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体质量为(42.54±6.03)g、体长为(13.26±0.78)cm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正弦波纯音[600 Hz,130 dB(re 1μPa)]信号下,分别在声刺激0 (对照)、2、6、12、24、72、120 h时测定斜带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斜带石斑鱼无死亡现象;声刺激0~120 h内,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恢复至初始(0 h)水平的变化趋势,AKP酶活力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ACP酶活力在声刺激24 h时达到最高值(15.04 U/100 mL)(P<0.05),AKP酶活力在声刺激48 h时达到最低值(6.22 U/100 mL)(P<0.05),两种酶均在72 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GOT和GPT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GOT和GPT酶活力分别在6、12 h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均在48 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脏中HSP70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声刺激12 h时HSP70表达量最高(P<0.05);肝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胞质内脂质含量增加,细胞多呈空泡状,在试验后期,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12、48、72 h时有红细胞聚集现象,但肝细胞均未见明显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声刺激会导致斜带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且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体质量为(42.54±6.03)g、体长为(13.26±0.78)cm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正弦波纯音[600 Hz,130 dB(re 1μPa)]信号下,分别在声刺激0 (对照)、2、6、12、24、72、120 h时测定斜带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斜带石斑鱼无死亡现象;声刺激0~120 h内,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恢复至初始(0 h)水平的变化趋势,AKP酶活力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ACP酶活力在声刺激24 h时达到最高值(15.04 U/100 mL)(P<0.05),AKP酶活力在声刺激48 h时达到最低值(6.22 U/100 mL)(P<0.05),两种酶均在72 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GOT和GPT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GOT和GPT酶活力分别在6、12 h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均在48 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脏中HSP70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声刺激12 h时HSP70表达量最高(P<0.05);肝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胞质内脂质含量增加,细胞多呈空泡状,在试验后期,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12、48、72 h时有红细胞聚集现象,但肝细胞均未见明显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声刺激会导致斜带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且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EcHSP70,GenBank登录号MW411059)在石斑鱼抗病原感染中的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LPS与Poly I∶C刺激后48 h内,石斑鱼脾脏细胞(GS)中EcHSP70的表达变化;构建重组质粒EcHSP70-4T,转化到BL21(DE3)后进行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EcHSP70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结果表明:LPS与Poly I∶C刺激后,石斑鱼脾脏细胞中EcHSP70基因表达量上调;SDS-PAGE与Western blot检测表明,EcHSP70-4T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6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研究表明,EcHSP70蛋白可能参与了石斑鱼的免疫反应,其在大肠杆菌中能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并纯化获得了EcHSP70重组蛋白,本研究结果为鉴定EcHSP70的互作蛋白及进一步了解该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 coioides)BAG-1基因(EcBAG-1)的结构特征、组织表达分布及在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后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揭示鱼类BAG-1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也为了解鱼类的抗病免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EcBAG-1基因EST序列设计特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蛋白与脂肪日投喂水平对斜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蛋白(48%,43%,38%)与脂肪(12%,10%,8%)日投喂水平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利用、组织学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午投喂不同蛋白含量或脂肪含量的饲料对斜带石斑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肠体比无显著影响。下午投喂高蛋白低脂肪(HP-LL)饲料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1.39±0.23)%〕显著低于低蛋白高脂肪饲料(LP-HL)组〔(1.81±0.30)%〕;HP-LL饲料组全鱼的脂肪含量〔(59.6±4.6)g·kg-1〕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投喂高蛋白中脂肪(HP-ML)饲料组全鱼的蛋白〔(170.9±1.5)g·kg-1〕及肌肉蛋白〔(215.9±3.9)g·kg-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HPLL饲料组斜带石斑鱼血液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投喂高蛋白高脂肪(HP-HL)组和HPML饲料组;HP-LL组实验鱼肝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LP-HL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各饲料组间的肝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LP-HL和HP-LL组肝脏细胞出现最多空泡和脂肪变性。综上所述,在上午保持饲料营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午投喂低蛋白水平(43%或38%)或者低脂肪水平(10%或8%)的饲料不会影响斜带石斑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对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体宽、眼间距、眼径、吻长、尾柄高、尾柄长等12个性状的测量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高、体宽和眼间距主要通过体长间接影响体质量,这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54。可见,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是影响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全长c DNA,对其原核表达、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PKR基因c DNA全长为2 151 bp,其中ORF区为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为70 157.15 Da,PI为5.72。通过NCBI网站上BLAST软件比对发现,斜带石斑鱼PKR与其他物种的PKR高度同源。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KR-p ET-32a,获得了斜带石斑鱼PKR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制备了斜带石斑鱼PKR鼠抗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组织分布研究表明,该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头肾次之。以荧光显微镜对其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该基因为全细胞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成活率、生长行为、饲料利用以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4种添加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率的微颗粒饲料:0%/22%(饲料1),5%/14%(饲料2),10%/8%(饲料3)以及15%/7%(饲料4),饲喂斜带石斑鱼稚鱼。每种实验饲料均设3个平行。试验持续40d。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以及成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3和饲料4的增重分别为:(449.6±11.4)g和(588.3±61.7)g,显著高于饲料1的数值(185.0±2.5)(P≤0.05)。饲料1鱼体脂肪含量为:(154.7±12.8)g·kg-1,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但其鱼体蛋白含量为(728.3±25.5)g·kg-1,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效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蛋白质效率以及终末体重中,4种饲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升高,石斑鱼稚鱼肠道脂滴生成数量出现下降,且在饲料4中未观察到肠道脂滴。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较高的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如:15%/7%)。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温及盐度渐变和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1)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15—32℃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为14—32℃范围内48h的存活率均在92.5%以上,其中17~29℃的存活率为100%;在渐变条件下,温度为12—32℃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80%-95%.2)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盐度适宜范围是9~39.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盐度为4—39范围内48h的存活率均在95%以上,盐度为0时不能存活;在渐变条件下,盐度为4~39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91%-1130%,其中盐度为14-39范围内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鱼油,配成5种不同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投喂体重278.5 g的石斑鱼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逐渐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P0.05),饲料效率变化趋势同增重率相反;各处理组成活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后稳定,全鱼灰分含量逐渐下降;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肥满度和脏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逐渐上升后稳定;肝体比逐渐上升。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肝脏肝酯酶、脂蛋白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上升。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后稳定;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出,养成期斜带石斑鱼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为14.44%。  相似文献   

11.
探讨冷应激对雏鸡肠道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量的影响.120只1日龄的伊莎公鸡,饲养至15日龄,随机平均分为12组,在(12±1)℃进行急性和慢性冷应激处理.急性冷应激时间为0,1,3,6,12和24 h;慢性冷应激时间为5、10和20 d,并各设对照组.各时间点随机剖杀5只,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  相似文献   

12.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 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随斜带石斑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性,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阐明了养殖密度引起养殖水质状况的改变,继而影响斜带石斑鱼摄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胚胎发育过程及 Dmrts 基因在此过程的表达情况进 行研究,为以后深入研究 Dmrts 基因在石斑鱼中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用自然产卵方式取得受精卵在室内 恒温(24±0.5℃)、静水中孵化,在盐度 31.0 的海水中培育,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时约 29 h 50 min,之后进入 胚后发育阶段。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过程,分别取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 器官形成期、初孵仔鱼期的胚胎保存于 RNAlater 中且每组 5 个平行。【结果】通过荧光定量分析 Dmrt 在不同 胚胎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 Dmrt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从卵裂期开始表达。其 中 Ecdmrt1(E. coioides Dmrt1)基因在囊胚期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卵裂期和初孵仔鱼期表达量较低,Ecdmrt1 基 因在囊胚期表达是分裂期的 5.4 倍。Ecdmrt2(E. coioides Dmrt2) 基因在胚胎初期相对表达量比较平稳,而在神 经胚期表达量显著上升,是分裂期的 9.2 倍;Ecdmrt2 基因在初孵仔鱼中表达水平最高,是分裂期的 17.6 倍。 Ecdmrt2b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增加,在器官形成期表达量达到峰值(P < 0.05),在初孵仔鱼中 表达水平又下降。Ecdmrt3(E. coioides Dmrt3)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器官形成期表达量显著 上升,是分裂期 7.1 倍,在初孵仔鱼中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Ecdmrt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从卵裂期开 始表达,且可能参与胚胎的组织器官发育及仔鱼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14.
斜带石斑鱼IgZ重链基因的表达纯化和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斜带石斑鱼IgZ重链基因的多克隆抗体,成功构建了斜带石斑鱼免疫球蛋白IgZ重链重组蛋白表达质粒pQE30/IgZ,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M15中,确定了最佳诱导表达条件:IPTG 0.2 mmol/L,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6h.所获得的IgZ重链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后,纯度达到85%以上;以纯化的IgZ重链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出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测定抗血清效价约为1:320 000.  相似文献   

15.
冷刺激不同时间仔猪3种组织HSP70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0日龄的雄性军牧一号仔猪进行冷刺激试验,分别在冷刺激0、0.5、3、6、12、24h与应激恢复0.5、3、6、12、24、48h共12个时间点采取仔猪肝脏、脾脏和股二头肌样品。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冷刺激(-7±2℃)不同时间仔猪肝脏、脾脏与股二头肌HSP70的表达量,探讨冷刺激对机体3种主要器官内HSP70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仔猪肝脏、脾脏和股二头肌中HSP70的表达量都以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后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结果提示肝脏、脾脏和股二头肌3种组织尤以肝脏HSP70表达量变化明显,提示冷应激反应中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肝脏中物质代谢可能与HSP70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热激蛋白(HSP)是生物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重要媒介分子,本试验中克隆了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HSP70(Im HSP70)基因的ORF,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在水温为20、25、30℃的条件下检测了HSP70基因在多子小瓜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m HSP70基因的ORF为1995 bp,预测编码为664 aa;Im HSP70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空间构型包括N端ATPase功能域和C端多肽结合功能域;与其他物种HSP70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Im HSP70与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HSP70的同源性最高,为78.08%;Im HSP70与分类地位同为纤毛门的螅状独缩虫、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变藓棘毛虫Sterkiella histriomuscorum的HSP70聚在一个分支;3种温度下幼虫的HSP70表达量均最低,20℃和25℃时,HSP70基因在滋养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和包囊(P<0.05),而30℃时,HSP70基因在包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滋养体和幼虫(P<0.05);30℃时HSP70基因在包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25℃(P<0.05)。研究表明,试验所用多子小瓜虫的HSP70基因在30℃时仍大量表达,且能感染试验鱼,推测该虫株为热带型多子小瓜虫,HSP70基因在多子小瓜虫对抗外界高温环境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热激蛋白( HSP)是生物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重要媒介分子,本试验中克隆了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HSP70(Im HSP70)基因的ORF,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在水温为20、25、30℃的条件下检测了HSP70基因在多子小瓜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m HSP70基因的ORF为1995 bp,预测编码为664 aa; Im HSP70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空间构型包括N端ATPase功能域和C端多肽结合功能域;与其他物种HSP70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 Im HSP70与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HSP70的同源性最高,为78.08%; Im HSP70与分类地位同为纤毛门的螅状独缩虫、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变藓棘毛虫Sterkiella histriomuscorum的HSP70聚在一个分支;3种温度下幼虫的HSP70表达量均最低,20℃和25℃时, HSP70基因在滋养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和包囊(P〈0.05),而30℃时, HSP70基因在包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滋养体和幼虫(P〈0.05);30℃时HSP70基因在包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25℃(P〈0.05)。研究表明,试验所用多子小瓜虫的HSP70基因在30℃时仍大量表达,且能感染试验鱼,推测该虫株为热带型多子小瓜虫, HSP70基因在多子小瓜虫对抗外界高温环境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的体质量(Y)和11个形态性状(X1~X11)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获得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及生长拟合方程。结果表明:5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眼间距(X7)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2),其次为尾柄高(X10)、体高(X5)和体宽(X6),而躯干长主要通过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15,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214.67+1.033X5+1.519X6+7.548 X7+3.101X10。研究表明,在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进行亲本选育时,应以体质量为主,并结合选择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等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的体质量(Y)和11个形态性状(X1X11)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获得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及生长拟合方程。结果表明:5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眼间距(X7)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2),其次为尾柄高(X10)、体高(X5)和体宽(X6),而躯干长主要通过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15,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214.67+1.033X5+1.519X6+7.548 X7+3.101X10。研究表明,在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进行亲本选育时,应以体质量为主,并结合选择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等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饲料与小杂鱼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平均体重为76.9g.尾-1的斜带石斑鱼,进行膨化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小杂鱼对其生长速度、饲料效率、肌肉营养成分及免疫力影响的比较研究。2 400尾分成6组,分别为试验组1号(市售石斑鱼膨化颗粒料1)、2号(市售石斑鱼膨化颗粒料2)、3号(市售石斑鱼膨化颗粒料3)、4号(市售石斑鱼粉料1)、5号(市售石斑鱼粉料2)、对照组6号(小杂鱼),每组设2个重复,经过60d的饲养,结果表明:小杂鱼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软颗粒饲料组,最后是膨化颗粒饲料组;小杂鱼组、软颗粒饲料2(5号)饲料系数最低;软颗粒饲料组蛋白质效率最高;小杂鱼组、软颗粒饲料2(5号)具有改善斜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P<0.05)。综合分析生长指标、饲料系数、免疫力等因素,人工配合饲料可替代小杂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