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双低品种对不育系转育测交后,在F2代分离出的不育株上再用其品种回交,然后在B1F2(回交种的F2)代群体中选可育株自交,自交株通过室内硫甙粗测分析淘汰种植B1F3的低硫株行,花期选择出现1/4不育株率的株系进行系内兄妹交,再种植鉴定,选50%左右不育株率的株系成对测交。用3年6代(含夏繁)育成了不育株率为51.8%、硫甙含量为31.2μmol/g的不育系-油研7号双低不育系。其选择群体在100-500株的范围,双低株系的入选株率在5%以上,不育系稳定的入选株系率可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2.
新铁炮百合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新铁炮百合F2代17个株系和F3代6个株系的13个主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所有信息归纲为5个主成分,它们能解释总遗传变异的70%以上。经过自交和选择,同一性状在不同世代主成分中的作用不同,不同世代5个特征向量的组成有变化,花的大小、花头数等性状的贡献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除草剂bar基因的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稻恢复系品种"752"与转bar基因抗Basta稳定品系("转嘉59"和"转嘉99")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结果在F2~F5代中大部分株系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的分离规律,但也有少数符合1∶1、2∶1、5∶3和5∶1。转基因水稻的抗除草剂特性可以遗传至高世代,通过有性杂交和低世代开始高压淘汰选择,可以在中、高世代获得抗性稳定株系,其中有75.9%的抗性稳定株系自交下一代抗性没有分离,抗性发生了3∶1分离的株系只有24.1%。  相似文献   

4.
对以朱顶红‘蒙特布朗’为母本的4个杂交组合和1个自交组合产生的F1代的花冠、花葶高度、花色、花形和抗性5个性状进行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朱顶红F1代的花冠和花葶高的平均值,均较中亲值明显下降;朱顶红F1代花色遗传特点表明,白色和粉/白色等浅色品种遗传能力较强,红色为亲本的F1代花色分离广泛;朱顶红花形重瓣对单瓣表现为显性遗传;朱顶红F1代抗性表现出杂种优势,其抗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5.
对萝卜4个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和10个商品种的F1代及F2代进行硝酸盐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萝卜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F1代与其母本雄性不育系的硝酸盐含量范围相近,说明母本雄性不育系对F1代的硝酸盐含量有决定作用。10个商品种F1代的硝酸盐含量均较高,且品种间差异显著;其F2代产生剧烈分离,变异系数为11.46%-44.23%,品系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范围也随之扩大,出现了F1代品种内没有的低硝酸盐含量和高硝酸盐含量单株。显示出利用F1代自交分离筛选低硝酸盐含量萝卜株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将深棕色棉品种与白色棉杂交,观察F1代和自交F2代棉纤维的颜色表现,并且测定了各世代植株棉纤维中的色素含量。杂交F1代棉纤维的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自交F2代可以分为3类:深棕色类型、中棕色类型和白色,F2代深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接近亲本棕色类型,F2代中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与F1代较一致,F2代3种类型经过卡平方检验符合1:2:1的比数(p>0.05),所以棉纤维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遗传。讨论了质量性状与"修饰基因"的关系,有助于天然彩色棉的品种选育和新色彩品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两个自交系(F6代)作比较,利用ISSR标记技术检测了羽衣甘蓝3个DH1代株系的遗传稳定性,并对5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DH1代株系DN31、DP70、DT2和两个自交系B62、B111利用9条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55、51、50、54和51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DN31有3个,DP70有2个,DT2没有,B62有19个,B111有15个.羽衣甘蓝DH1代株系内基本不存在遗传差异,基因型是纯合的,两个自交系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差.表明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获得纯合体材料上比人工自交的方法高效、快捷,而且获得的纯系基因型更纯、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黄瓜枯萎病和黑星病是危害中国黄瓜生产的两种主要病害,明确黄瓜品系WIS2757对黄瓜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的抗性基因遗传与连锁关系,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的黄瓜材料WIS2757和感病材料津研2号为亲本,获得98个F3代株系,分别对双亲、F1和F3代株系进行苗期抗枯萎病和黑星病接种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对枯萎病与黑星病的抗性遗传及两个抗病基因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亲本WIS2757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津研2号高感两种病害。F1群体抗两种病害。根据F3株系对两种病害的抗病表现推断F2对应株的抗病基因型并进行卡方测验,结果表明,F2群体对枯萎病和黑星病的抗性分离均符合1﹕2﹕1的理论比例,而两对等位抗病基因的遗传不符合9﹕3﹕3﹕1的理论分离比例。连锁分析表明,黄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连锁群,两者的遗传距离为17.5 cM。【结论】WIS2757对枯萎病和黑星病的抗性均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将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的基因暂定名为Foc-4。Foc-4和抗黑星病基因Ccu间存在遗传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84-15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84-15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材料所具有的无融合结实及隐性遗传特性,也未见F#-1或F#-2代株系的遗传早代稳定现象,F#-3代仅有个别组合的少数株系稳定(占1.25%),F#-4代株系稳定率略有增加(7.46%)。故据笔者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84-15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野生与家养鹌鹑种群杂交后代遗传变异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种群间的杂交是丰富遗传变异最常见的手段,也是保护野生濒危物种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杂交后群体遗传变异水平和机制对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中国境内分布的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鹌鹑群体及其杂交后代(F1、F2代)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1代鹌鹑群体每个座位平均检测出4.14个等位基因,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834和0.6265,具有比杂交亲本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F2代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平均检测出3.57个等位基因,有4个等位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因遗传漂变而丢失;同时发现F1代、F2代与杂交亲本的遗传分化趋势不一致,F2代鹌鹑与野生日本鸣鹑遗传分化系数最大,为0.0712;而F1与之最小,仅为0.0275,表明鹌鹑杂交后代的遗传分化受分散过程的作用,主要受遗传漂变的影响。表明杂交可能是造成群体无定向分化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揭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关系,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9对核心EST-SSR标记对广东、广西的105份茶树核心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比较分析;同时对广东和广西资源组群间、组群内白毛茶和茶种群间、种群内进行AMOVA分子方差分析,进一步剖析遗传结构,并绘制群体遗传结构图。【结果】109对核心EST-SSR标记共检测到43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NA)3.9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为2.1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5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6。广东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上述6个参数均小于广西茶树资源。广东白毛茶NA和H低于广东茶,NE、He、Ho和PIC与茶较为接近;广西白毛茶NA大于广西茶,但是NE、He和H低于茶。F-统计量分析表明白毛茶与茶种群内近交系数(Fis)、种群间近交系数(Fit)和种群遗传分化(Fst)都较低,基因流(Nm)都较高。广东白毛茶与广西白毛茶Fst为0.04,基因交流相对较低为6.26。AMOVA分析显示组群间遗传变异为3.09%,组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为2.22%,种群内遗传变异为94.69%。群体遗传结构显示10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由6份选育品种组成;类群Ⅱ由43份广东资源和16份广西资源组成;类群Ⅲ包括广西36份和广东4份资源。【结论】广东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于广西。广东白毛茶遗传多样性比广东茶丰富,种群遗传分化低,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广东白毛茶遗传多样性低于广西白毛茶,遗传分化相对较高,基因流较低。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茶树资源群体内。  相似文献   

12.
以华中地区大面积应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和来自不同生态类型的16个恢复系为材料,根据9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欧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持系间遗传差异较小,恢复系间及保持系与恢复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三系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稻产量的高低与双亲产量尤其是双亲产量平均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说明亲本改良在提高杂交稻产量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分析了水稻不同籼粳分化类型材料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水分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反映光合作用特性的性状指标.本研究基于分子聚类结果选出8个育成恢复系,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水稻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8×8)组配成一套包括亲本和F1代在内的2个世代遗传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材料光合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及与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籼粳分化类型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存在差异,籼型品种在齐穗期光合速率较高,成熟期光合作用明显减弱;粳型品种在成熟期仍然保持一定的光合作用,光合功能期较长.(2)不同分化类型的恢复系亲本及所配组合F1产量和主要光合特性的性状指标的表型值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3)主要光合特性的遗传率分析表明,除成熟期的水分利用率不显著外,其余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4.
米心水青冈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9个自然居群米心水青冈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20条随机引物共扩出260个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个条带,其DNA带的分子量在200~3000 bp。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80条,多态位点比率(PPL)为69.2%。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02 1,群体内所占比例为72.10%,群体间所占比例为27.90%。种内Nei’s基因多样性为0.204 5,群体内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150 2,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63 1。米心水青冈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等,遗传分化也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利用2个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与6个Reid类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12个组合,研究了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4个植株性状的F1表现、杂种优势、F2群体表现和分离特征及其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组合F1表现、中亲优势(MH)、超高亲优势(HH)、F2群体的平均值(F2M)、变幅、变异系数、优势衰退(HDR)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各植株性状杂交早代的遗传背景效应突出;F2群体各性状多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超双亲分离,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顶高/株高杂种优势较小,可根据两类亲本或其均值初步预测其组合表现,并实施早代选择,而株高、穗位高和顶高的杂种优势较大,不宜进行预测;亲本、F1、F2M、MH、HH、HDR间的相关趋势因性状不同而异;R1×N04、R3×N04组合为改良爆裂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的最佳群体,R2×N10、R3×N04、R5×N10和R6×N04组合适宜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16.
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析为实验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统计,对经过3代壳色及生长速度群体选育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unker)黑、白、红、黄4种壳色选育系的生长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F3选育系的壳色纯化率分别达到黑壳色95.83%、白壳色88.33%、红壳色100%、黄壳色95.0%;各选育系的生长速度均大于普通养殖群体,系间的生长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4种壳色选育系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82.51%,81.93%,75.30%,77.0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33 6,0.213 4,0.196 5,0.201 9;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351 6,0.323 0,0.279 9,0.305 9;各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4 3~0.318 6,遗传距离(Dxy)分别为黑白0.113 5,白黄0.130 3,黑黄0.134 9,白红0.154 6,红黄0.158 4,黑红0.196 8;聚类分析表明各选育系间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顺次为黑壳色、白壳色、黄壳色和红壳色。研究表明4种壳色选育系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选育系间遗传分化明显。研究结果为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的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偃麦渗入系后代分离群体中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的遗传规律,采用SDS-PAGE法分析了小偃麦渗入系CH03W006与普通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F2分离群体140个单株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亲本Glu-1位点不同亚基间不存在连锁关系;F2分离群体中HMW-GS遗传变异丰富,共出现19种HMW-GS组合类型,在Glu-A1,Glu-B1,Glu-D1位点上分别检测到3,10,4种不同的亚基类型,3个位点分别含有2*,7+8/13+16/17+18,5+10/5+12等丰富的优质亚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2分离群体与父本CH03W006聚为一类的HMW-GS类型最多,表明通过远缘杂交创造的新材料遗传基础丰富,且其后代群体HMW-GS的遗传存在偏父现象(Patroclinal Inheritance)。  相似文献   

18.
利用4对SSR引物对玉龙雪山内5个海拔梯度的急尖长苞冷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971 9和0.556 7,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上急尖长苞冷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且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除海拔3 350 m外,其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海拔3 700 m处达到最大值;急尖长苞冷杉居群间的基因流(N_m)为4.778 0,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049 7,且基于AMOV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有3.5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群体间分化低,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对急尖长苞冷杉遗传多样性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对咸宁地区的32个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研究.15对引物共扩增出210个谱带,其中182个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达86.67%;其中银桂品种群的Shannon's信息指数(0.339 3)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2164)最高.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供试桂花品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57.89%,说明品种群间遗传分化高.根据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44水平上可将32个桂花品种分为5个类群.供试品种的地理分布与其分类学地位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蒙系6个绵羊品种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国蒙系6个绵羊品种(同羊、小尾寒羊、湖羊、滩羊、乌珠穆沁羊和巴音布鲁克羊)的遗传分化、基因流、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6个绵羊群体中,总群体近交系数Fit最高的位点为OarAE101(0.1670),最低的为MAF33(0.0440);群体间分化系数Fst最高的位点为OarAE101(0.1000),最低的为OarFCB48(0.0220);群体内近交系数Fis最高的位点为OarFCB304(0.0890),最低的为MAF33(0.0050)。Fst平均为3.9%,即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遗传变异是96.1%,说明遗传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品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6个绵羊群体每世代两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为2.7369(滩羊和巴音布鲁克羊)~44.3928(同羊和湖羊),平均为11.2521,均反映出品种间的基因流通畅。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初步推断我国蒙系绵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生境异质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