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高邮县供销社黑木耳试验小组围绕防霉问题从八二年开始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摸索。他们通过对野生木耳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决定采取一种摸拟野生木耳的新工艺,即将黑木耳袋载从室内搬到室外,从架子上移到荫棚内的沙石上。一九八三年七月小试402袋(每袋干料0.4斤)首次获得成功,污染率仅3%。总计投料160.8斤,两次收鲜耳142斤,折每百斤干料收干耳6斤以上。  相似文献   

2.
靖江县西来乡付业场,去春袋栽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实收干耳239.58斤,每100斤干料出干耳12.1斤,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现将高产技术综述如下: 一、配料每百斤料用棉籽壳44.5斤,干木屑44.5斤,麸皮8斤,碳酸钙2斤,糖1斤,料水比1:1.15。配料中用碳酸钙代替石膏和过磷酸钙。塑料袋规格:45×15公分,高7公分6丝。袋正面开4-5个洞穴(直径2.3公分),洞距8公分。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等程序常规。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靖江县西来乡副业场,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棉籽壳、木屑等作培养料,于1983年开始进行袋栽黑木耳试验,获得百斤干料产干耳5.5斤的好收成。在这基础上,1984年春进行扩大生产试验,采用规格为45×12厘米的塑料袋栽培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从6月下旬开采到10月初结束,共产干耳239.58斤,百斤干料产干耳12.1斤,总产值2395.8元,经济效益显著。总结两年来的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85~86年进行了整玉米芯栽培黑木耳实验,获得了成功。整玉米芯栽培黑木耳,发菌速度比用棉籽皮栽培的慢7~10天,出耳时间迟15天,但出耳多1~2潮,每袋可产干耳65~75克,产量提高,成本降低,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背木耳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品种,抗杂力强、朵型大、产量高、质量好,易于栽培。福兴区文教办公室和区食用菌协会经过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的栽培技术,已正常进入商品性生产。83年3户栽耳105袋,收干耳34.8斤;84年44户栽耳25000袋,收干耳5300斤;85年104户栽耳170650袋,收干耳46570斤,每斤价7.2元,价值335304元。一户收入近万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用木屑和蔗渣袋栽培毛木耳成功,福建省三明真菌所用木屑78斤,麦皮20斤可生产干耳8~10斤。厦门集美中学用于蔗渣70~80斤,统糠18~28斤可生产干耳  相似文献   

7.
我70年代初期曾搞过数万瓶灵芝,年产三千多斤干灵芝,销往国内外。近几年我改用塑料袋生产灵芝,大大降低成本,而且产量和经济效益都超过瓶栽。今年我共搞二千多袋,收干灵芝85斤,灵芝粉5斤。多年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8.
我们随县松木屑很多,每百斤只一角钱。为了使价廉物丰的松木屑长出黑木耳,我们于82年春进行了松木屑袋栽木耳试验,并获得成功。30斤培养料可收干耳1.5斤。试验用的黑木耳母种是郧阳地区微生物所分离的菊花型种。培养料配方为松木屑79%、米糠20%、石膏1%,加水适量。配制时先将新鲜木屑晒干,用0.2%石灰水浸泡12小时,捞  相似文献   

9.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我国主要食用菌之一,历来都是利用栎树、枫树、榆树、化香树、械树等阔叶树,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栽培,生产周期需三年,每百斤木材只产黑木耳一斤左右。目前耳林资源不足,使黑木耳生产发展受到限制。为此,我们从1979年开始以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代料,采用聚丙烯袋进行栽培获得成功,每百斤料产干木耳3斤以上,高产的可达8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省种植的平菇面积迅速在扩大,裁培期也越来越长,至使病虫害的种类日趋增多,危害亦越来越重,其中威胁较大的是杂菌污染问题.为了探讨平菇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有效地控制杂菌污染,我所于1986至1987年先后在高温(外界气温31.5~38.5℃)条件下进行了平菇防杂菌污染试验,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供试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母种培养基为PDA,二、三级种均为纯棉籽皮培养基。培养料为干燥、无霉变的纯棉籽皮。栽培容器为40×26×0.025cm 的聚乙烯塑料袋。(二)试验方法每袋装干料1000克,于7月20和21日播种,每个处理5袋,2次重复,一组置27~34℃的地上室培养,另一组置19~21.5℃的地下室培养。栽培袋均单层排放,菌丝长满袋后移入半地下棚内出菇。  相似文献   

11.
1.原料的选择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质的玉米芯,将其两端各剪去少许(因两端杂菌寄生较多),然后用一直径为1.0—1.5厘米的铁棍在玉米芯尾部打孔,其深度为1.5寸左右。2.原料的配制用每150斤水加磷肥2斤。尿素0.5斤、多菌灵1—2斤,蔗糖1—1.5斤,混合搅均,将玉米芯放入浸泡24小时捞出淋干。3.接种首先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消毒菇架、接种瓶等按种工具。选用菌丝洁白、粗壮、紧密、不倒伏的优良菌种。接种时应把菌种放在孔深的2/3处(即为1寸左右),在孔的外面,塞上消过毒的棉籽皮,然后用医用胶布封口。接过种的玉米蕊分层排好,注意打孔部位的前后交叉,菇房及出菇管理按常规。  相似文献   

12.
滑菇(Pholiota nameko)又名滑子菇,也叫光帽黄伞或光帽鳞伞,是一种较耐寒的食用菌。滑菇在日本栽培较早,我国于1978年才开始人工栽培。目前,国内产区有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大部分采用木屑瓶栽,袋栽或箱栽,培养期约3~8个月,百斤干木屑可收鲜菇50~60斤。  相似文献   

13.
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从八○年开始立课题研究黑木耳的代料栽培,一九八三年瓶栽中试成功,一九八四年大面积栽培成功,每百斤干料产干耳2.15公斤,通过了省级鉴定。在瓶栽成功的基础上,进而采用塑料袋太空包栽培法,一九八五年春季栽培800袋,共产鲜耳482公斤,每百斤干料产鲜耳200公斤,生物转化率200%。一九八六年元月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总投资120万元。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为了不违生产季节,采取边建厂,边生产,边推广的办法。一九八五年秋冬季,先改建了简易的厂坊,上了小型液体菌种生产设备。一九八六年春  相似文献   

14.
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七成熟绿色鲜柿果20斤,装入长80厘米、宽54厘米、厚0.1毫米聚乙烯袋内,同时加入:①0.6毫升仲丁胺做防腐。②0.5斤消石灰(装在长35厘米、宽7厘米的布袋内)用以吸收贮藏袋内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玉米秸秆和棉籽皮按1:1混合且无需发酵袋栽平菇的方法,生物学效率可高达145%,污染率为零,菌丝增长符合逻辑斯第曲线,总体生长速度均超过纯棉籽皮。含玉米秸秆50%、玉米秸秆长度为1-2cm的处理在中后期一直属于速度最快的。纯棉籽皮处理菌丝长满时间最长,含玉米秸秆1-2cm的处理菌丝长满时间均比3-4cm的短。含玉米秸秆的处理子实体生长速度的高峰期均比棉籽皮滞后,出菇期较长。除纯棉籽皮对照外,含50%1-2cm玉米秸秆的处理的籽实体的生长速度高峰值最高,且到达峰值的时间比对照滞后约2d。子实体产量增长符合指数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16.
我们利用棉田行间套种凤尾菇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准备及田间设计 1、材料准备:棉子皮7500斤、凤尾菇栽培种750袋,每袋350克(菌种来源于河南南阳),地膜12斤、水泥袋子(旧)150个、石灰75斤、麦草与树枝若干。  相似文献   

17.
小口径密植栽培是当前黑木耳生产上的一项改革,我们在开化县青阳供销社旭日门市部,用口径6~10cm的柳树枝桠780斤、枫树枝桠60斤进行试验。菌种是开林78号,共17瓶。行穴距为2×5cm。当年6月11日开始采耳,11月4目结束,收干耳10.5斤;第二年4月7日开始采耳,10月23日结束,收干耳6.1斤。二年合计16.6斤,平均每担耳柴产1.98斤,为普通栽法的邻近旭日大队耳场单产0.53斤的3.73倍。它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快袋栽平菇的发菌速度,提高平菇产量,我们于1986年8月至87年10月进行了本项小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报如下: (一)材料方法供试菌种为佛罗里达侧耳。培养料为棉籽皮100kg、石膏2kg、过磷酸钙2kg、多菌灵100g,含水量65%左右,pH值自然。  相似文献   

19.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是一种产量较高、营养成分丰富而乐为人们食用的真菌。我区分离驯化了一株毛木耳菌种,并在棉籽皮熟料栽培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棉籽皮生料栽培毛木耳国内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棉籽皮资源,发展毛木耳生产,我们于1984~1986年进行了棉籽皮生料栽培毛木耳试验,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菌种:Au-2,由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惠民种,由惠民县食用菌开发公司提供、培养基:母种传代培养基均用PDA培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16,(2)
正连日来,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大历村菇农陈国亮一家趁着好天气,忙抢时采摘、晾晒黑木耳,他一边熟练地采摘着菌袋上的木耳,一边喜上眉梢地与笔者聊着。"外出打工十几年,今年返乡种黑木耳6万袋,有一万多袋开采,已采收500 kg干木耳,再采几天就可采完这第一批了,预计纯收入可达7万多元,不比打工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