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国产西洋参中的挥发油进行了化学分组,将挥发油分为碱性组分、强酸性组分、弱酸性组分和中性组分,并对各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GC/MS结构分析,共计确定了4组39种化合物的结构,按归一化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挥发油的得率为0.08%。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鱼腥草挥发油,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从鱼腥草中提取挥发油,同时利用GC/MS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了22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甲基正壬酮(23.56%)、癸酸(15.65%)、4-松油醇(13.97%)、乙酸龙脑酯(9.95%)和乙酸香叶酯(4.56%)等,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2.19%。  相似文献   

3.
刘妍 《吉林农业》2011,(10):55-55
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蒙药材蓝盆花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出59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7个组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30%,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占鉴定组分的41.8%,其次是醛酮等衍生物,占鉴定组分的lO.4%。此外,舍氮化合物、烷烃、烯烃各占鉴定组分的1.1%、0.3%、0.4%。  相似文献   

4.
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法,对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结论]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与其他产地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但各产地的鱼腥草的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从黄皮果核、黄皮果皮、黄皮枝叶3个部位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检索,应用峰面积归一法得出各类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黄皮果核挥发油中鉴定出4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78%;枝叶中检索出35种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1.36%;果皮中检索出35种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5.10%。3个部位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烯类、醇类等,但主要成分类型及含量差异很大;果核和果皮中的很多成分都有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两种化学型鱼腥草不同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自然条件下两种化学型鱼腥草苗期和花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各化合物进行鉴定,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LSD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种化学型鱼腥草Pn日变化苗期均为典型的单峰曲线,而花期呈双峰形;Tr日变化则两个时期均为单峰曲线;且苗期Pn和Tr值均极显著低于花期。两种化学型鱼腥草叶片挥发油所含组分数目苗期普遍比花期多,而共有成分和主要成分总量分别低于花期。M型鱼腥草叶片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种类较D型多,而其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共有成分和主要成分总量却较D型低,且该化学型不同材料间在某些主要成分含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化学型鱼腥草在不同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挥发油化学成分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峨眉蕺菜与蕺菜之间,无论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还是挥发油化学成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苦槛蓝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苦槛蓝Myoporum bomiodes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GC分离出56个组分,按MS谱图初步确认了其中的4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9.98%.鉴定的化合物中,44.71%为倍半萜类,其他为单萜类、脂肪酸、醇类、酮类、醛类及醚类等.  相似文献   

8.
张成江  谢增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58-15761
[目的]研究湄潭绿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绿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含量。[结果]3种方法所得绿茶挥发油中共分析鉴定了99种成分,主要成分为叶绿醇(12.75%)、棕榈酸(12.43%)、二十九烷(11.07%)、芳樟醇(10.97%)、α-松油醇(2.65%)、香叶醇(2.50%)和β-大马士酮(2.32%)等,检出的组分中有些尚未见报道。[结论]绿茶挥发油的成分、含量与其品种和提取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9.
赵欧 《湖北农业科学》2014,(12):2898-290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菊花(Chrysanthemum)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安徽菊花(亳菊)挥发油中有3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35%),其中4个产地菊花挥发油中有19个共有成分。不同产地的菊花挥发油成分存在一定区别,其主要组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一定差异,在入药时应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兴平白皮蒜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大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得到33个组分,鉴定出26个化学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39%。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以含硫化合物为主,共有1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8.80%。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43.85%),大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35.28%)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11.10%)。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DSE)和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提取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DSE、SDE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30(总含量58.24μg/g)、26种化合物(总含量(86.66μg/g),2种方法共提取出36种化合物,其中十六酸含量最高,其次为亚油酸、油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间甲苯甲醛、龙脑。  相似文献   

12.
GC/MS研究洋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国产红皮洋葱的挥发油,收率1.44%。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出56个色谱峰,鉴定出23个化合物,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从洋葱中分离得到。已鉴定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78.4%、挥发油化合物总数的41.1%。结果显示,国产红皮洋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3,4-二乙基-1,2,5-三噻烷,1,2-丁二硫醇,二甲基噻吩等噻烷、硫醇类含硫化合物,与文献报道的以硫醚类化合物为主的国外洋葱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山核桃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73-2474
[目的]分析山核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仁油、红松籽油、接骨木油和橄榄油为材料,利用GC/MS对各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找出山核桃仁油的特色。[结果]共鉴定出山核桃仁油中的5中化合物,即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含量分别为63.48%、19.90%、11.96%、3.31%和1.35%;山核桃仁油中n-6:n-3脂肪酸比例为5.31,与我国推荐的n-6∶n-3脂肪酸比例(4-5)∶1非常接近;山核桃仁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4.3∶1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a-亚麻酸,均为人体必须脂肪酸。[结论]山核桃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n-6∶n-3脂肪酸比例合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海漆正丁醇萃取物净化后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8种成分,主要是13-二十二烯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羽扇-20(29)烯-3-酮与β-香树精等,相对含量占总成分的91.12%。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璟珂  马健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07-308,323
介绍了目前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对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对于地下水样品的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动态顶空法与固相微萃取技法,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相似文献   

16.
李子挥发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李子(果实)挥发成分中共分离出43个组分,鉴定了35个组分,占全部组分的91.64%。主成分是6-烯壬醇,含量为17.21%;第二大组分是顺4-烯癸酸乙酯,含量为9.98%。挥发油中醇类、酯类物质占大部分,共计63.19%,酯类有10个组分(30.69%),醇类有8种(32.60%)。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分析龙眼微生物保鲜菌FJAT-0809-GLX发酵液丙酮萃取物的成分,初步鉴定出化合物38种.在鉴定出的化合物中,匹配率在90%以上的成分有5种,包括2-呋喃甲醇、5-甲基呋喃醛、2-甲基-3-羟基-4-吡喃酮、1,4∶3,6-二脱水-α-吡喃葡萄糖、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5-甲基呋喃醛,其相对含量分别达到了37.52%和4.97%.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秆超临界乙醇解聚产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玉米秆在超临界乙醇条件下的解聚产物。[方法]采用FTIR和GC/MS分析解聚产物。[结果]超临界乙醇解聚产物成分十分复杂,GC/MS分析鉴定出89种有机化合物,其中72种为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酯、酚、醚、酮和醇等,还检测出少量烷烃、烯烃、芳烃、苯硫酚和含氮化合物,反映了解聚产物的高含氧量和低含氮硫量的特性。其中42.7%乙酯类可能是C12-C30的饱和脂肪酸、部分不饱和脂肪酸、邻苯二甲酸或苯丙酸等与乙醇酯化的结果;而22.9%的苯酚和苯二酚类物质、芳烃类及甲氧基苯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木质素在超临界乙醇中的解聚作用。[结论]玉米秆的超临界乙醇解聚产物成分十分复杂,乙醇参与了玉米秆的超临界解聚反应。  相似文献   

19.
牛心朴子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牛心朴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 ,分离鉴定出 4 5种化合物 ,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 87.80 %。其中主要成分为烷烃 (33.5 9% ) ,不饱和脂肪酸 (19.4 7% ) ,酯 (18.5 5 % )和烯烃(9.6 8% ) ,9,12 -十八碳二烯酸相对含量最高 ,为 18.6 5 %。  相似文献   

20.
蜡梅花香及花色色素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吸附6个蜡梅基因型鲜花的香气成分,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结果共检出45个成分,其中鉴定了37个,只有18个共同出现在6个样品中。帖烯在花香中起主导作用,其中反式β-罗勒烯和芳樟醇的含量丰富,另外苯环型化合物乙酸苄酯也在花香成分中占有大的比重。但是各个主要组分在不同的基因型中相对含量差异很大,结果表明不同蜡梅基因型的花香成分存在质和量的变化。此外,选取在颜色表现性状上具有代表性的蜡梅中、内被片,通过一系列的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在200~600nm范围内的扫描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花色色素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含有橙酮或/和查耳酮、二氢黄酮或/和二氢黄酮醇及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物质,可能含有黄酮、黄酮醇、异黄酮;杏黄色和黄绿色的花被片(包括中被片和内被片)中还含有微量的叶绿素a,而其他色泽的花被片中不含有叶绿素a;乔种和红心类蜡梅的内被片中还含有花色素及其苷类,且颜色的深浅与其花色素及苷类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