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黄河上游要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城市的集聚协同。对黄河上游兰西城市群39区(县、市)2010至2019年的城镇首位度与位序-规模分布的分析发现:①该城市群39座城镇十年间整体集聚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差异较小,发展缓慢且不平衡,目前集聚仍然不强;②高位序城镇规模严重不足,首位城镇地位稳定,对第二位城镇影响较大,但未能充分发挥在区域总体中的头部带动作用;③部分低位序城镇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集聚弱,且与城市群平均集聚水平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发动机,对周边的区域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城市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配置。以江西省县级市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收集江西省各城市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计算方法,分析得出江西省城市规模结构为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缺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偏少,小城市偏多,城市规模总体偏小,城市规模分布南北差异大等。在空间分布领域,从赣北城市群、赣中城市群、赣南城市群三大区域入手,分析得出江西城市空间分布具有城市群的聚集性、南北差异性、交通干线指向性等特点。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农民工集聚的长三角城市群不同城市规模的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取因子分析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文化和基础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了农民工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农民工社会融入总体水平不高;城市规模越大,其社会融入水平越高,但不同城市规模在不同维度的得分有所分异;流入地的喜爱度、风俗差异和在本地办理了社保卡等3个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最大,但不同城市规模的农民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体现,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探讨长三角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分解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1,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指数的贡献较大。从城市个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间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空间差异较大。分省域来看,浙江省各城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较快,江苏省多数城市农业生产效率总体稳定且略有提升,安徽省多数城市和上海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稳定中略有下降。进而提出长三角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于提高农业基础研发、核心技术攻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苏省1979、1985、1995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13个地级市的城市用地面积数据,以此为依据,采用城市首位度、分维数、帕雷托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等对江苏省的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13个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884以上;江苏省首位城市发展较强,大规模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分布分散,但有微弱的集中趋势;经分析分维数D、不平衡指数可得,江苏省城市的用地规模分布不均衡且这种不均衡趋于增强,规模增长速度趋于下降;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呈现出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预测江苏省13个城市未来建成区用地规模和城市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和方法,对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呈典型的首位分布类型,等级序列中缺失特大城市规模级别,中、小城市数量较多;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为此,提出相关完善陕西省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城市模型,以城市首位度,城市群序位规模分布为参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特征.结构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划分为5个节点等级,节点城市培育方向为将四级节点城市如宁乡、望城等发展成为三级节点城市如湘乡、浏阳等.从节点互补、交通优化、节点增长、城市协调等方面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设想.该模型和设想对中等规模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的构建,合理规划中等规模城市群空间格局,加强城市间的协作以及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指数、Tobit模型对2004—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共35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低表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大于京津冀和长三角。(2)2004—2013年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具体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期间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增减交替式发展,技术变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程度较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各个城市的影响基本上保持同步,由两者共同决定的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不协调。(3)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对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土地投资强度呈阻碍作用,对外开放程度与京津冀土地利用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呈现为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数量、入境游客数量及游客总量为数据支撑,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以广西14个省市为研究单元,研究2007-2017年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并结合Arcgis 10.2软件对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第一,2007-2017年广西国内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缩小趋势;第二,广西旅游业发展极其不均衡,各地区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国内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桂北地区、桂南地区的内部差异变化是导致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山西省黄河沿岸4市19县市为例,分析了山西省黄河沿岸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态势,包括国内旅游收入、海外旅游收入、旅游产业水平以及旅游规模位序、旅游发展状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同时,提出了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旅游发达地区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招商引资、突破体制障碍,加强合作经营等四大建议,以期促进山西省黄河沿岸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投资主体之间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强化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形成“一核(以合肥为核心),双轴(沿铁路干线、长江岸线的现代物流轴),多个综合商务功能集聚区和开放的皖江城市旅游带”“点—线—面”式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柳青  千庆兰  吴莹  郭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74-20075
以2009年广东省67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总量、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和利用外资5个方面,选取各县(市)的GDP、工业总产值等17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明显地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外围及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递减的格局。BP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可以较好地模拟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能有效避免主观的权重确定带来的误差,提高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最美休闲乡村时空演化规律及成因,促进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研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分形维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休闲乡村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乡村呈现凝聚型分布态势,主要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为高密度核心的“双核结构”,以川渝、闽东南、青海东部等地为次核心的“点状散射”分布特征;休闲乡村在空间上分形特征明显,呈现出不等概率分布状态,分形结构较为复杂;休闲乡村热点区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逐渐向东北部和西南部省份迁移扩大态势,冷点区呈现出向我国西南部省份收缩态势;政策导向、客源市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休闲乡村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影响强度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综上,加大对休闲乡村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其交通可达性,构建区域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有助于休闲乡村的集群化、联动化、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SPSS的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以长三角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各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分区依据、分区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初步探讨,把该区域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69-70,73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地区进入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内2省1市如何协调彼此间利益冲突和竞争,整合各自资源以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了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继而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困境及成因,最后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桑广书  欧玉婷  陈烨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59-1461,1463
耕地撂荒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非农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浙江沿海更为突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余姚市低塘街道为例,分析了1992~2005年低塘街道耕地撂荒的时间变化过程、空间分布特点及引起耕地撂荒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为长三角地区耕地撂荒问题提供分析案例.  相似文献   

18.
以Cobb-Douglas总量生产函数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Panel Data模型和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DI相比,国内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更重要;FDI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不平衡现象,江苏的乘数效应在总体上远远高于其他两地,上海在出口方面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基本单位,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主要指标,选取2001—2010年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分析探究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不明显,总体差异巨大;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禀赋与丰度、交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减小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佑印  顾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11-18714
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经济区内部的溧阳市为例,通过项目组的实地调研及深入访谈,分析了我国经济发达区域乡村旅游业发展成功的内、外部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最后,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市场动向和乡村旅游企业相关诉求两个方面着手,提出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及趋势,以期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