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方法对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及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下腔静脉置入加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结论早期及时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介入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防止肺栓塞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梯度运动挤压仪在预防妇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妇科大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20%,术前术后均采取不同护理干预,其效果不理想(对照组);2012年1月引进下肢梯度运动挤压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将两组采取不同护理干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术后应用梯度运动挤压仪,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运动训练综合护理干预比单纯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更显著。结论:应用梯度运动挤压仪对预防妇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200例下肢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特点。结果急性血栓102例,声像图表现为管腔内充满低回声团,彩流变细或消失;亚急性和慢性血栓98例,声像图表现为管腔内可见中等回声团,内可见小束状、点状或分束状彩流。单纯深静脉血栓147例,深静脉血栓合并大隐静脉血栓38例,单纯浅静脉血栓1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FI)对下肢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确定栓塞部位、类型,能测定血管栓塞程度及判断侧支血管情况,治疗后复查观察其声像图演变情况,有助于临床用药疗效的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下肢闭合骨折围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77例围术期行患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的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并发DVT(包括髂外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共发现DVT193例(占17.9%);术前发现171例(占88.6%),其中的126例(占73.7%)患者坚持手术治疗。DVT发生情况:(1)急性和亚急性血栓138例(占71.5%),血栓慢性期30例(占15.5%),混合期血栓25例(占13.0%);(2)DVT多部位同时存在152例(占78.8%),单发仅41例;(3)96.4%的急性和亚急性期血栓发生在髂外静脉至胫后、腓静脉上段水平,90.0%的血栓慢性期发生在小腿肌肉丛静脉;(4)82.4%的血栓致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阻塞,17.6%的血栓致深静脉小部分阻塞;(5)患者年龄70岁以上60例占31.1%;(6)骨折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和冠心病等共75例占39.0%;(7)多发骨折101例,单发骨折92例;(8)下肢骨折后7~14d发生DVT102例占52.8%。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围术期并发DVT较多见,尤以术前更多见;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的易感因素;下肢骨折手术前应进行CDFI排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358例,术后均通过超声检查下肢静脉,主要观察双侧下肢深静脉的结构及形态,静脉内部回声、多普勒血液流动频谱,以及彩色血流影像图。结果:358例中经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39例(血栓组),未发现任何血栓者219例(对照组),均诊断为周围性血栓;两组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基于股、腘静脉管内直径、血流变情况,血栓组患者分别高于或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下肢静脉血栓敏感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著优于D-二聚体检测,临床检测准确率较好。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明显判断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还能判断血栓形成程度、阻塞波及范围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血检与止血学会的一项统计显示,静脉血栓栓塞症是继冠心病和卒中后排名第三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每16秒钟就有1例新发病例,每37秒钟就有1人死于静脉血栓栓塞相关疾病,危害非常大。哪些人需提高警惕静脉血栓的形成往往没有典型的症状,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一旦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植入起搏器电极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145例植入起搏器导联的患者在植入前、植入后3、6、12月分别接受常规的临床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评价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包括临床证实的血栓形成、肺栓塞、起搏器电极相关感染、再次行起搏器植入,死亡。结果 145例患者中有34例出现血栓,其中31例无症状和体征,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显示缺乏抗凝、激素治疗和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者起搏器电极植入后血栓形成发生率升高。与起搏器单电极植入相比,起搏器多电极植入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结论多个起搏器植入电极会促使了血栓的形成。在血栓形成高危患者植入起搏器前,进行风险评价是有益的,必须对这些患者进行预防血栓形成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电刺激治疗和对症护理对老年腹腔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及其以上124例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随机分为Ⅰ组(穴位体表电刺激)和Ⅱ组(对照组)各62例。Ⅰ组患者于手术后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行穴位体表电刺激,2次·d-1,每次刺激时间为25~30 min,连续治疗3 d;Ⅱ组患者不给予穴位体表电刺激。结果Ⅰ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1.6%),Ⅱ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16.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正确的穴位体表电刺激配合对症护理对预防老年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显著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措施预防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应用"反折刀"体位,降低电钩功率,减低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术前、术后行下肢肌肉锻炼,电动按摩器按摩下肢穴位和肌肉,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等综合措施预防术后DVT。结果术后3d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0.7%。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DVT。结论综合措施预防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DVT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下腔静脉与双侧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梁坚,伍灵达(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湛江524001)病例:患者,男,45岁。因反复解血水样便8年,左下肢肿痛1个月于1994年6月4日入院。入院查体:T38℃,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无水肿,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术后实施干预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25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护理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护理(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腰椎神经根水肿、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以及功能锻炼。结果通过健康宣教和实施预见性干预护理计划,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仅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因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患者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积极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并尽早发现术后临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护理体会。方法:对病程〈1月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2例采用抗凝、溶栓和祛聚治疗。结果:42例中,基本痊愈26例,好转16例,其中病程〈7d的22例中,基本痊愈16例好转6例。结论:应用中、大剂量尿激溶栓治疗可有效溶解血栓,结合抗凝祛聚治疗可防止血栓的蔓延及复发。  相似文献   

14.
1846年Budd首次报道1例在靠近肝脓肿的肝静脉继发血栓而发病。1889年Chiari报道3例因肝静脉主干梅毒性静脉内膜炎所致原发性肝静脉血栓,并结合Budd的病例,共报道7例,首次提出本病是由肝静脉主干血栓阻塞的概念,其后其概念不断扩大。肝静脉或(和)肝静脉汇入段的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肝脏、门脉系统或(和)下肢、盆腔等严重淤血,引起腹痛、腹水、肝脾肿大、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除给予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实施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第7天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vs 7.6%,3.8%vs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能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安全、有效地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作用。方法将21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对照组妇科手术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压并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双下肢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5.7%vs 14.3%,3.8%vs 12.4%,P〈0.05)。结论穴位按压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给予手术治疗,结合患者病情采用个体化围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出血、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无网片侵蚀、感染及脱出,无阴道前后壁膨出及阴道穹隆脱垂复发等,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对患者的痊愈有促进作用。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肠道、阴道及皮肤准备,注重个体化心理护理和合并症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便秘、尿潴留、阴道血肿、感染等发生。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有下肢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伴有下肢、足部发黑、溃疡,许多患者因为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闭塞而出现肢体坏疽,有的甚至导致截肢。国内有报道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截肢率为11%~17.5%,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周围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患病率为正常人群的7~10倍。因预后相对较差,所以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目前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有基础治疗、运动、药物、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外科治疗、腔内治疗等。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刊编辑部接到一些读者的电话,他们希望刊登一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方。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除了用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根据医生的要求采取许多辅助措施配合治疗。本期特刊登《中药内服外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浴足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欢迎读者朋友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凯时配合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2例,两组采用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凯时10μ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15~20天为一疗程,据临床症状治疗1~2个疗程。观察下肢麻木、疼痛、怕冷、间歇性跛行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5%,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凯时配合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