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准确开展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科学合理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方法]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具有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赤霉病致病日,计算赤霉病感病期间逐日诱发修正系数、赤霉病致病日的持续时间诱发修正系数,建立促病指数模型,判别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及发生的等级。[结果]经过42年资料的拟合、验证,模型能够准确判别出气象等级为4级(即赤霉病不流行)的年份。拟合的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在1~3级的年份各地均超过90%,误差1个等级的占24%~38%,误差2个等级的占0~9%。2007年动态试报结果与实况相符。[结论]该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发病程度,可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2.
袁淑杰  梁平  任红敏  曹克强  张文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59-1361,1382
用趋势系数法分析了冀京津22个气象站1960~2003年春季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期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气象条件.用权重系数法计算了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气象综合指数——K指数。结果表明,冀京津区域气温有增加趋势,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冀京津区域降雨量、降雨日数、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地区K指数大于0,即春季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逐年加大。这些地区只要菌源达到一定数量,未来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概率将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小麦病害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在常熟地区,一般年份赤霉病发生较重,锈病不发生,白粉病发生较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一般以赤霉病为主.1999年异常的气候条件,造成小麦白粉病病害严重流行,使小麦产量、品质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害流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农业气象动态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泰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动态预测模型。[方法]以1987~2006年泰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以旬为时间跨度,选取相关系数较高且稳定性好的预测因子,然后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建立泰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动态预测模式。[结果]泰州地区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主要是4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5月中旬平均相对湿度。从整体气象条件来看,降水日数和平均相对湿度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在气象条件上为一定的诱因。预测模式的回报检验显示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理想。[结论]该研究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太和县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文根据太和县近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情况,从病原、寄主和气候3个方面分析了其发生流行的原因,特别是气候因素对赤霉病发生流行的作用,提出了赤霉病的预测预报方法,为今后黄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小麦宁麦12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麦赤霉病[Gibberrella zeae(Schw.)]是世界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赤霉病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严重;并且,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全国赤霉病受害面积超过667万hm2,约占小麦总面积的1/4。在江苏省赤霉病不仅是淮南地区的主要病害,而且淮北地区近年也发生较重。据统计,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50%以上,减产2~5成)和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2成)每2~3年发生一次,但几乎每年都有轻微发生。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严重恶化子粒…  相似文献   

7.
社旗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原因探析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社旗县小麦田主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每年都给该县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与蔓延,特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行流行因素,总结出一套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济源市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是小麦生产中威胁较大的真菌病害之一,2012年在济源市重发生。2012年5月22-28日,济源市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辖区内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田赤霉病发生危害情况开展了1次全面普查,并对该病流行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预报和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大面积流行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一、流行发生特点(一)田间见病迟济源市常年小麦抽穗扬花期为4月18-25日,小麦赤霉病病穗始见期在4月24日前后。2012年,由于受播期晚、前期气温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抽穗扬花期集中在4月24日-5月2日,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赤霉病是影响信阳市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由于信阳市处于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相对北方(沙土地)而言,水向下渗透慢,以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居多,部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差。小麦赤霉病常年在信阳市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应在4月中上旬。发生病害的田地一般可减产15%~20%,大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发生病害田块产出的小麦品质差,有的  相似文献   

10.
赵亚 《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105-106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类主要病害,近些年在小麦生产中频繁发生,给当地小麦生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该文结合凤台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为当地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方法]通过对参加2014—2015年河南省水地小麦区试53个品种(系)的分析,研究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及其与丰产性的关系。[结果]92.5%以上品种(系)高感赤霉病,在参试品种(系)中,濮麦8062中抗赤霉病,产量达8 310.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河南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和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小麦不完善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麦不完善粒的构成因子,降低小麦生产中不完善粒的比例,筛选不完善粒低的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种植的53个小麦品种(系),估算其不完善粒构成,解析赤霉病粒、黑胚粒和发芽粒的构成比例。[结果]该试验中53个小麦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范围为2.79%~20.82%,其中不完善粒小于6%的1、2级小麦品种(系)仅15个;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品种(系)有16个。造成不完善粒的赤霉病粒、黑胚粒、生芽粒等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间差异。[结论]供试品种(系)中,连麦6号、洛麦23、未来0818、龙科091、连麦2号、百农207、泰农19、皖农09157、皖科06725和皖科121979等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较低。  相似文献   

13.
王月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590-11591
[目的]为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的田间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范围、田间分布及危害。[结果]小麦胞囊线虫年均只发生一代。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小麦田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卵的平均密度为6.5粒/g。与施用2次涕灭威颗粒剂的小区相比,未施药小区新麦12和皖麦50的鲜重损失率分别为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25.9%和11.1%。与未施药小区相比,3.2%阿维菌素0.56ml/m^2、15%涕灭威颗粒剂2.8、4.3g/m^2和施用2次4.3g/m^2小区的平均单株根部雌虫数量分别降低~5.2%、24.0%、44.8%和60.4%,单株鲜重分别增长-7.0%、5.3%、1.2%和17.0%,孕穗数分别增长4%、8%、8%和16%。[结论]深入研究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尤秀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种子进行组织培养,探索适合河北省栽培小麦品种的培养条件,为河北省小麦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对4种不同小麦品种的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影响小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结果]结果表明:将成熟胚盾片向上放置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利用2 mg/L 2,4-D并添加水解酪蛋白,可使不同品种小麦愈伤组织得出愈率均高达80%;此外,不同品种的出愈率随着2,4-D浓度的升高存在较大差别。[结论]该研究探索影响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建立一套合适的植株再生体系,为加强我国小麦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通过气象因子预测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模型。[方法]在统计河南省条锈病发生轻重年份的基础上,结合相应年份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建立了冬前、3月上旬4、月上旬和5月中旬4个条锈病促病指数预测模型。根据促病指数计算原理,采用等差分布方法得出条锈病发生程度预测标准,并进行了历史资料检验及2006年发生程度预测。[结果]成功建立了对应于气象条件的小麦锈病发生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冬前及3月上旬预测结果相比实际值偏重,4月上旬及5月中旬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较为吻合。[结论]该研究结果将对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小麦条锈病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臣巍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27-5030
[目的]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平台上,将不确定性推理方法——贝叶斯网络引入病害预测,基于关键气象因子(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构建一个用于预测小麦条锈病发生概率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方法]采用预测日前7d的气象数据预测自预测日起7d内的条锈病发病概率,并对我国小麦条锈病重要流行区域——甘肃省东南部地区2010 ~ 2012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模型在返青期至乳熟期输出的病害发生概率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度分别为62.92%、63.18%、79.48%、94.75%,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病害发生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结论]该研究表明将贝叶斯网络和GIS分析结合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利用关键气象因子进行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测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几大小麦产区主栽品种中筛选出慢锈品种。[方法]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接种孕穗期的小麦,计算各品种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及千粒重损失率,从而推算出各品种的慢锈类型。[结果]219个参试品种中筛选出5个免疫品种、67个高度慢锈品种、66个中度慢锈品种、11个耐锈品种和70个感病品种。[结论]在主栽品种中感病类型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多纳入持久抗病种质,逐步淘汰感病种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国6个小麦主产区省份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机理,为保障其种植面积及维护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小麦种植面积作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采用固定效应系数模型定量分析小麦最低收购价、家庭负担系数、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对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结果]影响小麦种植面积的因素各省份存在差异,四川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小麦最低收购价,其次是城乡收入差距;湖北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安徽、山东和江苏3省的影响程度最大;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对安徽、山东、河南和四川4省份的小麦种植面积呈正向影响,且对河南省的影响程度最高,但对湖北和江苏的小麦种植面积呈负向影响.[建议]制定差异化的地方配套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与适用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粮食生产制度短板;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机械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若礼  张东志  陈峰  张存岭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2-6712,6787
[目的]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角度出发,分析调整小麦种性布局的重要性。[方法]介绍了淮北地区2012年小麦播种和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该地区1990年以来小麦穗部冻害发生情况,并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不同种性的小麦品种遇到低温寒流受冻程度不同,冬性和半冬性(偏冬)小麦品种抗寒能力比春性和偏春的半冬性品种强,受冻程度相对较轻。[结论]生产上应扩大冬性和偏冬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播种面积,提高抗御小麦穗部冻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