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11年8月4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属于汉中地区盛夏典型的大降水形势,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南亚高压、500 hPa高原低值系统、700 hPa西南急流,西南涡,低层切变辐合及东路回流冷空气;暴雨区上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降水形势,且垂直运动发展非常旺盛,在暴雨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为一致的上升气流;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汉中地区中低层有大量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为区域性暴雨过程输送和积累了大量水汽。  相似文献   

2.
辽宁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杰  孙莹  王浩  万丽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7-6320,6352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相遇,辽宁位于低层气旋东南象限。此次降水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使辽宁底层水汽通量辐合,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致使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强度同时加大,抽吸作用明显,触发了对流运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月初驻马店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天气形势来看,本次暴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hPa西风槽、700hPa急流以及低涡切变线。暴雪主要发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以及低层切变线东伸的环流形势下,500hPa中高纬贝加尔湖西侧区域分布着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东侧区域则分布着宽广槽区,中低纬孟加拉湾有1南支槽位置,再配合着北方的冷空气和以及源于南方的暖湿气流,这些共同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从物理量场来看,丰富的水汽输送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东风气流的持续增强,西南暖湿气流在深厚冷垫上的爬升,为强降雪的发生给予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温度场上700hPa处有逆温层分布,850hPa处存在着显著的温度锋区,大气斜压性较强,暴雪区主要处在低层冷平流以及高层暖平流中心叠加区域。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2.5°×2.5°资料,对2016年7月30日至8月2日辽宁局地暴雨到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上空高空槽东移加强形成低涡,低涡后部不断分裂冷空气并与副热带高压后部西南急流带来的暖湿空气相结合形成暴雨。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形成和不断积累是此次暴雨前期的特征,也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的配合度较好,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分散性的对流单体在雷达基本反射率产品中显示明显,50~60 dBZ强回波持续出现且回波稳定少动,径向速度存在逆风区,这是产生辽宁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日照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和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对流发展和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强烈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700 hPa的垂直螺旋度与相应时次1 h降水存在很好的相关;强降水时段,暴雨区上空形成了从低层一直延伸到对流层顶层的正垂直螺旋度柱,暴雨中心的降水峰值正好出现在正螺旋度中心出现时段,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大小及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降水系统的强弱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6 h 1°×1°北半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和2012年7月26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2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降水过程均由副高与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发生在低槽受副高阻挡、典型的"东高西低"的形势之下,台风"维森特"通过维持副高强度和低层水汽输送对极端降水产生间接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涡度场配置,有利于对流和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2次极端降水都具有深厚的湿层、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水汽通量辐合条件,并具备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翠华  蒋国华  王婷  胡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39-13741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形成2008年广东“龙舟水”期间4次强降雨的天气系统、强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强降水过程大多发生在500hPa西风槽活跃及850hPa低涡东移的环流背景下,西风槽与东移的低空低涡结合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印度洋越赤道气流、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比常年偏强,使偏南季风异常活跃,其以2条路径输送水汽,为广东“龙舟水”期间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有利于高空低压槽影响华南。带来大气运动的不稳定和引导冷空气的南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方法]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西风带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在皖江一带交汇造成了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西南低空急流的增强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力条件,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重叠,垂直上升运动深厚;暴雨区低层位于正涡度区、θse场的高能区、散度负值辐合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负值水汽辐合中心附近;数值模式WRF V3.4输出产品模拟强降雨时段850 hPa风场,有β中尺度低涡系统先在皖西南地区形成并沿切变线东移;β中尺度低涡系统影响时,回波呈团状,结构紧密,反射率因子一般30~35 dBz,回波顶高6~8 km,团状回波内有多个强度45~50 dBz、顶高12 km的强中心。[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6年5月2—4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高空冷涡区有明显的正涡度向下输送至黄淮气旋所在区域,黄淮气旋上空200~400 h Pa为强辐散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很好的抬升条件,降雨天气剧烈。此次降雨过程辽宁东南部海面为水汽大值区,水汽输送带由此伸向辽宁地区,风逆时针旋转,急流携带大量东南部洋面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辽宁地区输送,水汽在辽宁地区辐合,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2016年7月19—20日昔阳县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黄淮气旋、切变线、低涡以及低空急流。黄淮气旋东移北上、地面倒槽顶部辐合线影响下,与高低空切断低涡共同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发生。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气旋暖区,属短时强降水,低空急流构建及增强同此次暴雨天气开始和变强均有较好相关性。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能量集聚增大,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形成抽吸作用,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热力、水汽及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湖南省常德市2013年5月25~27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反演的TBB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以及中尺度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发现:高空低槽、西南低涡、高低空急流是导致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西风急流有利于高层质量辐散的增强,500hPa深厚低槽槽前辐合明显,低层也有强烈的辐合,这种上下耦合模式非常有利于上升气流的维持和发展,为此次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低涡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将中低层西南急流向北输送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卷入,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TBB资料对本次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及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思衡  秦牧原  王春明  陈锋立  卢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93-9098,9108
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发生一次强对流过程,该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暖舌和700 hPa冷空气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对流不稳定,地面中尺度锢囚锋和975 hPa辐合线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低层正涡度和辐合带对应的非常好,低层辐合、上层辐散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850~200 hPa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特别是低层和高层有较强的垂直切变,中层有微弱的切变,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造成重庆大风冰雹灾害的为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 0.5°×0.5°的6h间隔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20日发生在湖北黄石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系统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上干下湿、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垂直分布为暴雨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低涡在东移过程发展、转竖,西南急流的向北发展,促进了能量锋区的北移,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地面暖低压中心发展和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有利于冷空气入侵和较强辐合上升运动产生,触发中尺度对流;在特定流场形势下,黄石特殊的低山丘陵地形对中尺度暴雨的形成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08年7月13日发生在宁夏的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边缘偏南气流与东移冷槽、低涡等配合造成的,其中由于有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形成了局地性暴雨.这次暴雨无辐散层明显偏高,辐合值偏大;气旋深厚,范围大,强度强;低层能量值大,高层能量值小,降水时能量值有所增大,暴雨区与高能轴配合较好;水汽输送及辐合好,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面、高空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的6 h再分析场,对2011年6月5日发生在湘中一线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急流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强降水的落区在700 hPa急流的左侧到850 hPa切变线之间,暴雨发生在水汽辐合中心向东移动扩展的过程中,暴雨中心出现在水汽辐合中心的东北侧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强降水发生在正负涡度增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一耦合形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强降水与700 hPaθse的高值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θse500-700由大减小的时段内。  相似文献   

16.
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槽前西南气流与涡后冷空气交汇,地面低压冷锋东移,途径河北南部地区,冷锋前部暖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此次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空有正的大涡度值不断向下延伸,低层分布有负位涡,不稳定区域上方有冷空气叠加,促进强降雨天气发展;锋前暖平流加强推动地面低压发展,低层暖湿气流促使不稳定层结加强,乐亭县水汽、热力条件充足,再加上不稳定层结积累有利于强降雨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17.
王华  张有菊  赵玉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01-12602
综合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13 ~ 14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西风浅槽和后期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前期以两高之间的纬向切变线影响天气阴沉以阵性局地强降水为主;中期低层出现涡旋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进入渤海湾产生影响,降水强度比较大;后期高空500 hPa低槽滞后冷空气跟下来产生影响,强降水出现在850 hPa西南涡进入山东后有北部冷空气加入“参与”这个时段;因此,夏季预报强降水时首先要分析考虑有没有中小尺度系统出现,是预报强降水依据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张家界“6.8”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6月8日张家界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一个高低层配置很好的深厚系统影响下发生的。500hPa阻塞形势的维持有利于冷空气从西路持续入侵.孟湾低槽的稳定维持形成稳定的“北槽南涡”形势,副高的稳定维持,这有利于中低层西南急流和西南涡发生发展及维持,并且稳定副高的阻挡使得西南涡移速减缓。西南涡的东移发展是此次大暴雨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大暴雨开始前的12h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开始积聚.大暴雨发生后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在张家界上空维持。高低空的有利耦合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8—9日莱芜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北支槽东移发展,东北冷涡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山东交汇,700、850 h Pa低涡与低空急流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0月10~12日,酒泉市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大风天气。从成因分析:这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堆积产生强的气压梯度风,由北部强大的冷高压所造成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力形成[1]。500hPa前期受极涡分裂影响,在乌拉尔山形成一低涡中心,由于贝加尔湖北侧阻塞高压影响,该低涡稳定少动,新地岛附近洋面冷空气北下堆积,后期阻塞高压崩溃,系统开始快速东移影响该地区,导致这次降温吹风天气。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并对秋季出现强风、低温、降水等天气的预报着眼点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