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苎麻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依据。它包括苎麻对温度、水分、光照、土壤、地貌和社会经济资源等的适应。其实质就是研究苎麻生物学特性与生态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反应。上海郊区于1985年开始引种试种苎麻。在郊区特定的生境条件下对苎麻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研究。一、从苎麻生产地域上,论证上海郊区引种试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苎麻营养与施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苎麻营养与施肥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在研究苎麻的营养特性和需肥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寻找适合苎麻的新型施肥技术和方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苎麻,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纤维作物,炭疽病是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文章参考国内苎麻炭疽菌的研究资料,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对苎麻炭疽病的症状、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病原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国内外有关苎麻炭疽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开展苎麻炭疽菌病原种类及优势种群、遗传多样性、致病力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掌握...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评价和鉴定苎麻种质富集镉的特性,筛选出优异的高或低镉含量苎麻种质,从而为苎麻镉修复专用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也为苎麻修复镉污染农田提供更多参考.文章对农田镉污染条件下种植的269份苎麻种质资源的各器官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9份苎麻种质资源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单蔸变异系数为20.17%.湘潭鸡骨白单蔸镉含...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苎麻品种川苎1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正常供水(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研究了苎麻旺长期干旱胁迫持续18天对苎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苎麻光系统II ( 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 Fv/Fm)、 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 F’ v/F’ m)、 PSII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 )、电子传递速率( ETR)、光化学猝灭系数( 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NPQ)提高;干旱条件下苎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与干旱胁迫程度密切相关,轻度干旱胁迫对苎麻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小,中度、重度胁迫显著影响苎麻叶绿素荧光特性;苎麻能忍耐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在苎麻生产中,旱情达到中度干旱时应及时采取抗旱措施,确保苎麻正常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6.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株是苎麻的一个重要生长特性,分株数是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品种苎麻分株力的差异,以及分株数对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研究以26个苎麻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品种苎麻分株力的大小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苎麻分株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封行期;不同品种苎麻分株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分株数的大小比较,ZM-5...  相似文献   

8.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和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它既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又是异花授粉作物,并且当前全国苎麻优良品种多属杂交种。生产上长期利用无性繁殖法,能保持品种纯度和良种特性,但繁殖系数太低,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全国纷纷建立苎麻纺织原料基地、实行品种区域化、迅速扩大种植优良品种的需要。如果能用组织培养法繁殖苎麻,既有繁殖系数高,又有保持良种特性的优点。因此,我们开展了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苎麻良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二十多年来,水稻穗伸长特性及不包颈不育系的研究,备受国内外遗传育种者的关注。回顾了对水稻穗伸长特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遗传背景及作用机理,对今后不包颈不育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特性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较大。国内外研究表明,不育系的异交特性主要表现在抽穗特性、开花习性、柱头特性等方面;在制种过程中采取一些栽培措施和使用激素等可改善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特性,采用分子技术等遗传手段也可改良不育系异交特性。提出了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特性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保存在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圃”中的野生种资源16人种3个变种共80份材料,进行生长条件的生育特性,经济性状,抗逆性等特征特性的观察鉴定。拓展其应用研究领域,为苎麻属野生种进一步在无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提高抗逆性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根是苎麻水生驯化与水培工厂化育苗的第一步。针对以往研究缺乏对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取材来源苎麻嫩梢水培生根特性的探讨,且嫩梢扦插繁殖系数难以提高的问题,研究以96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基因型苎麻嫩梢水培生根效果,进而分析不同来源扦插材料的生根特性差异,以期为苎麻水培工厂化育苗提供依据。研究发现,不同品种苎麻嫩梢在水生环境中生根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范围为26. 7%~100. 0%,其中生根率90%以上的品种占49. 0%,低于80%的品种占31. 2%;大田来源的苎麻侧枝与水培苎麻种苗主茎的水培生根率(93. 3%)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大田苎麻主茎(67. 7%)。研究认为不同基因型苎麻水培生根率变异丰富,具有较强的水培驯化和改良潜力,而水培种苗主茎做水培扦插新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韧皮纤维作物,炭疽病是苎麻重要病害之一,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植物病原真菌传统分离法,对采自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苎麻主产区感染炭疽病的苎麻叶片进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β-tubulin, TUB2)的克隆和分析,对引起苎麻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分析,确定引起我国苎麻炭疽病的病原主要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希金斯炭疽菌(C.higginsianum)。根据新的炭疽菌种的分类方法,苎麻炭疽病病原分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C.gloeosporioides complex)和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 complex)复合群。研究结果为研究苎麻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以及苎麻抗炭疽病分子育种研究和有效绿色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苎麻吸镉特性及镉污染农田的改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苎麻吸镉特性及镉污染农田改良进行了初步研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田改良区苎麻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镉积率分别为258%和91%;旱地改良区苎麻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镉累积率分别为315%和127%。水田和旱地苎麻总吸镉率为1.67%和2.21%。大田调查结果苎麻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镉累积率分别为208%和83%,总吸镉率为1.45%。试验表明苎麻实际对水田和旱地土壤镉的降低率分别为2.65%和3.17  相似文献   

15.
苎麻是我国重要纤维作物主一。随着用途的广泛和利用价值的提高,对苎麻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苎麻生产上,苎麻病害仍是阻碍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过去国内对苎麻白纹羽病、根腐病、炭疽病和褐斑病等进行过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发麻苎麻生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苎麻吸镉特性及镉污染农田改良进行了初步研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田改良区苎麻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镉累积率分别为258%和91%;旱地改良区苎麻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镉累积率分别为315%和127%。水田和旱地苎麻总吸镉率为1.67%和2.21%。大田调查结果苎麻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镉累积率分别为208%和83%,总吸镉率为1.45%。试验表明苎麻实际对水田和旱地土壤镉的降低率分别为2.65%和3.17%。采用苎麻改良镉污染农田,可以切断镉随食物链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1984—1994年对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区广西、云南等10省(区)的部分山区进行苎麻属植物野生种考察,共收集到苎麻属17种7变种157份材料,其中活体保存于本所搜集圃有16种7变种123份。考察发现广西新记录种5种,云南新记录种1种,湖南新记录种2种;首次发现茎花苎麻与滇黔苎麻、茎花苎麻和水苎麻的中间类型材料。收集到一批种内新变型材料,从而充实了苎麻属植物的特征特性。对种群的生长习性、繁衍生殖特点及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分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苎麻脱胶菌种的分布、生长、营养和脱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苎麻脱胶菌广泛分布于7省28县(市)的10类苗样中,从500多株脱胶菌中筛选出一株高效脱胶菌(编号为T85—260),它可在8小时内完成苎麻脱胶;T85—260的生长速度快,接种后10小时的活菌数即达顶峰;对苎麻胶质中较难被碱溶解出的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发酵速度快,因而在脱胶过程中定向破坏苎麻胶质主体结构,使之易于用稀碱除去,表现出生物脱胶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钟军  伍波  王坤  孙焕良 《作物研究》2009,23(1):38-41
对10个苎麻野生种质的纤维细胞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①野生种质的韧皮部厚均小于栽培种,变幅在0.21~0.57mm之间,最厚的是青叶苎麻,最薄的是疏毛水苎麻,变异系数为5.8%且差异显著;②野生种质韧皮部纤维细胞的直径和胞壁厚度明显小于栽培种,说明它们在提高产量上利用价值不大,但除了密球苎麻外,其它苎麻的壁腔比都高于栽培种,且水苎麻、疏毛水苎麻和密球苎麻在纤维支数上明显高于栽培种,这些在纤维品质的改良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③野生种质在纤维素含量上与栽培种的差异不显著,但其含胶率远远高于栽培种而导致剥制原麻很困难,因此不适宜直接利用而只能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