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田灌溉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田水利科学,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生产结合的必由之路。文章就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农田灌排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农田灌排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农田灌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难点,提出了农田灌排科研单位必须面对现实,调整研究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科研,开发,服务一体化的道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增强自身活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农田灌排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难点,提出了农田灌排科研单位必须面对现实,调整研究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科研、开发、服务一体化的道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增强自身活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科技的突飞猛进,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本文结合锡盟实际,简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真正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甩,必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低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关键所在。现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加速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的问题。一、陕西省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回顾1985~1995年,陕西省共取得农机化科技成果85项(不含推广成果),成果转化率为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成果统计及转化成果项目分析看有以下三个特点:1.“七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机行政事业单位(各…  相似文献   

7.
梁森  曹滨  韩莉 《灌溉排水学报》2023,(S1):213-218
徐州现状灌排模式难以解决农田节水、超设计标准暴雨涝渍灾害和面源污染问题,为实现农田节水、蓄雨、排涝、降渍、防污的系统治理,在“以水定地”确定灌溉发展规模和作物种植布局、易涝渍风险度分区评估、试验确定主要作物土壤水分适宜控制指标的基础上,于2019—2021年开展了不同类型易涝农田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试验,提出了徐州易涝农田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创新技术体系,形成了5种不同类型易涝农田适宜的治理模式。相比常规灌排模式,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灌排水量、灌排水次数、作物涝渍风险和面源污染。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模式具有节约灌溉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减排防污、增加浅层地下水量、减少水土流失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介绍海口市秀英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背景,对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对灌排工程进行设计,以期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灌排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行体制作为当前相关农业生产部门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当前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生产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中所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福建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阐述,发现福建农机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率低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为推进福建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田水利与排灌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发展农田水利的技术要求和从事排灌事业的基本依据;简述了有待石拓的污水灌溉和生物排水以及可以更科学地指导排灌技术的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理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的大力推广应用,灌排模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在阐述新疆3种排水措施——明沟排水、暗管排水和竖井排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新疆节水灌区农田排水措施存在的问题,结合南疆某一节水灌区灌排试验,分析了排水措施对土壤盐分及地下水位、矿化度的影响,为当地灌排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且为减轻节水灌区的土壤盐渍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宁夏井灌(排)区机井运行费用高而效率低的实际情况,运用动态规划原理,建立了以井灌(排)区机井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的多阶段优化模型,可用于确定井灌(排)区机井运行的最优井数和经济指标,从而提高现有井灌(排)区的运行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湖北省省直农场的具体情况开展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定型化研究,为同类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灌溉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浇灌农区为期一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与常规机械耕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对常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灌溉农区农田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农业生产工序和用工投入。  相似文献   

16.
20年农田灌溉科技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农田灌溉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从农田灌溉科技事业、农田灌溉的基础理论研究、高效井灌技术、节水灌溉研究示范与推广、农业水管理体制、农田水管理6个方面对20年农田灌溉科学技术的成就作了回顾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宁夏青铜峡灌区的引水和退水规律问题,采用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的方法,对青铜峡灌区引、退水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以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引、退水在年内呈周期性季节性变化,年际间上下波动,在近期内呈下降趋势,年引水量和退水量时间序列是年际间相互关联的非平稳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8.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利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了长序列气象条件下,灌区提高农田降渍能力对稻田排水、氮素流失及灌溉需求的负面影响以及控制排水措施的积极效果。结果表明,在节水灌溉模式下,研究区排水沟深度由现状的60cm加深至120cm,排水间距由120m加密至20m时,稻作期排水量与总氮(TN)输出负荷增加9.0%~22.2%、氨氮(NH3N)输出负荷增加4.0%~16.8%、灌溉用水量增加9.6%~23.4%。若结合田间管理要求,实施控制排水则可有效缓解提高农田降渍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排水沟深为120cm,间距为120~20m时,稻作期控制排水可使排水量和TN输出负荷减少19.3%~35.3%、NH3N输出负荷减少7.6%~27.2%、灌溉用水量减少22.9%~40.0%。由于控制排水降低了地下排水梯度,相较于传统排水,农沟从60cm加深至120cm时,地下排水平均占比降至50.7%,灌溉用水量相应减少。综上,稻麦轮作农田控制排水具有显著的节水减排作用,可有效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高降渍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自50年代大规模开垦时起,就营造了护田林.为了弄清林带的主要作用,于60年代便开始对护田林带进行各种观测.主要观测护田林带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林带的排水作用以及改土效果.通过多年观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从而对指导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