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利用1960—2010年三门峡市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极端气候异常的定义,对降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变化有上升发展的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最大,春季气温变化显著;月平均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对苹果业的影响表现在:降水减少造成干旱频繁发生,气候变暖使得果树物候期提前,春季增加了苹果冻害的几率。针对降水、气温等不利影响,提出苹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寿阳县1961—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Z指数作为气象干旱等级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寿阳县年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出现干旱16年,发生频率为27.6%,1997-2010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季节干旱中,春季有湿润化趋势可能,夏、秋、冬季呈不明显干旱化趋势;四季干旱发生频率,春季32.8%、夏季27.6%、秋季37.9%、冬季31.0%。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1971-1982年期间,夏季干旱在1965-1974年、1980-1986年、1997-2001年期间旱情最严重,秋季干旱在1994-2010年和冬季干旱在1981-2002年为多发阶段。季节干旱,除冬季外,其它三季干旱都对当地农作物正常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重庆市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2003—2013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Pa)从年、季度尺度分析重庆市的干旱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全年降水丰富,夏秋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整体上降水由北、东、南三个方向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少;(2)重庆全年均有可能发生干旱,夏季干旱强度最大,干旱呈现上升趋势。(3)整个研究区都有干旱发生,其中西部地区干旱最严重,东南部部分区域受干旱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修文县气象站1963—2011年连续49 a的逐月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等级评价指标,从年尺度、季尺度和月尺度分别对修文县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的年度干旱存现长短周期交替出现的规律,且在长、短周期变换的年份出现严重干旱的概率较大;春、夏、秋和冬季出现干旱的概率分别是24.49%、20.41%、20.41%和18.37%,春旱出现概率最高。全年每个月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干旱,其中11月发生干旱的概率最大,为11.92%;年降水量越小的年份,季尺度和月尺度严重干旱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5.
韩倩  邱林  陈海涛  荆燕燕 《农业与技术》2014,(1):187-187,197
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分别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和Z指数,对河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干旱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主要集中在冬季,年际间干旱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北部地区发生干旱,特别是较为严重干旱事件的频率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美国气候中心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降水资料,系统性地将中亚干旱区以及澳大利亚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澳大利亚干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中亚干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中亚干旱区受到西风环流和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降水特征为以冬季、春季为主的西风区降水特征;中亚干旱区年均温度和冬夏季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干旱区年总降水量和夏季总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但冬季呈下降趋势;澳大利亚干旱区年均温度和冬夏季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温度上升速率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干旱划分等级,分析了1980—2015年安徽省降水量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降水的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均较大,秋季降水的变异系数最大,沿淮地区是降水变异系数最大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异随着年代际的增长而增加;在研究时段内安徽省降水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江淮中部降水量下降最多;安徽省气象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是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干旱频率分别达到0.36和0.31,春、夏季分别为0.26和0.25,而干旱强度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0.90和0.75;全省平均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是在1980—1989年最低,1990—1999年是干旱频率和强度最大的10年;36年平均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是从南至北逐渐增大,淮北地区是干旱频率最高的区域,而干旱强度在沿淮区域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内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策略制定、种植结构的优化与种植模式的调整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02010年三门峡市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极端气候异常的定义,对降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变化有上升发展的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最大,春季气温变化显著;月平均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对苹果业的影响表现在:降水减少造成干旱频繁发生,气候变暖使得果树物候期提前,春季增加了苹果冻害的几率。针对降水、气温等不利影响,提出苹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61-2010年中国主要麦区冬春气象干旱趋势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增产,本研究以中国主要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主要麦区冬春季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极端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揭示冬春干旱在当前气候背景下的演变趋势,为科学应对冬春干旱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与Robust F线性显著性检验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各站点冬春季降水、冬春季无降雨日数的线性倾向与显著性,揭示冬季、春季和冬春季的降水和无降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将干旱5个等级中的重旱和特旱定义为极端干旱,基于降水距平的滑动平均,计算1961-2010年各年冬春季极端干旱频次的线性倾向,分析极端干旱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干旱风险剧增区降水的时间变化,揭示干旱时间动态趋势。【结果】(1)1961-2010年,华北为中心的冬麦区冬春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中心区域山西、河北和山东西北部冬春两季极端干旱的频次呈现增加趋势,陕西东部和湖北西北部春极端干旱的频次也呈增加趋势;(2)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即冬季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他区域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3)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中南部和西北春麦区南部的春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其他区域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4)从重点区域降水的时间动态看,近20来华北地区的冬季和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冬春气象干旱风险呈剧增趋势;近50年来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麦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降水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华北地区冬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北冬小麦冬、春干旱势必由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抗旱成本的增加而导致干旱风险加大;黄淮冬麦区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春季降水尽管也呈下降趋势,由于该区域春季平均降水量对小麦来说以偏多为主,降水减少还不会影响到小麦生长,该区域降水的减少可能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干旱区东北和内蒙春麦区、西北春麦区西部50年来的冬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0.
运用陕西省96个站1981—2012年近32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逐日(向前滚动30天)的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干旱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将陕西省按地域由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按季节分为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分别统计出不同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对应的干旱发生的频率并与历史记载中实际干旱情况进行比对,对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在陕西省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高,Pa指数最低,冬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低,Pa指数最高; 在春、冬季节Pa指数的适用性较好,在夏、秋季节MI指数的适用性较好; 陕西省夏季容易发生局地强降水,而在秋、冬季容易出现长时间的无降水,导致SPI指数在夏、秋、冬季节的适用性不太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商丘市所辖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气温、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丘市2016年基本气候特征、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5.4 ℃,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1 ℃,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均偏高;年降水量711.8 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4%,其中冬季、春季、夏季偏少,秋季偏多;年日照时数1 890.2 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66.7 h,其中冬季、春季、秋季偏少,夏季偏多.年内出现了低温、干旱、暴雪、高温热害等天气气候事件.总体来说,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是个好年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57-2020年共64年满洲里市气象局逐月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等分析方法对满洲里市气象干旱进行特征分析。分析了满洲里市64年中干旱出现频率为29.69%,轻旱出现频率10.94%,中旱出现频率14.06%,重旱出现频率4.69%;干旱强度在-2.11至2.76之间,SPI值呈减小趋势,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在-0.15/10年。通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间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显示春季和夏季出现干旱概率最高均为31.25%,特旱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为4.69%,重旱在冬季出现频率最高为7.81%,中旱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为21.88%。最终分析干旱对满洲里市农业和畜牧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10年影响三门峡市苹果产业的灾害性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春季低温雨雪多、夏季暴雨寡照高温、冬季干旱严寒以及其他因素,阐述其对苹果产业的影响,以期指导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结合CINRAD/SB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6年11月21-22日发生在三门峡市的大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和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700 hPa低槽带切变线配合地面强冷空气是产生三门峡市大暴雪天气的有利天气形势配置;11月份暖湿气流比较强盛,雪中的液态水含量较多,易出现暴雪或大暴雪.雷达资料显示,源源不断的30 dBz强回波的维持以及"列车效应"是产生大暴雪的重要原因.11月份,当雷达回波顶高达到 11 km时,三门峡市出现打雷现象,这是冬季极其少见的.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2010年秋冬连旱成因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徐州地区发生了19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连旱,连续5个多月的降水量偏少90%,依据GB气象干旱等级,达到了特旱级别。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播种和出苗,对小麦的生长和越冬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详实的资料,分析了该次干旱的3个主要成因:①La Nina事件在干旱中伴有主要角色;②秋冬季特殊的环流特征及其异常的演变阻碍了低纬度海面上的水汽向北方陆地输送,秋季盛行高指数环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冬季的纬向环流指数异常偏低,有利于强冷空气频繁爆发南下,导致了秋季干热和冬季干冷即秋冬连旱;③降水量分布极端的不均匀也是秋冬连旱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3个成因可作为今后干旱预测的着眼点和预测因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曲淑艳  刘桂玲 《北京农业》2011,(36):125-126
通过对2002年冬季和2003年春、夏季对干旱有影响的气象要素、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内蒙古满洲里市32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成因。另外还对满洲里市春夏季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形成满洲里市干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满洲里市降水量偏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这是近年来满洲里市干旱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吕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66-171
利用单站气象要素逐小时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常规资料,从过程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对2012年7月13日20:00~14日00:00发生在三门峡市区及附近的短时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制及预报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整个过程冷空气活动均非常活跃;三门峡站气象要素演变对降水开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过程的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6 h左右仍然不利于产生降水,直到降水开始前2 h左右才逐渐转化为有利条件。过程预报中存在气象参考资料时空分辨率不足以及水汽条件与当地暴雨预报指标不一致两大难点,业务中需要在不断完善当地暴雨预报指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短时临近角度进行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3年晋城市各类地面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历年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得出2013年晋城市气温偏高,突破极值,其中春夏季偏高幅度较大,秋冬季偏高幅度较小;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阳城县和晋城市区两地之间降水量相差335.8 mm;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冬季降水偏少,冬季降水量仅为0.2mm,突破历史极值,是降水量最少的一个冬天;无霜期延长;全年出现异常初雷、春季低温冻害、冰雹、暴雨、局地洪涝、干旱、雾霾等异常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9.
赵杰  吕翔  彭明艳  张百战  孙建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25-7526,7530
[目的]研究2008年徐州地区严重秋冬连旱的成因。[方法]利用观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月徐州地区秋冬连旱期间的环流背景、垂直运动、气温异常及水汽条件的变化,揭示此次秋冬连旱的成因。[结果]2008年秋、冬季徐州地区长时间受稳定形势控制,处于东部沿海槽后,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南支槽强度明显偏弱,再加上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偏弱,印度洋和南海的水汽输送条件不利。秋季偏暖,冷空气势力偏弱;入冬以来虽有几次冷空气活动,但影响主体偏北,再加上南方暖湿气流不充足,二者缺少很好的结合,使得冷空气影响时以大风降温天气为主,降水出现较少。[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干旱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