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华北地区马铃薯贮藏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华北地区的察右前旗、张北县、集宁区、大同市、武川县、左云县、右玉县进行了马铃薯贮藏期病害的调查,并对病样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调查结果表明,贮藏期马铃薯有4种真菌病害和3种细菌病害,分别为:干腐病(Fusarium spp.)、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sepedonicu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var.carotovora)、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经鉴定,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有4种: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主要病害之一,已经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确定病原菌的侵染特性对于早期预报和防治干腐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马铃薯干腐病主要致病菌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侵染马铃薯过程中薯块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的马铃薯被拟丝孢镰刀菌侵染后,丙二醛(MDA)含量都出现出下降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薯块抵抗病原菌的侵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侵染马铃薯块茎的生理生化特性。[方法]采用拟丝孢镰刀菌对大西洋和克山1的薯块进行侵染,在不同时间对其内部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抗性的马铃薯被拟丝孢镰刀菌侵染后,薯块内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含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不断上升的SOD比活性对于薯块抵抗病原菌的侵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抗性品种内的POD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表明POD酶活性同抗病性密切相关。[结论]确定病原菌的侵染特性对于早期预报和防治干腐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病害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奇台农场、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等地区的感病植株与块茎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柯赫氏法则、16S rDNA及ITS鉴定方法,分离鉴定引起马铃薯病害的病原菌。【结果】病原菌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actis)、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细级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黑斑病、赤星病、白地霉干腐病,其中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较强。【结论】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害有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并且青枯病、白地霉干腐病、赤星病、黑斑病。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的窖藏马铃薯进行了菌物病害初步调查,并分离和鉴定其病原菌,经鉴定共确定马铃薯贮藏期菌物病害6种、病原菌10种:干腐病(Fusarium sp.)、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和皮斑病(Polyscytalumpus Gtulans).其中,马铃薯干腐病菌有5种:锐顶镰孢(Fusariumacuminaturn)、黄色镰孢(F.culmorum )、茄病镰孢(F.solani)、半裸镰孢(F. semitectum )、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 ).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田间调查了近年来河北省玉米顶尖腐烂病的发生情况,通过病原菌分离、回接试验和形态学鉴定,初步明确了玉米顶尖腐烂病是由镰刀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其中拟轮生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该病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新疆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采集新疆伊犁、库车、喀什等地的李光杏、小白杏、色买提杏等鲜杏品种,在室温或4℃条件下贮藏,对贮藏期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引起新疆三种鲜杏采后果实病害的病原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青霉(Penicillium freguentans)、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毛霉(Mucor sp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曲霉(Aspergillus spp.)等9种真菌,其中黑根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青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病原菌.精油A1000倍液对所有供试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其对青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黑根霉、毛霉、镰刀菌的抑菌率均为100;,对黑曲霉的抑菌率也达97.87;.4℃贮藏条件下,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的鲜杏贮藏25 d时,杏果实发病率分别为0;、1.67;,贮藏32 d后,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的鲜杏发病率分别为10;、20;,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可显著延长4℃条件下鲜杏的贮藏时间.[结论]黑根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青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新疆鲜杏采后贮期主要病原菌,精油A可作为鲜杏采后病害的有效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利用,有效地解决了病毒侵染,但种薯在网棚繁殖和贮藏中,仍将受到其它病原菌的为害。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及原种栽培与贮藏期发生的病害有3种类型,一是栽培生产环节侵染的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环腐病等;二是收获运输过程中侵染的病害,主要有干腐病等;三是贮藏过程中新侵染的病害,主要为细菌性软腐病。  相似文献   

10.
对定西马铃薯贮藏病害种类调查,初步发现了14种贮藏病害,同时也明确了造成贮藏损失的主要病害是干腐病和晚疫病,干腐病和晚疫病复合侵染是造成烂窖的主要原因。药剂防治田间病害、精细挑选入库薯块的质量、严格块茎贮藏期间的温湿度管理将是马铃薯贮藏成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晚疫病则是当今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重点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AFLP和SSR,以及国内外利用这些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抗药性、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介绍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抗性基因及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体细胞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晚疫病抗性检测。这些对今后中国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晚疫病菌甲霜灵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超  曹继芬  王昌命  赵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56-157,164
[目的]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晚疫病菌对不同浓度甲霜灵的相对生长量。[结果]甲霜灵浓度为5、100μg/m L时,晚疫病菌相对生长量分别为59.24%~98.81%和43.25%~94.15%。5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全部为高抗菌,未检测到敏感和中抗菌株。[结论]甲霜灵在昆明马铃薯产区已完全失效,需引进新型高效杀菌剂进行晚疫病的合理防控。  相似文献   

13.
吴艳清  蒋继志  梁廷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11-8112,8135
[目的]筛选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拮抗芽孢杆菌并对其脂肽类物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平板分离培养法从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根际土壤中分离产芽孢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对其进行初筛和复筛,并对其中杀菌效果较好的Y-3菌株的脂肽类物质进行了HPLC分析。[结果]初筛有9株细菌对P.infestans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复筛得到Y-1和Y-3菌株对P.infestans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达80%以上;Y-3菌株产生的脂肽粗提物对P.infestans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制率达90%以上,HPLC分析显示其脂肽粗提物主要包括8种组分。[结论]Y-3菌株产生的脂肽类物质抑菌效果显著,在生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25%阿米西达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2004年试验结果表明:25/阿米西达悬浮剂300mL/hm2,于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和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发病初期施用,两次用药,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70/以上,每公顷增收马铃薯8500.0kg以上,增产25/,纯收入增加5500元以上。且薯块表皮光滑,均匀度好,耐贮藏,霉烂率低。  相似文献   

15.
Clonal populations regenerated from single-leaf cell protoplasts of the potato cultivar ;Russet Burbank' display a high frequency of variation for several horticultural and disease resistance characters. Observations over a period of three tuber generations suggest stable changes in tuber shape, yield, and maturity date, in photo-period requirements for flowering, and in plant morphology. Enhanced resistance to early blight (Alternaria solani) and late blight (Phytophthora infestans) diseases also regularly occurs within regenerated population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possible application to varietal improvement, particularly as they pertain to asexually propagated pla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麻疯树根腐病的病原。[方法]从罗甸县境内的不同麻疯树种植地点采集典型的根腐病病根标本,并对其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试以及形态特征观察。[结果]最终确认麻疯树根腐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结论]为贵州罗甸县境内麻疯树根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方法]采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安泰生WP,银法利687.5g/L悬浮剂3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防效试验。[结果]银法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优于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安泰生WP。挽回产量损失效果十分明显,均在69%以上,其中用70%安泰生WP防治2次、银法利687.5g/L悬浮剂防治3次效果最好。[结论]结果为探索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新办法,开发新的有效药剂,切实提高防病保产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产生抗药性,降低了化学防治晚疫病的效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及晚疫病菌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建议生产上应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应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常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晚疫病菌很难分离培养并得到纯菌株,本文根据作者8近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症状识别,马铃薯晚疫病标样的采集方法,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方法,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形态鉴定,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静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32-4535
[目的]对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在保护地微型马铃薯幼苗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结合逐日天气变化和保护地内逐小时温湿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保护地微型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高峰日的日温度变化在11.5~24.0℃之间,日最低相对湿度高于95%,日降雨累积时间至少8 h以上。[结论]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呈跳跃式发展,气象条件合适时,病原菌会在1 d之内大量产孢和严重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