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应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食用菌优良菌株过程中,融合子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环。就现在融合成功的几个例子看,融合率都低于10~(-4),可见没有遗传标记是难以选择出融合子的。过去的报道多用营养缺陷型作为融合的标记,而有关抗药性标记尚未见有报道。为准确方便地选择出融合子,我们对凤尾菇抗药性标记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初报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柑桔线虫病,在世界各柑桔产区均有发生,常引起柑桔“缓慢性衰退”。据国外报道,为害柑桔的病原线虫有30余种,以柑桔根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和鞘线虫(HemicyclioPhora timilis)等为害  相似文献   

3.
我厂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能力,于今年四月份对凤尾菇深层培养液体菌种进行了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一、工艺流程母种传代—→三角瓶摇瓶培养(一级种)—→10立升玻瓶通气培养(二级种)—→100立升发酵罐通气培养(三级种)。  相似文献   

4.
苹果根腐线虫病在我县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虫。据在两个乡的六个专业组果园的调查,苹果、柿子、葡萄场能受害。苹果幼苗和苹果大树根部受线虫为害,轻者达13.1%,重者达40%以上。根皮中的线虫,经鉴定属于线虫动物门的线虫纲(Nemacoda)侧尾腺口亚纲热刃总科垫刃科短体线虫病(Pratylenchus)根腐线虫(Ppeneeraus)。现将我们调查与防治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目前原种和栽培种多为固体菌种,用玻璃瓶生产,材料耗费大,繁殖周期长,菌龄不一致。为此,我们进行了液体菌种试验借以克服以上缺点。  相似文献   

6.
凤尾菇走笔     
凤尾菇近几年很热闹了一阵。人们多加以赞美,揄扬之辞不少,抄几段如下: “营养丰富,肉质肥厚,做成菜肴软滑嫩脆,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老少皆宜的食用菌。其蛋白质含量(4.59%)高于大部分蔬菜,热值低,某些维生素及矿物质,如钙、钾、磷和铜的含量都很高。”  相似文献   

7.
凤尾菇的生物效率高,已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研究的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是我院副院长刘中柱同志1980年12月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引进的。试验以稻草作原料,切成3~4寸长,用0.5%石灰水或开水浸泡,采用箱栽,每箱2平方尺装料2斤、3斤或4斤。现将一年来的结果报告如下。 1.温度对菇的影响:菌丝在15~35℃均能生长,最适为24~27℃。高于30℃容易老化,低于20℃生长缓慢。箱栽试验在日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利用各种农作物废料(香蕉假茎、稻草、麦秸、麦秸堆肥、锯屑)人工培养凤尾菇的可能性,以及影响子实体生产的环境因素。菌丝: 凤尾菇的菌丝,可以成功地在香蕉假茎以及各种作物(小麦、大麦、燕麦)和黍类作物(高梁和御谷)上生产。利用农作物的废料,如稻草和御谷壳,并且加入像燕麦粉(占基  相似文献   

9.
最近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食用菌实验站,用棉子壳制成的PF1号菌种,在甘蔗田畦里栽培凤尾菇获得成功。实践证明,甘蔗叶能起到天然菇棚的作用,菌丝体发育正常,产量能和室内栽培相比,而且栽菇后的下脚料是一种含有多种元素的有机肥料,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香菇和风尾菇之间的遗传差异,对现有所使用的杀菌剂农药不同反应,进行完全抑制生长所需超过的最小杀菌剂进度(PIC)试验。结果表明凤尾菇的托布津PIC为60ug/ml,但香菇在此浓度下可正常生长。相反香菇的百菌清PIC为40ug/ml,凤尾菇在此浓度下则可生长。当这两种杀菌剂以PIC浓度混合配制培养基时,这两种菇均被完全抑制生长。自然交叉耐药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北京地区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上半年已产鲜菇150吨以上,约为1981年全国产量的三倍。但在市场上尚不能保证鲜菇的经常供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栽培的菇种来说,以平菇为主,菌株多属中温或低温型,只适宜于低温季节栽培,需有地下室、人防工事等条件,否则,难以越夏。另外,栽培平菇多用棉子壳作原料,因北京地区很少种植棉花,棉子壳要从外地采购,长途运输既不经济,又不方便。看来在北京地区发展平菇生产,保证鲜菇周年供应,必须解决种和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烘干:鲜菇含水份高,久置极易霉变发臭。简易的加工法可采用烘干房、焙笼或烘干机烘干。应按菇量大小、厚薄不同规格分开,菇柄朝下,菇朵大的也可切成片,分别摊排于烘筛上,也可以先日晒几个小时再烘干。烘干前烘房(机)要预先加热至40℃左右,内部湿气被排出后再移入烘干架,将大菇放在下层,小菇放在上层,温度保持在35℃左右,烘1~2时后将温度调高到  相似文献   

13.
一、选地作畦:栽培场所应选择地势平坦、向阳通风之处,远离厕所、禽畜舍等污染源。栽培前先掘土曝晒,喷洒茶子饼等药液驱杀蚯蚓等害虫。并设高2米的简易菇棚,防止强烈阳光直射。将地整成长5~10米,宽1.2米,高20厘米的南北向条畦(菇床),以利场地通风。条畦两侧边沿筑高10厘米泥堤坝,以防培养料外倾,或用石头、砖砌成,有条件可用木板在畦沿固定。畦内床面呈龟背形并拍实,畦间留宽50厘米的作业道,四周设排水沟。清除场地一切污物,净化周围环境,床表及四周撒施石灰粉,抑制杂菌滋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凤尾菇菌株的特点,Brulges 等和 Rausar 等都有过报道。国内林捷能也介绍了凤尾菇菌丝、子实体的生长温度和菇形特征。娄隆后先生曾发表过关于凤尾菇食物成份的文章。我们从生产和应用的需  相似文献   

15.
16.
近两年来,国内不少省市发展凤尾菇生产取得了较大成绩。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报告中,都谈到菌种来源。有的说是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选育或筛选出来的。这是不正确的。目前国际上从事凤尾菇研究较有成果的除张树庭教授外,还有他的合作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曹继业博士。曹博士也曾将凤尾菇菌种赠送给北农大和福建省农科院等处。这两位科学家都到北京做过学术报告。在接待中,曾请教有关凤尾菇菌种来源的问题。他们都确凿地说,凤尾菇菌种最早是由印度科学家赠送的。为了今后不致出现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凤尾菇是最近从国外引进的新菇种,它是在1974年才栽培成功的食用菌,至今还不到十年,正处在实验栽培研究阶段。目前积累的一些研究资料和栽培经验虽不多,但对我们深入研究这个新菇种的生长习性和发育条件,从而改进栽培技术和提高产量,仍有参考价值,故将查阅的有关资料综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本研究对凤尾菇担孢子萌发至原基形成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培养20小时,大多数孢子已经萌发,初生菌丝长至30μm左右开始产生分枝,但无锁状联合,有的初生菌丝能形成原垣孢子、培养约6天、两条初生菌丝通过顶端细胞或其他部位融合,发育成具有顶端分生孢子和锁状联合的次生菌丝体,培养22天,大量次生菌丝的中部相互扭结,形成半球形的原基。  相似文献   

20.
凤尾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含量比蘑菇、草菇、香菇都高,内含八种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不亚于牛乳。据张树庭等人分析,新鲜凤尾菇含水分89.2~91.4%,粗蛋白(N×6.25)26.6~35.6%,脂肪1.7~2%,碳水化合物39.0~50.7%(其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5.9~50.7%,不溶性碳水化合物11.9~20.9%),纤维11.4~14.5%,灰分6.4~6.7,每100克干菇含能量273~300千卡。每百克干菇含硫胺素0.02~0.06毫克,核黄素1.21~1.36毫克,菸酸18.2~21.3毫克,抗坏血酸D,钙22.6~3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