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造林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发展,专业镇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山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中山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中山市专业镇发展过程中面临专业镇竞争力下降、资源"瓶颈"约束严重、政策指导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结合发展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培养企业"以质取胜"的意识、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发挥优质生产要素聚集的作用、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门头沟区从服务首都建设大局出发,结合区情,提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打造"绿色门头沟"的发展目标.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标准的生态规划体系、高水平的生态涵养体系、高效益的生态产业体系、高素质的生态文明体系以及高质量的生态保障体系,努力把生态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事业发展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国家和社会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保护水土生态体系,加强水土生态建设力度,使得水土生态建设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已经把我国水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基本国策,做好这一工程能够改善我国水土生态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文章就以水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话题来展开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事业发展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国家和社会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保护水土生态体系,加强水土生态建设力度,使得水土生态建设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已经把我国水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基本国策,做好这一工程能够改善我国水土生态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文章就以水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话题来展开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省建瓯市桃源区生态调查、整治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对桃源区的生态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该区域生态存在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山地普遍存在疏、幼林和大面积开发种植经济林果是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导致生态系统恶化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桃源区生态建设应以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以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修复林体系、农林用地坡面整治体系、河道小型水利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人居环境配套工程建设体系,并提出了有关生态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南阳近期提出了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战略目标,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南阳农村人居环境面临一些问题,按其主要来源有生产上的污染和生活上的污染以及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通过对政府部门、排污企业以及村民的行为选择分析,设计了以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南阳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与江河湖泊冰川等,造就重要的西南地区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区,加强西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支撑体系、服务体系、生态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体系4个方面分析西藏宏观生态环境发展的诸多生态经济问题,为今后的学术界研究提出一些开阔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问题,首先从"美丽中国"这一理念的内涵入手,提出加强"美丽中国"乡村的必要性;其次重点对农村生态建设案例"安吉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出了"美丽中国"语境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机制,制定科学的建设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的普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此期望为我国农村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郑永强 《吉林农业》2011,(6):209-209
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对环境的必然需求,如何实现林业生态是摆在我国当前的大问题。进入新世纪,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受到空前关注,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文章将针对当前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于人们更好的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威海市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姿  娄安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9-5141
利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威海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威海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967、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人均生态赤字高达3.157,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运用多指标综合预测法进行了动态评估,对威海市未来人口、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进行了预测。测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和生态承载缺陷度指标,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威海市综合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未来几年威海市人均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最后按威海市发展的具体状况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的建议,力求为相关管理部门规划管理和威海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改进的生态足迹法从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碳排放三方面入手,对传统生态足迹法进行了改进。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改进生态足迹法对淮南市2002和2010年的生态足迹需求、供给和生态赢余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评估了淮南市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2~2010年淮南市的生态赤字上升极快,其中2010年人均生态需求为16.52 hm2/人,供给为0.21 hm2/人,生态赤字为16.31hm2/人。淮南市目前的发展属于不可持续性的。改良生态足迹法的评价指标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结果更符合实际,对于其他城市的生态规划和建设也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所在地南阳市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阳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92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46hm^2,生态压力指数为2.006,说明水源所在地南阳市的生态环境正处于一种极不安全的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杜运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811-8813,8827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南京市1995-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13年间增长了63.28%,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2.383 4 hm^2/人增加到2007年的4.368 7 hm^2/人,13年间增加了83.30%,说明南京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运用系统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核算法,从经济发展、生态协调、资源利用与社会公平四方面评价在国家尺度上的大同市1999~2012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全市1999-2012年资源一环境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稳定并呈小幅波动,存在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在国家尺度上均不可持续;大同市社会公平性较好,但人均收入总量显著低于国家水平;生态建设逐渐加强,生态系统日趋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与资源开采回采率总体上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研究结果较好地表征了大同市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问题,可为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的特色与优势,介绍其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并提出"一心、一区、一廊"的森林城镇生态系统绿化格局,以期为建设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森林城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斌  边玮瓅  张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64-12465
以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为例,在对区域农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农业体系的建设目标,研究了天津地区小城镇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业环境保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休闲农业等5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卢爱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89-2292
通过对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生态足迹指标的调查,计算出失地农民的生态足迹,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1.2384 hm^2,与2002年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家庭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处于最高收入与高收入家庭人均消费之间。从理论上讲,兰州市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的生活呈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城市张掖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结果表明:张掖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798hm2,人均承载力为1.45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345hm2。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是绿洲城市,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自然地理单元的特殊性等原因,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生态城市是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评价的结果来看,2001~2006年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