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形态特征和菌丝生长条件,比较大杯蕈和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子实体形态、部分营养成分,并研究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主要特征是子实体菌盖白色,盖半球形或伞帽形,后期表面不光滑,有肉质瘤状凸起,菌盖肉质肥厚;菌柄灰白色或黄白色,菌柄短,粗壮;菌褶不等长,分叉;菌盖、菌柄的半纤维素、粗纤维、纤维素的含量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生长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果糖、蔗糖、麦芽糖;最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麸皮;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7~30℃;最适pH为7。  相似文献   

2.
白金针菇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图谱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梯度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GC-PAGE)对金针菇白色菌株和普通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分布在凝胶浓度6.4% ̄23.6%范围内,具有19 ̄23条,其中15条为金针菇共同谱带,普通菌株的蛋白质谱带与白色菌株差异明显;白色菌株间谱带相似程度较大,相似系数(SC)为0.786 ̄0.818;推广栽培品种8909(B)存在其特征性谱带。  相似文献   

3.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6个白色金针菇菌株进行筛选,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白色金针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F8903菌株茵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旺盛;单袋产量达317g,比对照增产12g;栽培周期56d,比对照缩短5d;子实体各项栽培性状优良,是适应金针菇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4.
玉木耳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夏季,三明真菌研究所科技人员在仙游县九里湖地区采集到一个野生木耳菌株,经鉴定为木耳属(Auricularia)琥珀褐木耳(Auuicularia fuscosuccinea)。笔者对该菌株进行驯化栽培。在驯化过程中获得一个该菌株的纯白色变异株。经多年栽培,证实该白色变异株的白色性状能稳定遗传,依据其颜色特征命名为玉木耳。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转核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金针12(黄色)次级菌丝提取细胞核,分别与白色金针菇白雪和白色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在高钙、高PH条件下融合。对再生菌丝的研究结果表明,无锁状联合的单核菌丝不形成子实体,但双核化后形成的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则具有形成子实体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金针12与白雪组合后代均为黄色金针菇;而金针12与白色糙皮侧耳组合后代中,大多数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糙皮侧耳类似,仅1%-2%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金针菇类似。  相似文献   

6.
荷兰栽培的双孢蘑菇,有白色蘑菇和米色蘑菇两种主要类型。白色蘑菇色洁白,菌盖平滑,大多数很致密,菌褶能长久地保持粉红色,制罐后切片,菇肉颜色更好。白色菌株的子实体比米色菌株的小,有利于市场鲜售。然而,米色蘑菇的采收率比白色蘑菇的高,特别适合机器采收。约在1975年,霍尔斯特试验站试图通过杂交育种使白色菌株和米色菌株的优良品质集中于一个菌株中。试验方法在霍尔斯特,我们收集了白色和米色菌株的孢子,不通过显微操作分离单孢子培养物,开始杂交育种。利用仅仅具有单性核的单孢子培养物进行  相似文献   

7.
平菇川白一号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王达力 《食用菌》1998,(6):10-10
白色平菇因其洁白、肉厚,畅销于国内外市场。为了填补我省无白色平菇品种的空白,我们开展了白色平菇品种选育研究。1991年我们从栽培的灰黑色平菇品种中获得一株白色变异菌株,命名为川白1号,与其它白色平菇菌株和灰黑色高产平菇品种进行评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川白1号自选;特白平菇引自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青平1号本中心保藏菌株;杂交17本中心保藏菌株。除杂交17为灰黑色菌株外,其余的均为白色菌株。 1.2 拮抗试验 将三个白色平菇菌株接种在平皿PDA培养基上,在25℃恒温箱内培养,观察三个菌株的菌丝相互接触后的表现。 1.3 品比试验方法 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8%,蔗糖、石膏各1%,含水量68%。用22×38cm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重520g,每个菌株20袋。常  相似文献   

8.
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发酵液中四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七个白色金针菇杂交菌株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的滤纸纤维素酶、漆酶、酸性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中,6号菌株的漆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均高于其它6个菌株,而就蛋白酶的活性而言,6号菌株明显低于对照菌株7号。  相似文献   

9.
八个金针菇菌株液体培养与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稳  朱忠贵  李萍萍 《食用菌》2005,27(3):18-19
通过对八个菌株的金针菇进行液体培养和栽培应用试验效果分析,证明白金K和杂交19分别是白色品种和黄色品种中最适合液体培养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
振华一号平菇新品种简介振华一号是振华食用菌技术实验厂科技人员的成果结晶。该菌株混结于遗传、杂交、诱变育成,是一个广谱多抗的优良菌株。菌株属广温型,菌丝3~37℃都能生长,25℃左右最适。出菇温度2~35℃,菌盖幼时深褐色,成熟时浅褐色,高温期白色,菇...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绿霉病是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北耳南移”成功与否的主要瓶颈.从湖南省麻阳县采集了30个染病黑木耳样品,并从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AD092,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将该长枝木霉菌株与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灵芝(Ganoderma spp.)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6种食用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表明,该长枝木霉对灵芝、姬松茸和大球盖菇侵染能力强,其菌丝能够侵入上述食用菌菌丝,导致其枯萎死亡;对黑木耳、杏鲍菇和秀珍菇侵染能力中等,仅导致交接处食用菌菌丝变黄枯萎.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咯菌腈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长枝木霉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咯菌腈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97.8%,为指导黑木耳生产过程中木霉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原生质体再生株选育高产菌株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1.5%溶壁酶将黑木耳双核菌丝脱壁再生。再生菌株经培养、观察、栽培及遗传特性研究后,证明有变异产生。现已从中选出一株优质、高产新菌株,且已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生产经营存在着生产经济效率低、成本收益增长速度慢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黑木耳生产经济效率及成本收益模型研究。采用趋势分析法对比分析黑木耳栽培成本与收益,以成本与收益分析结果为依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黑木耳成本收益模型,采用方程解算算法对黑木耳生产经济效率进行计算,实现了黑木耳生产经济效率及成本收益模型的构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黑木耳生产经济效率及成本收益模型相比较,所构建模型极大的提升了生产经济效率与成本收益增长速度,充分说明构建的黑木耳生产经济效率及成本收益模型具备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用系统选育对9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初筛、复筛,菌株AU5—23号具有所有目标性状,暂定名旗黑1号。旗黑1号菌丝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均匀,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子实体单片簇生,商品性状好,抗绿霉等杂菌能力强。2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每100千克干料鲜耳平均产量为78.7kg,比对照品种延特5号平均增产5.9%。  相似文献   

15.
对应"南菇北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概述了黑木耳产业形成"北耳南扩"趋势的原因,介绍了"北耳南扩"之喜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木耳新品种‘吉黑1 号’,菌丝体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子实 体单片簇生,单个耳片直径3.2 ~ 5.8 cm,厚0.11 ~ 0.13 cm,“小孔”栽培单片耳率最高可达90%以上。 为中晚熟品种,从接种到采收118 ~ 130 d。每100 kg 干料产鲜木耳79.8 kg。对绿色木霉等杂菌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姚方杰  张友民 《园艺学报》2012,39(3):603-604
 木耳新品种‘旗黑1 号’,菌丝体洁白浓密,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菌落边缘整齐。子实体单片簇生,黑色,单个耳片直径5 ~ 10 cm,厚0.10 ~ 0.13 cm。从接种到采收115 ~ 125 d。每100 kg 干料鲜耳产量为78.7 kg。抗绿霉等杂菌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以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品种黑15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液体培养基、pH和温度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黑木耳液体菌种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木耳液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配方1,最适宜pH为7.0,最佳培养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9.
黑木耳的抗霉能力,产量性状与不同胞外酶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个单孢杂交的黑木耳菌株和沪耳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菌株的抗霉能力,产量以及胞外多酚氧化酶、漆酶、过氧化物酶、半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抗霉性与产量呈正比,不同的胞外酶活性又与抗霉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为黑木耳的抗病育种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核桃壳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生物性状的影响,以黑981为供试菌株,研究不同含量(28%、56%、84%)核桃壳配方对黑木耳生育期、子实体性状以及主要矿质元素(钙、镁、铁、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供试配方均能培育出色黑、耳片厚度一致的黑木耳子实体;当核桃壳添加量为28%时(配方1),发菌速度最快,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达105.91%,明显高于对照;当核桃壳添加量为56%时(配方2),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且钙、镁、锌和磷的含量较低;当核桃壳添加量为84%时(配方3),风干率最大,磷元素含量较高,但生物学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