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 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3.
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广薯87丰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育壮秧、适时栽播、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期为广薯87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薯87甘薯是福建省云霄县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主推品种之一,从壮苗培育、选地整地、适期扦插、中耕除草及提蔓、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做好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广薯8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阳江市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甘薯品种广薯87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阳江市发展甘薯生产的优势条件.介绍了广东省甘薯主推新品种广薯87的特征特性.以及该品种在阳江市的试种表现,从布局与规模、栽培技术措施、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面阐述阳江市推广种植广薯87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徐薯22进行不同垄距及株距的组合试验,探索高淀粉含量甘薯品种徐薯22在咸宁市的配套栽培技术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距及株距对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徐薯22在我市种植最适宜的组合是垄距80 cm、株距21 cm,单产达48340.7 kg/hm2.  相似文献   

7.
4种覆盖物对甘薯鲜薯和薯干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环保又增产的覆盖材料,选用4个甘薯品种(榕薯756、榕薯910、榕薯109、榕薯819)与4种覆盖物(稻草、黑色防草无纺布、液态膜、菇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不同覆盖材料对不同品种甘薯鲜薯和薯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榕薯910覆盖黑色防草无纺布或稻草的鲜薯产量最高,榕薯109覆盖稻草、榕薯756覆盖黑...  相似文献   

8.
甘薯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667m2施N12kg能较好的协调甘薯藤蔓与块根的生长,块根产量高,为甘薯高产栽培的适宜施N量。  相似文献   

9.
优质甘薯广薯87品种特性及其高产栽培农艺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薯87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广、干物率与淀粉率较高、蒸煮食用品质优,2009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分析广薯87品种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N、P、K)对广薯87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X1)>钾肥(X4)>氮肥(X2)>磷肥(X3)。计算机模拟寻优,鲜薯产量达47 864.03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是:种植密度5.51万~5.73万株.hm-2,施尿素264.34~283.58kg.hm-2、过磷酸钙423.45~476.55kg.hm-2、硫酸钾414.15~458.25kg.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薯87在蒸制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情况,为鲜食型甘薯风味物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广薯87鲜薯及蒸薯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广薯87鲜薯检测出7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40.52%)、萜类(16.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耐密、高产、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大丰30作为试验材料,在6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设置60.0、70.0、76.0、86.0 cm 4个行距处理,研究其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行距为70.0 cm处理时,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结论]采用70.0 cm行距种植大丰30号,经济产量最高。该行距配置合理,便于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玉米机械化和简约化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苏玉20产量的影响,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需要。[方法]以苏玉20为供试品种,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开展种植密度和行距试验。采用裂区设计,2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配置50、60、70、80、80+40 cm为副处理。通过对10个处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结果]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6.0万株/hm2密度处理,7.5万株/hm2密度处理苏玉20的单产比6.0万株/hm2密度处理增产达1 404.9kg/hm2。60和7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明显。行距处理显著影响植株的倒伏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空秆率;在等行距处理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植株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增加苏玉20的种植密度到7.5万株/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采用60~70 cm等行距种植,既可实现该品种的高产,又能保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石狮市开展"广薯87"春薯高产优质栽培攻关示范取得成功。实施的高优栽培技术是:备好纯壮苗源,选择条件适宜地块连片种植,营造高畦,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协调土壤肥、水、气环境,及时除虫灭病,并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6.
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旭  董琦  高志强  宋长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79-5379,5381
研究了不同行距对2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基本苗情况下,缩小行距放稀株距均能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的成穗数,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适宜河北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条件下,设种植行距60 cm和65 cm计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行距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以及机械化收获落穗率、落粒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距为60 cm时,玉米产量虽然稍低,但机械收获损失较小,机械收获效率较高,联合收割机行走速度较快。60 cm行距较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9.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行距对超高产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小麦株高、节间长度、冠层叶片大小、叶片着生角度等主要受品种特性的影响,行距对其无显著影响,但行距与品种在株高上存在互作效应;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在产量及产量构成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超高产小麦的产量、成穗数存在极显著差异。由于行距与品种的互作效应,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要实现成穗数最大所要求的最佳行距不同,在生产上根据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可以通过行距调整增加成穗数以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