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程龙  宋坚  何舟  宁军号  庞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33-12934,12949
[目的]为合理调控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在pH8.O、水温20℃条件下研究氨氮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结果]氨氮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18.6、288.2、244.5和212.1mg/L,安全浓度为21.2mg/L;非离子氨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00、10.86、9.21和7.99mg/L,安全浓度为0.80mg/L。[结论]刺参幼参对氨氮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常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对刺参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常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对刺参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药物对幼参的毒性依次为土霉素>氟哌酸>新诺明,土霉素对刺参幼体24、48h的LC50分别为166、115mg/L,氟哌酸24、48h的LC50分别为457、407mg/L,新诺明48、72h的LC50为300、224mg/L;常用消毒剂对幼参的毒性依次为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次氯酸钠>敌百虫,二氧化氯有效氯对刺参幼体24h的LC50为0.36mg/L,高锰酸钾24、48、72h的LC50分别为3.02、2.09、1.26mg/L,福尔马林24、48、72h的LC50(体积分数)分别为8.71×10-6、4.37×10-6、1.62×10-6,次氯酸钠有效氯24、48、72h和96h的LC50(体积分数)分别为44.7×10-6、14.5×10-6、10.0×10-6和9.3×10-6,敌百虫24、48、72h和96hLC50分别为479、158、105mg/L和78mg/L。另外,作者还描述了刺参幼体对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反应,推算了其安全浓度,探讨了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在刺参养殖中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农户提供用药的科学依据,采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在水温20℃的静水条件下,用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乙酰甲胺磷对泥鳅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水胺硫磷、乙酰甲胺磷农药对泥鳅24 h LC_(50)分别为6.4 mg/L、4.85 mg/L,48 h LC_(50)分别为5.84 mg/L、4.31 mg/L,96 h LC_(50)分别为4.0 mg/L、3.94 mg/L,水胺硫磷安全浓度为1.331 mg/L、0.907 mg/L。根据安全浓度的大小可知,泥鳅对乙酰甲胺磷的敏感性比水胺硫磷高。根据试验结果,两种农药的安全浓度都比较低,对泥鳅有一定毒性,建议慎重用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中草药的毒性反应,在水温13~15℃下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对体质量为(2.36±0.41)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5种中草药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方中草药对刺参幼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五倍子乌梅石榴皮黄芩甘草;五倍子、乌梅、石榴皮、黄芩和甘草对刺参幼参的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40、2.027、2.149、2.234、4.900 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55、0.272、0.166、0.271、0.605 g/L;6组复方药物中毒性最大的是五倍子+甘草,其次是五倍子+黄芩、甘草+黄芩、石榴皮+五倍子,乌梅+石榴皮、五倍子+乌梅两组复方的毒性最低。研究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单方中草药五倍子、乌梅,复方五倍子+乌梅、石榴皮+乌梅可用作刺参细菌性疾病的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设计了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对草鱼进行暴露实验并测定其体内各组织SOD活性。急性毒性测试表明,SDS对草鱼的48h、96hLC50分别为11.8mg/L和5.2mg/L。低浓度的SDS(小于0.2mg/L)暴露对草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极显著诱导作用,但随着SDS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草鱼各组织SOD活性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SDS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结果显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草鱼抗氧化酶有毒性效应,SOD活性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生物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SDS与DBS对褐点石斑鱼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SDS和DBS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分析比较2类毒性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方法]以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变态期仔鱼作为指示生物,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SDS和DBS的急性毒性。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并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预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效应。[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直线方程F检验均为极显著;其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双参数模型Weibull与Logit函数有效表征。直线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对2种表面活性剂毒性效应估算表明,预测半致死浓度时,2种模型差异可忽略不计;预测极端效应浓度时,差异显著。直线回归模型估算的安全浓度SDS为0.4292mg/L,DBS为0.9543mg/L;双参数模型对48hLC50拟合预测值SDS为1.5033mg/L,DBS值为3.3416mg/L,两者预测结果一致,毒性均为SDS大于DBS。[结论]试验结果为研究表面活性剂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及评价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毒性数据的分析处理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方法研究了氨氮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和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1)℃、pH 8.0±0.1条件下,氨氮对河川沙塘鳢胚胎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3.02、139.20、123.59和98.13 mg/L,安全浓度(SC)为9.81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8.13、7.40、6.57和5.21 mg/L,SC为0.52 mg/L。氨氮对河川沙塘鳢仔鱼24 h、48 h、72 h和96 h的LC_(50)分别为54.52、40.63、30.32和26.16 mg/L,SC为2.62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2.90、2.16、1.61和1.39 mg/L,SC为0.14 mg/L。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6.79±0.82)℃、pH 7.78±0.18、溶解氧(6.22±1.09)mg/L的条件下,采用96 h半静水法研究了氨氮和亚硝态氮对体长为(20.60±2.17)mm、体质量为(0.09±0.03)g的杂交鲌先锋1号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氨氮对杂交鲌先锋1号的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SC)分别为54.84、41.18、36.42、35.76和3.58 mg/L,对应的非离子氨的LC50及SC分别为2.05、1.54、1.36、1.34和0.13 mg/L,亚硝态氮对杂交鲌先锋1号的24、48、72和96 h的LC_(50)及SC分别为19.55、17.31、16.43、15.82和1.58 mg/L。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方法研究了氨氮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和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1)℃、pH 8.0±0.1条件下,氨氮对河川沙塘鳢胚胎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3.02、139.20、123.59和98.13 mg/L,安全浓度(SC)为9.81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8.13、7.40、6.57和5.21 mg/L,SC为0.52 mg/L。氨氮对河川沙塘鳢仔鱼24 h、48 h、72 h和96 h的LC_(50)分别为54.52、40.63、30.32和26.16 mg/L,SC为2.62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2.90、2.16、1.61和1.39 mg/L,SC为0.14 mg/L。  相似文献   

10.
探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辅助捕虾的生态毒性和安全性,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参考,选取平均体重(10.5±2.5)g、体长(11.0±1.0)cm的凡纳对虾,在pH(8.5±0.3)、水温(22.3±1.0)℃、溶解氧浓度大于5.0mg/L的养殖水体中进行氰戊菊酯、溴氰菊酯2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凡纳对虾24h、48h和72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0.200μg/L、0.123μg/L和0.084μg/L,安全浓度为0.014μg/L;溴氰菊酯24h、48h和72h的LC_(50)分别为0.171μg/L、0.103μg/L和0.064μg/L,安全浓度为0.011μg/L。氰戊菊酯、溴氰菊酯2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凡纳对虾均属于极高毒药物,溴氰菊酯的毒性大于氰戊菊酯。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选择海洋环境中典型的异戊二烯作为暴露污染物,研究其对体质量为(5.23±0.96)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以及96 h亚致死效应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异戊二烯对刺参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3.00、78.09、72.93、69.7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98 mg/L;亚致死试验中,CAT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受到抑制作用,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正相关性;96 h时,中、低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而高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ACP和AKP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但48 h时两种酶均受到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96 h时AKP活性受到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随着异戊二烯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异戊二烯胁迫对刺参体内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胁迫效应,以及对消化、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其重要的致毒原因,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变化体现了异戊二烯的致毒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异戊二烯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为试验材料,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重金属Cu2+对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并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亚急性条件下SDS,Cu2+及其复合污染对蝌蚪肝脏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DS对蝌蚪的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7.38,26.45,25.57 mg/L;Cu2+对蝌蚪的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75,0.323,0.285 mg/L。SDS,Cu2+对蝌蚪的联合毒性作用48 h内表现为毒性增强的协同效应,96 h后表现为拮抗作用。蝌蚪在亚急性浓度的SDS,Cu2+条件下暴露4 d后,SDS,Cu2+及复合污染均对蝌蚪肝脏的Na+-K+-ATPase活性产生明显影响,SDS,Cu2+复合污染在Na+-K+-ATPase水平上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幼龄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雌激素效应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NP设为1.50,1.78,2.12,2.52,3.00mg/L 5个质量浓度梯度,观察泥鳅在NP中暴露24,48,72,96h的死亡率,计算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根据安全质量浓度设0.125,0.150,0.188,0.250,0.375mg/L 5个NP组,将泥鳅于其中暴露15d后,取样测定泥鳅血清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结果】NP对幼龄泥鳅暴露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3.892,2.942,2.366,2.033mg/L,SC为0.504mg/L;雄性幼龄泥鳅在不同质量浓度NP中暴露15d时,血清VTG含量均极显著增加,且随着NP质量浓度增大而升高;在0.125,0.150,0.188mg/L NP中暴露15d时,幼龄泥鳅SOD和CAT活力随着NP质量浓度增大而升高,在0.188mg/L时达到最大,之后随NP质量浓度的继续增大而呈下降趋势。【结论】NP对幼龄泥鳅具有高毒性,毒性效应随NP质量浓度增大及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大;NP对雄性幼龄泥鳅血清VTG具有显著诱导效应,且诱导效应随NP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其急性毒性,[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为:SDS〉DBS。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406 3、0.584 0 mg/L。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2.022 0、2.858 5 mg/L和1.769 1、2.514 9 mg/L。[结论]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为中等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复配一种有效的灭治白蚁药剂。[方法]通过药膜法测定氯化铜、茚虫威及其不同配比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结果]茚虫威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72 h时LC_(50)为203.8 g/L,96 h时LC_(50)为56.1 g/L。氯化铜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72 h时LC_(50)为8.7 g/L,96 h时LC_(50)为7.0 g/L。在氯化铜与茚虫威的配比为5∶1条件下,72 h时LC_(50)为2.8 g/L,共毒系数为367.9;96 h时LC_(50)为1.8 g/L,共毒系数为455.3,增效明显。[结论]氯化铜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性比茚虫威大。氯化铜与茚虫威的配比为5∶1条件下,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4种水产药物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测定了硫酸铜、高锰酸钾、生石灰和食盐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急性毒性作用并进行了安全浓度评价.结果表明:硫酸铜、高锰酸钾、生石灰和食盐对克氏原螯虾幼虾24 h的LC50值分别为12.81,9.45,95.12 mg/L和13.66 g/L;48h的LC50值分别为7.93,5.09,62.46 mg/L和10.83 g/L;96 h的LC50值分别为5.68,4.01,47.57 mg/L和8.95 g/L.硫酸铜、高锰酸钾、生石灰和食盐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91,0.44,8.08 mg/L和2.04 g/L;克氏原螯虾幼虾对4种药物的敏感浓度为高锰酸钾>硫酸铜>食盐>生石灰,克氏原螯虾对此4种药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氨氮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幼虾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对氨氮有较强的耐受力;在pH7.8、水温20℃条件下氨氮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67.54、121.48、96.96、79.4 mg/L,安全浓度为7.94 mg/L;非离子氨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04、2.93、2.34、1.91 mg/L,安全浓度为0.191 mg/L。  相似文献   

18.
4种水产药物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定法研究苯扎溴铵、硫醚沙星、阿维菌素和二硫氰基甲烷对平均体质量(0.26±0.09)g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水产药物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23、36.39、0.39、7.74 mg/L;48 h LC_(50)分别为1.34、22.37、0.24、4.32 mg/L;96 h LC_(50)分别为0.27、11.24、0.11、2.67 mg/L。4种水产药物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阿维菌素、苯扎溴铵、二硫氰基甲烷、硫醚沙星。硫醚沙星和二硫氰基甲烷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2.54和0.40 mg/L,均高于常规用量,可以在河川沙塘鳢育苗过程中使用。但河川沙塘鳢幼鱼对苯扎溴铵和阿维菌素较为敏感,这2种药物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0~13℃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暴露于Zn(Ⅱ)浓度为0.050、0.150、0.500 mg/L的海水中75 d时,Zn(Ⅱ)在幼参体内的蓄积情况以及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Ⅱ)浓度为0.050 mg/L和0.150 mg/L的试验组幼参没有出现中毒及死亡的现象,存活率均为100%,体长增长率分别为(60.10±17.11)%、(50.37±6.29)%,体重增长率分别为(145.305±14.671)%、(100.949±40.471)%,与空白对照组(自然海水)幼参的体长(60.34%±17.11%)和体重(146.354%±14.671%)相比,增长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0.150 mg/L浓度组的幼参体长、体重的增长率偏低,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趋势更加明显;而0.500 mg/L浓度组的幼参在Zn(Ⅱ)的长期胁迫下,由缓慢生长、个别死亡转变为中毒萎缩、大量死亡,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体长增长率为-24.94%±13.21%,体重增长率为-23.776%±17.706%),存活率仅为(38.67±15.53)%。Zn(Ⅱ)的毒性效应表现为慢性的、持续的,幼参对Zn(Ⅱ)的蓄积量和蓄积速率与暴露时间、Zn(Ⅱ)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0.050、0.150、0.500 mg/L浓度组幼参体内Zn(Ⅱ)的蓄积量分别为开始时的1.4、2.0、2.3、3.8倍,各组的蓄积速率分别为(0.4022±0.1260)、(1.0160±0.0215)、(1.3245±0.0807)、(2.8000±0.0185)mg/(g.d)。高浓缩系数表明,幼参对Zn(Ⅱ)的蓄积能力很强,暴露于自然海水中的幼参就可以蓄积足够的Zn(Ⅱ),可防止Zn(Ⅱ)缺乏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水产养殖业的水质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麦穗鱼仔鱼为材料,研究了硫酸铜、重铬酸钾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其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24h、48h、72h和96h的LC50,CuSO4分别为8.587mg/L、5.462mg/L、4.416mg/L和3.270mg/L,K2Cr2O7的分别为366.367mg/L、319.530mg/L、284.205mg/L和190.757mg/L,CuSO4、K2Cr2O7对麦穗鱼仔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2 7mg/L和1.907 57mg/L。在SDS染毒96h后,0~7.5mg/L的浓度范围内,SDS对麦穗鱼仔鱼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微核率显著增加;在4.3~5.6mg/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微核率的增加缓慢。结论:对麦穗鱼CuSO4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应避免使用;K2Cr2O7属于低毒物质,建议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