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党和国家服务人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和国家在脱贫问题以及农村扶贫开发和低保政策的落实上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农村的扶贫开发政策与低保政策作为两项主要的脱贫机制,应有效衔接。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政策衔接的价值进行简要说明,其次分析将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政策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能有效提升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政策衔接科学性和精准性的对策。这不仅兼顾了社会效益,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为广大贫困人口带来福祉的同时,有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以阜平县为例,通过对其5镇8乡的实地调研,统计并分析其贫困现状及原因,并结合自身优势特征指出,阜平县的脱贫工作重点应从转变农民思想、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技能型劳动力、加快社会发展、完善干部培养等,有针对性的完善扶贫工作,也试为其他贫困山区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返乡农民的创业政策及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以2008—2014年湖南省怀化市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的创业信息反馈为材料,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应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引导他们奋发进取,创业创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200-2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探讨农民创业扶贫的可行性,整理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知网(CNKI)里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文献,以及期刊杂志中关于农民创业脱贫的实践案例,研究发现,创业减贫成效显著。然而,创业扶贫的研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创业扶贫理念认识有待加强,应把农民创业纳入扶贫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31-8732,8736
在总结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和贫困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学者关于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方面,基于我国城市化加快与贫困程度加深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扶贫政策和低保制度有必要作出重大调整、转变;另一方面,指出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的真正衔接没有一套万能的经验可循,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从管理、资金和政策上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机结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燕山—太行山片区地理位置及人文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该片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该片区返乡下乡的扶持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更好地促进返乡下乡人员创业,促进该片区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偏远地区农民,城郊农民在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下具有更便利的创业条件,并且其创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人口统计特征与政策支持环境视角对城郊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城郊农民创业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家庭人口数与家庭年收入正向影响城郊农民创业意愿,拥有本地户籍的城郊农户创业意愿更加强烈;政策支持环境、技术工作经历与培训经历都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变迁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区域型扶贫、攻坚型扶贫和综合型扶贫等四个阶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政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农民自主创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鼓励、促进农民自主创业能有效整合农村地区现有各类生产要素,释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力量,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当前,农民自主创业"先天不足"、且"后天发展维艰",需要政府科学引导、加强服务与保障、全面优化整合农村各类要素资源,促进农民自主创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0.
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衔接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作为农村反贫困的两项基本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农村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巩固了低保制度的成果。同时它们又有概念、对象、目标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目前,这两项基本的反贫困制度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着衔接成本过高,扶贫开发部门难以持续承担农村困难群体的能力发展和部分贫困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因此,应该采取复合型的衔接方式,调整扶贫开发政策以及负所得税来解决衔接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变迁,列举了多项精准扶贫战略的地方实践,分析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及实践困境。在宏观把握精准扶贫战略内在逻辑的前提下,从树立正确精准扶贫理念、兼顾多方精准扶贫主体、构建科学精准扶贫机制、运用多维精准扶贫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12.
江彬  左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55-2757,2759
对我国农村扶贫政策与低保政策及其衔接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将两项政策真正有效衔接必须要认识到贫困不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收入问题,它涉及了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健康、教育、社会公正等许多因素,要用社会发展的眼光,以实证研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贫困人群的作用,明确他们的所需与所想,如此才能更好的解决两项政策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在中国知网查阅的相关资料,对我国旅游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文献集中在1996~2016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的6个领域:旅游扶贫的含义、特定地区的旅游扶贫、旅游扶贫的绩效研究、旅游扶贫的模式研究、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扶贫旅游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的影响因素等研究不足,对旅游扶贫进行定量分析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的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等景区,提出了武陵山片区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唐浦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666-5668
分析了僰人特困群体的现状,即: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增加;自然环境条件差,扶贫攻坚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自我脱贫能力弱;产业扶持针对性不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输血式扶持方式,对政府依赖严重;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措施,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等问题。通过进村入户调查走访,提出了在僰人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僰人脱贫的经济基础;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僰人素质增强发展能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僰人扶贫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僰人群体扶贫开发模式,构建僰人特困群体社会安全保障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16.
李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92-5094
回顾了十六大以来各个时期农村扶贫财政扶持政策,并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建议与时俱进地完善相关政策,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宜红  万欣 《农业考古》2020,(1):250-258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是当前和未来我国"三农"工作总抓手。本文在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内在逻辑、传导机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两者相衔接仍然存在脱贫可持续性不强、衔接机制不畅、内生动力不足、要素保障能力不强等瓶颈制约,需从机制、政策、产业、观念和要素五个方面做好衔接。  相似文献   

18.
鄂西“旅游扶贫”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江美  吴尊华  张丽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61-6963,6983
鄂西经济发展区域圈指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整体发展基础脆弱,且投资来源短缺,脱贫成本和返贫率高,为湖北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笔者在分析鄂西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与扶贫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联动开发的构想,初步探讨了鄂西旅游与扶贫联动开发的可行性。笔者认为,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在功能上存在互补性,鄂西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资源品位高,而旅游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高回报产业,其能使鄂西地区聚集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获得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及城镇化建设。同时提出了扶贫发展的基本策略,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多元化投资、宽领域融资的融资机制,此外,以旅游业为引擎,将旅游扶贫与生态文明村联动发展,辅以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和扶贫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9.
刘倩  徐阳 《古今农业》2021,(1):9-14
解决环京津贫困带脱贫问题,是不容有失的政治任务,同时,对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涞源县是环京津贫困带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7年至2020年全国农业展览馆对涞源县开展了对口帮扶,通过统筹推进扶贫协作、选优配强挂职干部、开展党支部结对帮扶、发展产业带动脱贫和积极开展调研指导五项重要举措,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