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农经济是对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农耕时代的一种的称谓。小农经济对我们现代社会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研究了小农经济的基本内涵,小农经济的起源,以便能够为广大学者研究小农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董利民  吕连菊  丁文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02-5704,5706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责任承包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大创举,它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然而,受人地矛盾、农村劳动力过剩、商品率低下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须在小农经济下寻找发展途径。通过分析小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作用,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3.
4.
朱凤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807-6809
阐述了我国清代自然灾害对小农经济人力资源、畜力资源、农作物及耕地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间接反应是自然灾害链发展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小农经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国情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其农业结构变迁与政策调适重点有所不同。当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 ,尤其要借鉴荷兰、日本等小农经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运用经济学指标 ,判定日本及中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农业角色转换始点 ,提出借鉴国外经验 ,应重新审视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角色与作用。适时转换职能 ,调适农业生产、营销和农民福利政策 ,变革农地制度设计 ,推行知识和技术替代土地发展的政策 ,针对不同区域运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工具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对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王泗通  胥鉴霖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0):1132-1135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小农经济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造小农经济势在必行。而土地流转的实施,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但土地流转还存在制度不完善、资金不足、市场不健全问题。因此,在肯定土地流转作用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和完善服务体系来确保完成小农经济改造,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朱凤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306-9307
介绍了自然灾害对清代小农经济人力资源的戕害,并从事例出发,阐述了洪涝、温疫、雨雹等自然灾害对清代牲畜资源的摧残,指出清代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小农经济人力资源和畜力资源受到严重摧残,对小农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具有五个特点:土地占有关系频繁变化;交换半径决定了"日中为市";村落决定于耕作半径;代际构成包括祖孙父子三代;顺应天时,不过度消耗。中国近代历史上小农经济之顽强有突出体现,越是艰难越是顽强。现代环境下小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均随条件变化升华:生产能力改变着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信息化改变着"小农"家庭与市场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发展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转化,降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这导致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至今近90%的耕地和80%的粮食产量仍是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因此,从家庭经营的角度看,小农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也不应忽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农村价值、小农经济形态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国情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农业结构变迁与政策调适重点有所不同。当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尤其要借鉴荷兰、日本等小农经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本文运用经济学指标,判定日本及中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农业角色转换始点,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应重新审视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角色与作用,适时转换职能,调适农业生产、营销和农民福利政策,变革农地制度设计,推行知识和技术替代土地发展政策,针对不同区域运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工具,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一.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一)小农经济的内涵小农经济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与家庭工副业相结合、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之中的小并无否定和贬低之意,它是针对生产单位和规模而言的,说明生产经营的单位小、规模小。  相似文献   

11.
法国小农经济改造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国现代化过程中,大革命中的土地政策奠定了法国小农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因为土地的过于碎化而步履艰难。直到20世纪中期才采取措施在有效实现土地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并最终完成农业现代化进程,成功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从而真正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强国。分析此期间法国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同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国耕地和人口变化对小农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1949~2018 a人口和耕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人口、耕地面积的年际变化来分析人地矛盾对小农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49~2018 a中国总人口和耕地面积均呈现极显著增长趋势(P0.01);(2) 1949~2018 a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现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3) 1949~2018 a耕地面积的变化远远比不上人口的变化;(4) 1949~2018 a中国城镇人口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乡村人口呈现显著相关增加趋势(P0.05)。因此,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是造成人地矛盾的原因之一,且对小农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远不及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投入的影响。为实现小农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应大力基于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加速小农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农区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现代化农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小农经济特性的剖析,指出商品小农阶段,特别是在有着数千年小农经济历史的中国,实现奶业产加销一体化,要使千家万户的奶农走向市场,首先必须砸碎束缚在人们身上的小农意识枷锁,其次下决心拆除奶农之间、乳品企业之间、营销部门之间的篱笆,进而拆除奶业产加销之间的樊篱;最后通过股份制使三者统一到奶业合作社的轨道上来,走“奶业合作社+公司+奶农”的路子,最终实现奶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中对中国小农经济的评论,为当今中国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四化”同步与中国小农经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概括;从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角度,探寻了中国小农经济发生的根源;结合"四化"同步讨论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出路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小农经济困境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刚性资源禀赋约束的自然结果;未来改造传统小农经济的关键,不在于改革现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而应该寄希望于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缓解紧张的人地关系。"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破解小农经济难题指明了方向,只有"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才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本出路。今后小农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应重点围绕"地、人、钱"等资源要素,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工农、城乡间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农村人口向工业、城镇合理有序转移,以及工农、城乡合理协调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吕文娟 《农业考古》2019,(4):230-235
17世纪以来,由于本土森林的过度采伐,英国不得不主要依靠进口北欧国家木材以满足国内所需,同时也有少量木材来自英属北美殖民地。自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以降,英国与新英格兰的木材供应链被切断,于是加拿大东海岸代替北美13个殖民地成为英国国内用木的主要供应地。19世纪初,欧洲政治的不确定性、英国重商主义传统和工业化发展等因素加速了英属加拿大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此后英国和加拿大以方木为主的木材贸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木材贸易的发展对英属加拿大的生存和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加拿大的森林资源遭受极大的破坏和浪费。为了获得稳定的收益,英国政府出于对战略资源的重视,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但始终秉承以母国殖民利益为核心的森林“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加西亚·马奎斯中篇小说《大妈妈的葬礼》为对象,分析作品中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与特点(一)小农经济的产生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农业成为基础,得益于农耕文明的产生。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土地制度,要求土地制度符合其利益诉求,这样土地和农民间的关系就更加紧密。在众多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推动下,小农经济诞生了。随着私田的逐渐扩大,特别是铁农具的日益普遍使用,一家一户可以凭借简单  相似文献   

20.
小农经济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它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小农经济存在的弊端使其在灾害防治中不免存在较大的消极作用,对古代环境也造成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