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 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1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①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eX1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②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X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2.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 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 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 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 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 ).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 Weinberg 平衡 (P>0.05 ).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候选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Fec B突变是否为影响洼地绵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试验采用PCR-RFLP分析该基因在洼地绵羊中的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集的111只洼地绵羊中分析BMPR-IB基因Fec B突变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到FecB~B/FecB~B、FecB~B/FecB~+、FecB~+/FecB~+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32,0.514,0.054。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结果分析可得,FecB~B/FecB~B、FecB~B/FecB~+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的产羔数(P0.05),野生型个体也存在多羔现象,Fec B突变为洼地绵羊的多胎主效基因,但其突变野生型个体的产羔数也较高,推断洼地绵羊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多羔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PCR-R FLP方法检测500只策勒黑羊BMPR-IB基因FecB突变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策勒黑羊中FecB突变纯合子、杂合子、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8、0.442和0.450,卡方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在群体中处于Hard-Weinberg平衡状态。通过对公、母羊及羔羊的基因型分析,发现BMPR-IB基因突变位点(FecB)的遗传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小二乘法分析有产羔记录的354只母羊平均产羔数与FecB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B型、B+型与++型母羊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BMPR-IB基因FecB突变显著影响了策勒黑羊的产羔数,是策勒黑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分析检测了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绵羊群体中BMPR-IB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情期排卵数.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绵羊群体中BB、B 基因型的情期排卵数平均为4.0和3.5个,中国美利奴单胎群体母羊情期排卵数平均为1.56个,BB、B 基因型比 基因型的母羊分别多排卵2.44(P<0.01)和1.94(P<0.01)个,表明该基因具有明显增加排卵数的作用,进一步确定BMPR-IB基因是影响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绵羊高产的主效基因,可以用于产羔数的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已知繁殖性能的33只小尾寒羊母羊(山东梁山和泰安)、14只蒙古羊母羊(甘肃武威)的血样,提取DNA.用FecB基因作为小尾寒羊多胎候选基因进行研究,利用Australian Sheep Gene Mapping Web SiteAF298885引物(BMPR-IB基因,forced-PCR引物,即FecB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PCR产物用AvaⅡ酶切进行酶切鉴定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尾寒羊基因型由3种基因型-BB、B+、++组成,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3 0、0.606 1、0.090 9,突变杂合B+和突变纯合BB为优势基因型、野生型++很低;蒙古羊分别为0、0.071 4、0.928 6;只由两种基因型-++、B+组成,不存在BB型,而且B+频率也很低,未突变野生型-++型为优势基因型.小尾寒羊与蒙古羊在基因型组成上差异均极显著(P<0.01),这两个品种的多胎表型一致.②小尾寒羊B和+基因频率分别为0.606 1和0.393 9,突变基因B(FecB)为主导基因,蒙古羊分别为0.035 7、0.964 2,蒙古羊以未突变+为主导基因.因此,证明FecB基因是小尾寒羊多胎重要的分子标记,但FecB基因是否是小尾寒羊多胎基因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③小尾寒羊品种内BB和B+基因型均为多胎表型,通过对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第1、2胎次平均产羔数统计发现BB型>B+型>++型,但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多胎表型而基因型是野生型++的3只小尾寒羊,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湖羊BMPR-IB、BMP15和GDF9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MPR-IB、BMP15、GDF9基因作为湖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53只湖羊上述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湖羊BMPR-IB基因的FecB位点只存在BB和+B两种基因型,二者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81 1和0.018 9;B等位基因为绝对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990 6。未检测到BMP15基因的B4(FecXB)突变和GDF9基因的G8(FecGH)突变。因此,推测BMPR-IB基因的FecB位点是湖羊多胎性的主效基因,而BMP15基因和GDF9基因与湖羊群产羔数关系不大。研究结果同时反映了所测湖羊群体是一个高度纯化的宝贵绵羊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旨在揭示寒泊羊群体BMPR-IB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多态性,以及其不同基因类型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寒泊羊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类型,统计不同基因型在寒泊羊种群体中所占比例,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胎次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结果: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群体中有BB、B+和++ 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初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1.87、1.73和1.32只;经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30、2.12和1.54只。母羊所携带的B基因的数量、胎次都与胎产羔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B基因的影响最大。结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存在BB、B+和++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B基因对胎产羔数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为小尾寒羊及其与波德代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杂交后代多胎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分别在11个绵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低代杂种后代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Q249R突变,小尾寒羊AA、AB和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 3,0.225 8和0.741 9,B等位基因频率为0.854 8,A等位基因频率为0.145 2。小尾寒羊杂种后代群体中B等位基因频率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而A等位基因频率却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及其低代杂种后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并进行横交固定培育多胎新品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IB基因(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编码区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以湖羊、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欧拉羊、产双羔欧拉羊母羊为研究对象,对试验群体的BMPR-IB基因CDS区597位点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2.
BMPR-IB基因是发现最早且对绵羊排卵率影响机理已经阐明的多胎主效基因,主要在与繁殖有关的组织和器官中表达,并且对绵羊排卵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的相对定量方法对BMPR-IB基因在不同生理时期蒙古羊的卵巢和子宫组织进行了差异表达的研究。定量结果得到-βActin基因的扩增曲线回归方程为y=-3.358x+35.708,回归系数R2=0.990,BMPR-IB基因的扩增曲线回归方程为y=-2.119x+31.424,回归系数R2=0.992。以非发情期蒙古羊的卵巢组织定量结果为对照计算得到BMPR-IB基因在发情期蒙古羊的卵巢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发情期的子宫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发情期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是非发情期的2.65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绵羊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小尾寒羊、杜泊、德克赛尔及河北肉用绵羊的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河北肉用绵羊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各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BB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群体的总体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P<0.01);90日龄时,++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的胸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B+基因型群体(P<0.05)。说明BMPR-IB基因的基因型对河北肉用绵羊羔羊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影响布鲁拉美利奴羊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IB, BMPR-IB) 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对策勒黑羊中BMPR-IB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随机选取的100只策勒黑羊中检测到BB、B+和++ 3种基因型,其中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0、0.43和0.47,B基因频率为0.315,+基因频率为0.685,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推测BMPR-IB基因可能是影响策勒黑羊多羔性状的候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产羔数差异形成的遗传学机制,以5个不同繁殖力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和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FecB基因的多态性,比较不同繁殖力群体间FecB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湖羊群体中存在BB、B+、++三种基因型,藏羊、蒙古羊及阿勒泰羊群体中仅存在B+和++两种基因型,多浪羊群体中仅存在++基因型。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及多浪羊群体中BB、B+及++基因型频率依次是0.69、0.28、0.03,0.00、0.13、0.88,0.00、0.08、0.92,0.00、0.08、0.92和0.00、0.00、1.00;B等位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藏羊、蒙古羊和阿勒泰羊中该位点He和PIC分别为0.29、0.25,0.12、0.11,0.08、0.07和0.08、0.07,且在以上4个品种中BB和B+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比++基因型个体高(P<0.01),BB基因型个体和B+基因型个体之间无差异(P>0.05)。由此可推断,FecB或许是决定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亦或是与其存在密切相关的标记基因,可助力绵羊产羔数性状MAS技术和为多胎绵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骨骼形态发生蛋白IB型受体(BMPR-IB)基因在小尾寒羊母羊、无角道赛特公羊、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及道×寒F2横交固定所产种公羊中的多态性,分析小尾寒羊基因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在无角道赛特公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在小尾寒羊母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0.65;在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F1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5,0.25,F2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0.70。小尾寒羊的2种基因型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7.
以BMPR-IB基因为策勒黑羊多羔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对策勒黑羊BMPR-IB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与产羔数的关系。在随机选取的100只策勒黑羊中BB、B+和++基因型对应的每胎产羔数分别为3.00、2.66和1.98只,BB基因型与B+基因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基因型(P<0.01),BB基因型与B+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策勒黑羊中B等位基因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分子遗传标记之一用于对策勒黑羊产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和促卵泡素β(FSHβ)亚基基因为小尾寒羊、陶滩寒二代、滩羊和无角陶赛特多胎性能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在4个绵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及其杂种陶滩寒二代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Q249R突变,而滩羊和无角陶赛特则没有发生这种突变;FSHβ基因CDS区外显子2在4个绵羊群体中都存在遗传多态性,CC基因型和DD基因型相比在外显子2第147处有1个T→C的单碱基突变,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BMPR-IB的基因型和FSHβ的基因型分别在小尾寒羊及其杂种后代与滩羊和无角陶赛特之间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因此,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及其杂种陶滩寒二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而FSHβ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及其杂种陶滩寒二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一个遗传标记,均可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主效基因.以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多胎品系为研究对象,应用Genopro软件绘制多胎品系绵羊的系谱.记录母羊产羔数.采用PCR-RFLP方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多胎性状的分离规律,研究BMPR-IB基因型分布与以多胎性能为目标的品系培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品系培育中,BMPR-IB基因的表型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模式,增加绵羊产羔数由常染色体突变所致,BMPR-IB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首次引入我国的肉用品种绵羊波德代及其杂种一、二、三代和当地蒙古羊的血液蛋白(酶)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波德代羊及其杂种和蒙古羊在Hb、Tf、Es三个基因座上存在多态性。其中Hb和Es的基因座均由两个等位基因控制,而Tf的基因座则由三个等位基因控制。从三个基因座的Nei氏平均基因杂合度估计绵羊品种内遗传变异,发现以蒙古羊为最低,其杂合度为0.3903。品种聚类分析也符合群体遗传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