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红松阔叶林是吉林省典型的森林群落,这里主要以红松阔叶林生长量为研究对象,研究红松阔叶林的生长与更新。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林总生长量的大小顺序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其中,中龄林生长最旺盛。干扰对红松阔叶林生长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红松阔叶林的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法,通过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对天然杨桦林人工更新苗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更新苗木的生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高有递增的趋势,红松林冠下更新的下限间伐强度不能低于30%,云杉林冠下更新的下限间伐强度可低于红松;二次间伐后红松高生长年均比对照区最高增长160%,即抚育强度愈大,对红松的高生长的促进愈明显;从其间伐效果分析,二次间伐在50%控制,其红松年均蓄积增长量达最高值。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我国珍贵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章阐述了红松的形态特性,从阔叶林地的选择、整地、适时造林、红松栽植、保水剂的使用、苗木栽植等6个方面介绍了阔叶林冠下红松的造林技术以及红松幼苗抚育后的苗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的效果,对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的红松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效果不良,无论是胸径还是树高,其生长量都比较缓慢,荒山荒地更新的红松,胸径生长量比红松皆伐迹地高32%,树高生长量高62%;红松皆伐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不如荒地,针叶N、P、K的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皆低于荒地,更新10年后根系的分布,无论是水平分布还是垂直分布,都远不如荒地的更新效果。建议对红松皆伐迹地应该培养人工阔叶林或人工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在黑河市平山林场选取环境条件(如坡度、坡向、郁闭度等)相似的阔叶混交林、落叶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3种森林群落类型样地灌木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林的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都较大,其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毛榛子为各林分类型下灌木层的主要物种。  相似文献   

6.
利用红松幼年时期对光照条件要求的可塑性,对低产次生阔叶林择伐改造更新红松,以便人工诱导成针阔混交林,对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保证红松造林成功等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1982年对低产次生阔叶林择伐与皆伐改造更新的红松幼林气象效应及其幼树生长进行了初步观测,整理如下。一、观测场地与方法 (一) 观测场地。在桓仁县八里甸子公社大南沟大队(北纬41°13′,东经124°51′)尹家大坡的9年生红松幼林内,该林地地势平坦,西坡5~10°,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土层深20~40cm,原以怀槐和杨桦、为主的低产次生阔叶林,1973年  相似文献   

7.
柳河县在开展红松阔叶林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通过红松营养钵育苗,既能缩短红松苗木培育周期,又能有效地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生态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柳河县在开展红松阔叶林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通过红松营养钵育苗,既能缩短红松苗木培育周期,又能有效地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生态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共记录了179种草本植物,其中红松阔叶林125种,次生林160种。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的月季动态变化明显,物种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小。不同月份次生林内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红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下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整个生长季内,次生林下草本植物高度均大于红松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经营措施对次生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树高的生长规律,推动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培育进程,该文以次生林冠下人工培育红松(29 a)形成的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中度择伐、轻度择伐和皆伐)对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择伐有利于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其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树高生长的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皆伐,而轻度择伐不利于林冠下红松的树高生长;中度择伐与皆伐应在红松生长到20 a左右对林冠层进行上层抚育,轻度择伐应在红松更新后及时进行透光抚育,以保证林冠下红松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11.
根据通化市发展红松阔叶林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梅河口市海龙林场苗圃,开展了珍贵阔叶树紫椴苗木的培育试验研究,在实践中总结了紫椴苗木的培植经验,详细地阐述了紫椴苗木培育的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黑河市平山林场选取环境条件(如坡度、坡向、郁闭度等)相似的阔叶混交林、落叶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3种森林群落类型样地草本植物进行分析,落叶松阔叶林草本植物种类较多,为53种,隶属于26个科42个属,物种丰富度较高。而红松阔叶混交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都较大,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人工栽植红松壮苗,保留天然叶树,并适时  相似文献   

14.
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而形成的米槠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比较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分与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人工促进更新的米槠群落和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管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22.10%;人工促进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和11.03%。  相似文献   

15.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次生阔叶林更新方式对林分生长和演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泽县九龙坑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和人促更新方式下的林分恢复进行调查,比较这2种更新方式群落的生长、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林分的生长、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重要值均存在明显差异。人促更新17 a后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及蓄积量分别是天然更新林分的1.8倍、1.6倍和2倍。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能加速群落的演替进程,且在材种和材质方面达到经营的预期目标,进而提出将次生阔叶林改造培育成工业原料林的技术措施,并解决了合理密度设定这一关键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17.
小兴安岭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红松种子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千个样方,7块样地和388株天然更新红松苗木的调查与分析,对红松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红松种群幼年阶段的年龄结构;红松幼苗幼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红松天然更新的过程,尤其是对红松在阔叶树发生的条件下而更新的“更新复合体”学说进行了机理上的阐述。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红松这一古老种群自我维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红松阔叶林是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地带性森林生态系,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演替和适应中形成的稳定的森林动植物群系。在我国各种森林生态中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关于红松阔叶林的主伐与更新问题,早为中外林学家所重视。俄国林务官B.A 依凡什凯维奇,对牡丹江方面的红松阔叶林,主张三次采伐的渐伐,以达天然更新的目的。日本林学家松川恭佐提出森林构成群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脉西部蛟河林场32hm2原始红松阔叶林中77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红松阔叶林中13个主要乔木树种对林隙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树种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的反应,除沙松、紫椴和花楷槭在林隙面积为40~60m2时更新密度最大外,其它10个树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树种更新密度对林隙发育阶段有单峰型、双峰型和变化不明显3种反应类型。所有树种在林隙内的更新密度都大于其在非林隙林分下的密度。  相似文献   

20.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 ,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 ,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 ,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 ,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 ,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上人工栽植红松壮苗 ,保留天然阔叶树 ,并适时适法进行抚育 ,为红松生长创造上方适光和侧方庇荫的环境条件 ,就能尽快恢复接近自然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