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孢悬液花期接种的方法,在田间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与小麦植物形态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和酶活力。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性与品种的株高、穗长、穗形、小穗着生密度无关,与芒长有不明显的相关性,小麦抗性强弱与穗轴病变长度关系密切,病变长度越小抗力越强。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酶谱有所不同,接种后抗病品种苏麦3号在原8条酶带的基础上新增加1条酶带,但感病品种垦大1号没有增加,仍保持6条酶带。接种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所增强,但抗性品种苏麦3号酶比活力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垦大1号和东农120。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及其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病情差异较大,在小麦赤霉病常发、重发的庐江县以种植皖麦43、扬麦158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安徽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安徽省128个主栽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安徽省品种审定标准执行后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发展趋势,并对阜阳、亳州、宿州等主产区展示品种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中,无对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淮南片品种的抗性总体高于淮北片,42个淮南片品种中中抗和中感品种分别占14.3%和85.7%;淮北片品种中中抗比例为12.8%,中感占75.6%。2017、2018与2011和2012年相比,安徽省参加审定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明显提高,中感以下品种比例下降。3个试验点参展小麦品种国审与省审感病、中抗品种比例无显著差异,但4个主要育种地参试小麦品种中河南省参加展示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感病(S)的比例最高,为68.75%,其次为山东、安徽和江苏。[结论]品种抗性与审定地相关性不大,与育种地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穗轴病理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类型品种的病理解剖学,发现抗病品种穗轴维管束数量比感病品种的多;穗轴节上部的节间组织排列较下部节间组织致密;菌丝体只存在于穗维管束的导管内,并且抗病品种内的菌丝体数量比感病品种数量少、且发育不良;感病品种穗轴组织的坏死速率为抗病品种的7倍。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系)的抗赤霉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0年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6份小麦品种(系)中,没有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多数品种不抗赤霉病,只有JYP-1抗赤霉病性比苏麦3号强、92R149、92R178、毕麦10号、小白冬、80(107)、黔麦14、黔麦早2号和JYP-3的抗赤霉病性与苏麦3号近似。  相似文献   

8.
9.
<正> 三、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遗传与育种从日本研究7个小麦杂交组合看出,小麦对赤霉病的抗病性由三个基因控制。三基因被假定为A.B.C,A对B和C上位,而A对BC、AC下位,AB对AC、BC是上位,未见三显性在一起。其在品种上的分布,如“棒玉”小麦上有AbC,“新中长”上有ABc,“农林26”上有Abc,“农林50”上有aBC,“农林12”有abc。通过杂交是有可能选出三显性的。意大利的“吉阿”是一对显性基因,抗当地多小种达12年,但在中国感病。  相似文献   

10.
<正> 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有所蔓延,造成一定损失。为提高防治效果,迫切需要解决品种抗病性的问题。现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一、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其方法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各地在生产中调查、观察了许多小麦品种的抗赤霉表现,并结合进行了许多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涉及的品种材料2万多个,获得了很多资料。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3万多份小麦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及主要抗赤霉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中发现,我国改良小麦品种的抗赤性最初起源于中度感病品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中度感病的意大利品种和我国地方品种。70年代以来,抗赤性来源几乎局限于意大利品种Mentana、Funo和我国地方品种台湾小麦等几个基因型,以致80年代我国抗赤育种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因些,很有必要广泛开拓和利用新抗源。抗赤性的选择应当在低世代和人工诱发病害流行的条件下进行,把抗赤性分为O、HR、R、MR、LR、S和HS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八个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8个对赤霉病不同抗性的普通小麦双列杂交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病小穗数的配合力、遗传力、性状相关及扩展速度等。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所决定的,非加性效应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力较低,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病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正相关,与株高、穗长、无效小穗数和穗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对赤霉病抗性与上述性状在遗传上似无明显的关系。高感品种福龙选的潜育期最长(9.2天),高抗品种望水白的最短(5.3天),其余的差异不大(6.2~6.9天)。高抗品种的赤霉病扩展速度较慢,高感品种的较快。  相似文献   

13.
玉蜀黍赤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年从全国三个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不同的地区采(征)集得77个病穗标样,经分离、鉴定,选取其中49个禾谷镰刀菌菌株(江苏省20个,黑龙江省19个,西北地区10个),在10个抗、感程度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各个地区内菌株间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每个地区内的菌株均存在致病力分化;(2)茵株与品种间互作效应明显,但不宜划分为生理小种;(3)三个地区菌株的平均致病力以病害经常流行的江苏省菌株最强,少流行或不流行的黑龙江省和西北地区菌株为弱;(4)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应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组分。结果表明,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由病粒数和病穗中的无病籽粒重降低率构成,这二个组分主要取决于病小穗数的多少,穗轴病节片数及穗轴发病时间这二个组分主要通过影响病小穗数而对产量损失起作用。接种至显症天数对产量损失无显著作用,与其他抗扩展组分也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半轮配法,用6个优良亲本,配制15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8498-2亲本的单球重、紧实度、中心柱、开展度等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94126-1亲本。94126-1×8498-2组合的综合性状最好,其次是94126-1×84101组合。7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均大于一般配合力效应方差,表明采用杂种优势育种对选育早熟、优质、丰产的秋甘蓝新品种有利。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小麦品种(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系)对赤霉菌素表现不同的反应,抗性品种愈伤组织生长受毒素抑制小,感病品种伤组织受毒素抑制强烈,筛选出了赤霉病菌毒素加入的最适浓度为2%(V/V),在该浓度下可筛选出抗性突变体,获得了咸农151,陕167,陕229等品种(系)的赤霉病菌素抗性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田间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出中或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p×q交配模式分析了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在杂种F_1的表现和配合力。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F_1多倾低亲或近中亲遗传,呈负向优势,产量性状则表现较大的正向优势。各性状的基因效应以加性为主。#409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较高,小偃6号和冀麦23则在产量、千粒重及蛋白质产量等性状上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耐)赤霉菌毒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颊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耐)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用墨西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对42个中国品种和116个墨西哥品种麦穗进行接种。两年结果说明,墨西哥和中国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显著。中国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墨西哥菌株最弱,印度尼西亚菌株与斯里兰卡菌株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在不同病害流行区可能存在不同的生态型。此外,国内外菌株的培养性状也有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常规分析法研究了抗病品种望水白与感病品种中国春正反交F_1代赤霉病病小穗率的差异,用联合尺度测验分析了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世代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模式及基因效应,估算了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并用单体分析对望水白的抗扩展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全部抗性鉴定的材料采用田间剪颖滴菌接种,鉴定其抗赤霉病性,单体分析的F_2代还用了离体水培单花注射接种法。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5-6对基因控制望水自的抗扩展性,分别定位在4A、5A、7A、7B和4D5条染色体上。2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望水白与苏麦3号属于不同的赤霉病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