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石油类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了研究0#柴油对海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其早期生活阶段(鱼卵、初孵仔鱼、10 d仔鱼以及幼鱼)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0#柴油水溶性成分与大黄鱼鱼卵孵化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高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致畸率较高,低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致畸率较低。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大黄鱼初孵仔鱼(3 d)、仔鱼(10 d)、幼鱼的96 h的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00、1.07、2.02 mg·L-1,表明随着大黄鱼的生长发育,其能够提升对柴油水溶性成分毒性的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2.
李磊  蒋玫  王云龙 《海洋渔业》2019,41(3):346-35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noctyl phthalate,DOP)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有机化合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对水生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为了研究DBP和DOP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受精卵及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开展大黄鱼幼鱼在DBP和DOP中的暴露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BP和DOP浓度的升高,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死亡率、畸形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DBP和DOP暴露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均产生一定的致死效应,DBP和DOP对大黄鱼仔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3 mg·L^-1 和6.57 mg·L^-1 。结果表明,DBP和DOP对大黄鱼鱼卵及初孵仔鱼均具有高毒毒性。DBP和DOP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柴油和原油的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低浓度的0#柴油WAF(0.30、0.10 mg/L)和原油WAF(1.17、0.58 mg/L)能够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0#柴油WAF的0.10 mg/L实验组和原油WAF的0.58 mg/L实验组在96h时,小球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浓度的0#柴油WAF(8.10、2.70、0.90 mg/L)和原油WAF(9.36、4.68、2.34 mg/L)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0#柴油和原油WAF对小球藻的96 h-EC50分别为3.34、6.54 mg/L,NOEC分别为0.30、1.71 mg/L,LOEC分别为0.90、2.34 mg/L.0#柴油WAF的毒性高于原油WAF,0#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的组分差异是影响二者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柴油和原油的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低浓度的0~#柴油WAF(0.30、0.10 mg/L)和原油WAF(1.17、0.58 mg/L)能够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0~#柴油WAF的0.10 mg/L实验组和原油WAF的0.58 mg/L实验组在96 h时,小球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浓度的0#柴油WAF(8.10、2.70、0.90 mg/L)和原油WAF(9.36、4.68、2.34 mg/L)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0#柴油和原油WAF对小球藻的96 h-EC_(50)分别为3.34、6.54 mg/L,NOEC分别为0.30、1.71 mg/L,LOEC分别为0.90、2.34 mg/L。0#柴油WAF的毒性高于原油WAF,0#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的组分差异是影响二者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伟  曹亮  窦硕增 《水产学报》2016,40(8):1272-1288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即使低浓度的污染物暴露也可能对其胚胎发育、仔鱼生长存活造成损害,导致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降低。研究污染物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理效应和机制是揭示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和水生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有效途径。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在精、卵发生时即可显现。例如,抑制卵(精)母细胞成熟和精子活力降低,使受精率降低;影响受精卵吸水膨胀过程,改变胚胎发育速率、引起胚胎畸形、影响胚胎心率、改变孵化时间、降低孵化率;影响初孵仔鱼体长、造成仔鱼畸形、影响卵黄囊吸收和胚后仔鱼发育生长、摄食行为等。重金属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金属种类、暴露浓度和受试鱼种及其发育阶段。此外,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也会对重金属的毒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重金属污染物对鱼类精卵、胚胎、仔鱼等早期发育过程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报道阐述了其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 mg·L-1、0.015 mg·L-1、0.03 mg·L-1、0.06 mg·L-1)0#柴油水溶性成分(WSF)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显示:(1)肝脏、鳃、肌肉和组织中GST活性与0#柴油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肝脏组织中GST活性较肌肉和鳃组织中的更为灵敏;(2)各组织中SOD活性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整体无明显规律;(3)肝脏组织中CAT活性先诱导后抑制,肌肉中始终被诱导,鳃中始终被抑制。CAT活性变化幅度不如GST明显。实验表明,黑鲷肝脏组织中GST更适合作为0#柴油污染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用作早期海洋石油污染的预警和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精子的紫外辐射灭活适宜剂量及其激活大黄鱼卵子发育为胚胎的效果,以Ringer氏液为稀释液,按1:30稀释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采用自制紫外灭活装置[紫外辐射强度2200μW/(cm~2·s),紫外波长254 nm]对这2种鱼的精子进行紫外照射处理及活力测定,然后与正常大黄鱼卵子进行人工授精,授精后一部分卵未作冷休克处理,另一部分卵进行了冷休克处理(受精2 min 30 s,3℃海水,冷休克10 min),并进行了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的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1)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的激活率与紫外照射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变化呈典型的Hertwig效应。2)未冷休克组中大黄鱼和黄姑鱼诱导的早期胚胎成活率与精子的紫外照射时间总体呈负相关,而仔鱼孵化率呈Hertwig效应。3)冷休克组中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诱导的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随紫外照射时间的增加呈Hertwig效应,分别于2 min 20 s和1min 30 s时达相对峰值,此时,大黄鱼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分别为(38.3±4.3)%和(66.5±5.1)%,黄姑鱼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分别为(43.3±3.3)%和(67.7±6.3)%。分析认为,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的紫外辐射剂量分别以308 m J/cm~2和198 m J/cm~2为佳。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雌核发育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原油和燃油对南海重要海水增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贾晓平 《水产学报》2000,24(1):33-36,32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3种仔虾、种仔鱼和4种贝类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鱼和仔虾的毒性大小顺序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对3种贝类(文蛤除外)的毒性大小顺序为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湍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鲷〉前鳞鲻〉黑鲷,而七星鲈对0号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3环菲(Phe)、4环芘(Py)、5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对其胚胎中的细胞色素酶(EROD)活性、发育畸形(以心脏畸形为准)、孵化率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Bap、Py的浓度与EROD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比Phe明显,3种PAHs对条纹锯鮨胚胎中EROD活性的诱导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各物质的最高浓度组,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857.52%、514.21%、280.50%;在ANF影响下,EROD的活性诱导被抑制,最高浓度组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89.27%、278.55%、195.40%。(2)综合考虑孵化率、畸形指数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3种PAHs对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3种物质的浓度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明显负相关,与畸形指数和仔鱼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在ANF影响下,Bap和Py处理组的毒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Phe与ANF联合暴露处理组的毒性效应与单一暴露处理相比无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3种PAHs对条纹锯鮨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Phe为非特异性麻醉毒性机制,Bap和Py可能通过AHR途径和CYP1 A活性诱导两种机制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沙市江段鱼卵和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年5-7月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设固定采样点,共采集到鱼卵和仔鱼35种,隶属于4目、8科、10亚科、28属。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细鳞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构成了该江段的主要繁殖种类。鱼类繁殖盛期在5-6月,进入7月后鱼卵减少而仔鱼数量显著增加。调查期间鱼卵和仔鱼总径流量约为6.89×1010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1.1×1010粒,仔鱼径流量5.79×1010尾。定点采集的鱼卵、仔鱼随采样时间和垂向空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采集点仔鱼的横向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漂流密度为江北江中江南;鱼卵的横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且与流速、流态等水力学指标存在负相关性。生态调度期间沙市江段鱼卵总径流量和家鱼卵径流量均出现高峰,繁殖种类明显增加。初步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制造的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鱼类自然繁殖的水文需求,对于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不利影响、维护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淡水渔业》2021,51(5)
为丰富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资料,探寻鱼类产卵与水文动态过程的相互关系,于2019年6-7月对上游宜宾-江津与涪陵-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和涨水动态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2 034粒,仔鱼1 086尾,隶属于4目7科54种(鱼卵18种,仔鱼53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优势种类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npharyngodon idellus)、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大规模产卵发生在持续涨水2 d以后,且南溪-江津和涪陵-丰都江段所需的涨水条件差异很大。空间分布上,江津上游早期资源种类明显多于下游的涪陵和丰都,其中仔鱼的种类占了70%,上游鱼卵数量虽少但发育阶段分布更广泛。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 ind/1000 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3.
<正> 由赵传絪、张仁斋等六位研究鱼卵与仔鱼的专家合著《中国近海鱼卵与仔鱼》一书即将出版。中国水产科学院所属的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研究所,将卅多年来在近海渔场所进行的数百个航次中,积累的鱼卵、仔鱼方面的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生态学资料,与多种海洋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过去十年比目鱼类补充机制研究的进展,重点关注了1990和1993年两次比目鱼类研讨会许多论文展示的共同特征。在浮性鱼卵和仔鱼阶段,补充量变异性主要由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过程的效应在其分布区域边缘呈扩大的趋势,并与非生物条件因子有关。当比目鱼类高度特化至底栖食性时,密度制约的反馈过程看见了底层幼鱼时期。有证据表明,密度制约的反馈过程在未开发或轻度开发利用种群的成鱼时期也有发生。这次研讨会提出的比目鱼类补充机制的未来研究领域包括:1.根据生态等值概念,对比目鱼种群分类,包括连续生活吏阶段的栖息地需求;2.补充过程中种间和种群间的比较研究;3.决定浮性鱼卵和仔鱼存活率的环境因子分析;4.与生长和死亡有关的底层幼鱼受密度制约的栖息地选择;5.对比目鱼按种类浮性鱼卵、仔鱼,底栖幼鱼和成鱼的栖息地特征分析,包括鱼卵和仔鱼的漂移,从产卵场向育幼场的运输和成鱼洄游;6.相关种群动力过程的模拟研究,定量揭示各种动力过程的重要性以及确定这些过程的必要精度。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与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胚胎和仔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油球1个,卵径(1. 182±0. 041)mm,油球直径(0. 458±0. 015) mm;在水温(25. 00±0. 50)℃、盐度23~24条件下,受精卵经20 h 20 min孵化出膜。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出膜7个阶段,共24个发育时期。在水温(26. 00±0. 24)℃、盐度23~24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 536±0. 059) mm,出膜后9 d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以内源性营养耗尽为主要特征; 9~25 d为晚期仔鱼阶段,各鳍条发育齐全,鳞片出现。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为实验对象,通过48 h半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探究0~#柴油中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e Sinensis)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水溶性石油烃对5期(Z_1~Z_5)溞状幼体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902、10.542、11.596、13.441和15.684 mg/L; 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249、7.193、8.022、9.889和12.94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813、1.005、1.247、1.606和2.480 mg/L。参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水环境部分),可以看出0~#柴油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为高毒。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价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的毒性提供依据,同时为河蟹养殖环境风险预警监测提供数据参考,对生产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就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藻液及各组分对鳀鱼(Engraulis ja 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就鳃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对赤潮异弯藻的敏感性时期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原肠期前的发育卵和初孵仔鱼对赤潮异弯藻较其他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在同等条件下藻细胞内容物对鳃鱼早期发育各阶段的毒性最大,其次是藻细胞碎片和藻液,去藻过滤液的毒性最小。暴露在高浓度90000c/ml藻细胞内容物中,96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4%;而在同浓度的去藻过滤液中,96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75%。藻细胞内容物和藻细胞碎片对鳃鱼仔鱼96hI。C∞分别为2818、6760c/mL.  相似文献   

19.
以鮸鱼(Miichthy s miiuy)为母本、大黄鱼为父本(Larimichthys crocea)的人工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4±0.4℃、盐度为28和pH为7.99的环境中,杂交鱼卵的胚胎发育过程需21h54min,刚孵出的仔鱼全长2.18mm。3d时,杂交仔鱼开口,口径为0.288±0.067mm。  相似文献   

20.
达氏鳇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 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 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阶段,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摄食(9日龄);晚期仔鱼阶段,即从初次开口摄食到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体透明特征消失,鳍褶和颌齿彻底消失(50日龄),之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和分化明显较晚期仔鱼和稚鱼快,运动、呼吸、感觉和消化等器官在此期间发育与分化快速同步协调,且速度快,使得仔鱼获得避敌与摄食能力,提高了成活率.晚期仔鱼发育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鱼鳍游泳器官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鳔的发生和发育,表明此阶段游泳和躲避敌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