施,为我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镇江市金山湖路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采用生物质溜槽即雨水花园的形式,成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此为解决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雨水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昆明市公园绿地用水量的增加与城市缺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雨水资源的利用对缓解这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发现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的昆明市干湿季节分明,雨季降雨量大,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匀,对地表径流影响大的主要是小雨和暴雨。对不同植被结构的绿地进行实测分析,总结得出昆明市土壤类型主要是轻黏土,稳渗条件下累计入渗量大于1年一遇、小于20年一遇降雨量的特点。为了节约昆明市水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土壤做功,模拟自然水循环;分散式管理,从源头截留雨水;生态美学,艺术化雨水管理;借鉴经验,增改现有雨水管理设施;加强规划立法与政府政策5个雨水管理策略。以昆明市大观公园为例,根据策略对其提出一些适用的雨水管理方法,旨在为昆明市其他公园绿地雨水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生态措施的低影响开发成为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的主要手段,下凹绿地是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技术措施.本文介绍了天津地区下凹绿地适用植物配植的原则,提出了20种适用...  相似文献   

8.
以牡丹江师范大学为例,设计教学一区的综合利用雨水方案,并将节水手段寓于景观设计之中。运用径流系数法计算校园内可收集雨水量和教学一区内可收集雨水量,并进行雨水收集设计、景观设计及工程设计。结果表明:牡丹江师范大学可收集雨水量为367 485.9m3,牡丹江师范大学可收集雨水潜力巨大。教学一区可收集雨水量为71 429.3m3,为教学一区设计雨水收集与传输、净化储存的工程设施系统,目的是收集建筑屋顶、道路广场及绿地的雨水,为教学一区设计雨水花园景观、绿地景观、动态水景景观等分别承担收集和渗透的作用,渗透和传输的作用,集雨和储存的作用。将生态性与景观性融合,牡丹江师范大学的基于雨水管理的校园景观设计为其它高校建设集雨校园提供参考。定量为教学一区蓄水池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  相似文献   

9.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暴雨水管理模式,它的基础原理是模仿自然:利用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控制点,从源头控制雨水。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园林设计(城市开放空间,居住区,道路,停车场等)应用低冲击开发技术的探讨,提出减少场地的地表径流,保护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其在城市空间应用的意义与可行性;结合英国湿地中心雨水花园、英国奥林匹克公园植被浅沟、北京东方太阳城居住区雨水系统3个案例,总结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在公园绿地、建筑及周边场地中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提出对未来城市雨水景观利用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代农业景观特点与雨水花园技术入手,探讨两者在景观设计上结合的现实意义及设计原则,基于武汉木兰石门旅游区生态观光区规划设计,将雨水花园技术引入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代农业景观中雨水花园技术的运用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产品的产出销售、农业观光产业的拓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将农村旅游经济带入科学而高速的发展轨道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市建设"海绵城市"为背景,深入分析高校利用雨水设计生态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国内外杰出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案例,结合沈阳市的生态条件,以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沈阳市高校生态景观设计利用雨水的可行性。采用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技术手段规划设计建筑馆区的景观,并对现存的蓄水池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其他高校利用雨水资源营造校园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显著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为重庆城区的雨水径流控制带来严峻挑战,在建设重庆山地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山地公园极具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体系的潜力与价值.选取重庆主城区12例典型山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汇流基本单元——子汇水区进行径流特征分析,并结合不同子汇水区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山地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策略,从山地海绵体的绿色开放空间优化层面实现城市小流域的雨洪管理.  相似文献   

14.
草原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发展,对其所在区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护工作有着至关之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景观的打造,不仅能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能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针对生态修复背景下草原生态景观的营造,以康定市为例,把康定市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从当地的草原风光以及民族风情出发,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景观营造策略,将草原的保护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在生态修复优先的前提下提升草原旅游资源价值,为草原的修复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指导没计。设计者应该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特点,考虑植物他感作用的影响等,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以达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生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膨胀和快速城市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是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美学观和价值观.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使得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限制了生态景观的进一步推广和实践.基于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归纳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内涵和指导原则,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170余份有效问卷,据此分析公众对城市生态景观的理解和需求.可以依据该结果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定量评价提供初步的权重值,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彭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6-20657
分析了咸宁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绿化现状、绿化植物资源,借以从整体上分析咸宁市的城市绿化现状,阐述了植物在城市园林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区域环境、植物配置和园林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个体观赏特性方面解析了园林植物的美学特征;从主题形式美、造园意境美、章法与韵律角度突出了植物所表现的园林美;在园林植物的造景配置原则方面,突出了自然式配置、规则式配置、混合式配置原则。探讨了植物在城市环境绿化中的合理配置思路,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城市园林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结合北京植物园现有情况,通过对水系工程的可行性、自然景观的创造以及水系工程的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水系工程的实施,对合理截流雨水,创造适合水生、湿生等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改善了植物园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植物园景观,更好地调节了植物园高峰灌溉用水,对促进植物良好生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还提出了对水系工程相关问题的思考、分析,为园林中的水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辰山植物园雨水花园营建技术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绿环"的堆筑建设及水生专类园的营建技术上,采用雨水花园这种新型节能绿地营造技术,对雨水渗透和滞留以控制雨水径流及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通过功能性植物的合理配置,改变传统雨水管理模式,使园内水资源被重新整理分配,园内地下水得以补充;通过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控制水体资源的水质污染,改善了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绿地环境、城市水资源调配,并为上海带来了新的绿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了游憩环境,更为城市水资源尤其是为雨水资源的利用及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29-12431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分析了设计中的生态概念及现存的概念误区,误区包括生态概念运用泛滥;片面强调生态的自然性;盲目赋予景观人文文化。以常熟市宝岩生态观光园景观改造为例,分析了该园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目前"开发过程中开发建设比较保守,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活动比较单一,景观层次杂乱、人文景观薄弱、景观特色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负面现状;提出了以"生态山水园林"为主题,遵循将挖掘营造人文景观与保护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进行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景观设计;最后从整合、保护、恢复、营造4方面论述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