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应用白僵菌Bbm3、Bbta菌株和本地区农民常用的化学农药80%敌敌畏EC、2.5%敌杀死EC对木毒蛾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毒蛾对敌敌畏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敌杀死虽有较好效果,但污染环境,残留大,不宜大量使用;白僵菌Bbm3尽管初期见效慢,但10~15 d防效达95%以上,效果好,属无公害农药。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考虑以Bbm3菌株应用较好,而且持效期长,防效高,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毒蛾高致病力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木麻黄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8株绿僵菌和2株白僵菌菌株对该木毒蛾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综合考虑产孢量、校正死亡率、LT50等多项指标,筛选出M aYDTR03和BbSMYXTR03为优良菌株,此2菌株对木毒蛾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了95%,僵虫率分别为72.5%和80%,LT50分别为6.68,6.57d,均好于其它菌株。同时,分析了绿僵菌产孢量与LT50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球孢白僵菌不同剂型进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通过林间施菌,套笼法检查防治效果,调查防治后油茶植株的虫口数和油茶叶片新增受害率,综合评价白僵菌林间防治该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以108孢子·mL-1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喷雾(B处理)防治效果最佳,施菌10 d后黑褐盗毒蛾幼虫死亡率达92.8%,防治效果达91.0%。白僵菌粉炮处理中,60个粉炮·hm-2(A2处理)、90个粉炮·hm-2(A3处理)2个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10 d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2.4%、85.3%,但显著高于30个粉炮·hm-2(A1处理)。白僵菌不同剂型防治后各处理组的虫口数、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均较防治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中虫口数下降最多的分别是A3、B、A2处理,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6%、88.4%、81.5%;B、A3、A2处理在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仅为5.3%、6.0%、8.3%,而对照的新增量为21.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真菌筛选及林间感染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 7株虫生真菌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别 ,其中以金龟子绿僵菌Ma83菌株的毒力最强 ,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 1 0 0 %和 79% ,致死中时LT50 为 5 2 4d ,致死中浓度LC50 为 1 3 8× 1 0 6孢子 /mL。松褐天牛虫体不同部位接触白僵菌Bb2 0 2 1无纺布菌条的感染试验表明 ,触角、口器、足和腹的感染率依次升高 ,致死中时依次下降 ,表明足与腹部是白僵菌感染天牛成虫的主要部位。林间感染试验表明 ,球孢白僵菌Bb2 0 2 1菌株有较高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森得保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两种生物农药在林间对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3-4龄幼虫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分别为94.6%和59.4%,前者极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和绿僵菌林间感染星天牛成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的菌条,在林间通过星天牛成虫在木麻黄树干的菌条上自由爬行接触的方法,对星天牛成虫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星天牛成虫接触白僵菌和绿僵菌菌条13 d后,死亡率达100%(对照组死亡率仅为16.7%),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6.77 d和5.93 d;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菌条的天牛成虫存活期分别为7.9 d(3~13 d)和7.1 d(3~13d),极显著低于对照的26.1 d(8~43 d)。说明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菌条林间防治星天牛成虫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了控制木麻黄毒蛾的危害,巩固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从1989—1990年开展LXNPV病毒防治木毒蛾试验研究。从病毒毒源提取、毒液配制、人工室内外扩大饲毒培养以及林间毒力测定、持效期、喷毒方式、适期施毒、喷毒用量、浓度、病毒加菊酯类农药增效、喷毒器械改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林间大面积推广应用,防治面积达506.6ha,防治效果77.6%以上,有效地控制了虫灾,获得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白僵菌 (Bb)、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 (LxNPV)、苏云金杆菌 (Bt)和溴氰菊酯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剂对木毒蛾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比较试验 ,筛选出Bb与LxNPV(2× 1 0 6PIB·g-1)、Bt(1 4 0× 1 0 8·g-1)和 0 0 5 %溴氰菊酯(D)粉剂 ,以 2∶1∶1∶1比例混合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平均效果达 92 1 % ,较 4种单剂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为探索配制木毒蛾复合生化杀虫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生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不同施药方式和用药量进行白僵菌防治刚竹毒蛾试验,结果表明:11.25 kg/hm2、15 kg/hm2用量投放粉炮与15 kg/hm2用量喷撒菌粉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且防治后白僵菌可在林内长期存在,对刚竹毒蛾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从防治成本和防治效率来看,以采用机动喷雾喷粉机喷撒菌粉最佳.由于采用机械防治具有成本低、工效高、防治效果好的优点,因此综合考虑应采用15 kg/hm2用量喷撒菌粉防治刚竹毒蛾.防治对人沿着水平方向呈带状逆风行走,往下方的竹林喷撒,上下两行距离为20~25 m.  相似文献   

11.
雀茸毒蛾Dasychira melli是杉木偶发性害虫。林间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对湘南地区杉木林中雀茸毒蛾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观察,采用无人机和直升机喷洒测定3种药剂的林间防效。结果表明:雀茸毒蛾在湖南南部地区1 a发生3代,幼虫危害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初。直升机施用2%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WP)150,225 g/hm2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EC)900 mL/hm2防治雀茸毒蛾,药后11 d防效均超过90%,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98年 8月 1 2~ 2 0日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杨树林树高 3m处放置粘性诱捕器 ,内放人工合成的柳毒蛾诱剂内芯 3Z-cis-6 ,7-cis-9,1 0 -Di-epoxy-heneicosene,每天上午检查一次。在杨毒蛾 L 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 ,9天共诱捕雄成虫 2 1头。试验结果表明 ,该信息素对杨毒蛾确有引诱作用 ,为进行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应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也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14.
侧柏毒蛾防治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寿县八公山林场现有侧柏纯林430 hm2,1997年春突发大面积虫害,被害树鳞叶尖端被幼虫啃食,且边缘呈缺刻,老熟幼虫体长15~25 mm,头部灰褐色,背线黑褐色,腹部第6、7节背面有淡红色的腺体;体节有白色的疣,上生褐色刚毛,尤以前胸气门前的刚毛最长,向侧前方伸出。经省、地、县专家鉴定为侧柏毒蛾。多次虫情调查发现,3月中旬越冬幼虫活动取食,4月上中旬取食加剧,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6月上中旬出现, 6月下旬幼虫处于 1~3龄龄期。越冬代发生危害面积 110 hm2,严重受害树枝条枯…  相似文献   

15.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了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16.
三种生物农药防治灰斑古毒蛾林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生绿Bt杀虫剂、1.8%阿维菌素、1.2%苦.烟乳油3种生物农药对灰斑古毒蛾OrgyiaericaeGermar 2~4龄幼虫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绿Bt杀虫剂525 g/hm2对灰斑古毒蛾的防治效果为82.46%,最为经济有效;1.8%阿维菌素450 mL/hm2~150 mL/hm2对灰斑古毒蛾的防治效果在80.04%~100%之间,其中1.8%阿维菌素30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好。1.2%苦.烟乳油3种浓度的防治效果均为100%。  相似文献   

17.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18.
1990年6月,在省龙里林场开展防治松毒蛾的工作中,我们对防治中使用的几种主要药剂敌杀死、速灭杀丁、灭幼脲Ⅲ号等药剂,进行了室内外防治效果测定。现将情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绿僵菌防治鞭角华扁叶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9个绿僵菌品系对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致病性测定,初选出的2060和2055菌株的致病率分别达76.5%和23.5%。通过7代毒力增效试验,两品系毒力分别增加了23.5%和28.5%。并用2060品系菌株在林间防治试验和人工模拟试验,其防治效果分别达61.5%和65.2%。经与化学农药复配防治效果可达96.2%。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市木毒蛾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的方法,摸清了漳州市沿海防护林木毒蛾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和生活习性,常年设置214个虫情监测点进行监测调查,并开展了多种措施的防治对比试验,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应用白僵菌、Bt、LxNPV生物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采摘卵块、灯光诱杀、喷洒2.5%溴氰菊酯农药以及保护利用天敌的综合治理策略,并完成了大面积的生产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