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宗岳 《新农业》2005,(5):31-31
近年来,由于养鲍的效益一度较高.沿海各地在潮间带建有大量鲍池养鲍.但由于后来养鲍效益下降等多种原因.养鲍池的利用率及效益很低。不少地方的池子几近废弃,导致生产物资、设施的极大浪费。在潮间带养鲍池堆石养殖海参能够有效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实现养鲍养参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4.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灌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系列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isti lingulata)和胶毛灌(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潮间带蔓足类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潮间带14种蔓足类及其附着基质t岩石、红树、贝壳、藤壶,寄生。研究了盐度、潮带、浪击作用和季节变化对岩相潮间带蔓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浙江洞头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历年的海滨动物采集中,整理出洞头岛潮间带贝类108种。不同底质条件下,以岩礁相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最高;砾石块石相次之;泥滩中生物较贫乏,沙滩中最少。本文还就贝类在潮间带的生活类型、在不同潮区的分布及数量分布作了描述了,对几种经济贝类的利用、资源保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离自石莼、浒苔的16株附生真菌作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石莼Ulva lactuca、孔石莼Ulvap 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的79株细菌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59.5%。不同海藻表面拮抗细菌的分布比例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海藻表面的附生细菌可能帮助宿主阻止真菌等表面污损生物的附着。  相似文献   

8.
普陀山岩礁相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82年上半年,对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分类及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以老虎滩,黑石礁、小平岛三个海区的海藻为三个海藻群落。为了反映底栖海藻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状况,采用了覆盖度和计算生物量的方法。覆盖度系指中潮带至低潮带区域底栖海藻覆盖度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5~6月对江苏省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Pb、As、Hg、Cd)含量及其污染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Cr、Ni、Cu、Zn、Pb、As、Hg、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84、21.80、10.55、47.79、16.04、6.58、0.013、0.072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r、As、Cu和Hg整体表现为无污染,Cd、Pb、Ni、Zn主要表现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大小顺序为CdHgAsPbNiCuCr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总体上讲,该研究区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1.
由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申请完成的一种潮间带种植红树林的方法于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610124054.4)。大部分红树植物主要靠其胎生苗进行繁殖,通常将其直接种于泥滩。当前,我国东南沿海兴起营造红树林的高潮,但红树  相似文献   

12.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上海无居民岛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特征分析,研究区域的6个无居民岛的沉积物类型共有5类,其分布为粉砂在九段沙、东风西沙、黄瓜沙和青草沙;砂在青草沙和顾园沙;粉砂质砂在扁担沙和青草沙;砂质粉砂在青草沙;粘土质粉砂在黄瓜沙。其中粉砂类沉积物分布最广。沉积物呈现分选系数差,偏态均为正偏,窄峰型的特征。由于研究区域处于长江口,丰富的流域来沙,特别是大量的细颗粒泥沙为潮滩的建造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来源;而复杂的径流、潮流和风浪的作用,则成为了塑造潮滩的重要动力条件。通过绘制Pejurp三角图式显示,无居民岛样品均处于在Ⅲ、Ⅳ动力区,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强,粒径较粗。除顾园沙外由海向岸(由低潮滩到高潮滩),水动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砂的含量逐渐减少,粘土和粉砂的含量逐渐增多。研究亮点:对上海无居民岛潮间带沉积物进行了粒径特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分布以粉砂为主,分选性差,正偏,呈窄峰型,通过绘制Pejurp三角图式,表明研究区域总体水动力较强,并根据各无居民岛的环境特征分析其不同的沉积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分别于2008年9月和2013年9月对天津独流碱河河口潮间带的贝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该区域贝类种类组成有2纲、3亚纲、4目、12科、1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为菲律宾蛤和青蛤,主要分布于中潮带,栖息密度分别为112.7粒/m2和12.0粒/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34.1 g/m2和86.0 g/m2,商品率分别为36.4%和22.2%。2008年,该区域共有贝类15种,未见菲律宾蛤仔与青蛤。蛤仔与青蛤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近年来邻近海域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江蓠(Gratilaria)是一种经济海藻,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细基江篱(G.tenuistipitata)是优良的栽培品种。我们在1984年春节前后,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广东省湛江港进行了潮间带浮筏式栽培细基江篱试验。收获时藻体长达80厘米以上,获得了平均亩产191公斤的干品,达每公顷2.8吨以上的高产。这种栽培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5.
皱纹盘鲍是高档海珍品。目前鲍鱼人工养殖有3种方式:①海上筏式笼养;②陆地工厂化养殖;③潮间带网箱养殖。前两种方式由于投资大,适宜规模生产,而第3种养殖方式投资小,管理简单,适宜分散经营。潮间带网箱养鲍,由于没有解决好附着基(adhesivebed)的问题,鲍鱼存活率很低。作者根据鲍鱼的生活习性,对鲍鱼附着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两年的试验,解决了附着基的问题,提高了鲍鱼的成活率,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为山东省荣成市木也岛海区。海水水温变化范围为1.8~25.ZC,盐度为30.00~31.…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潮间带网箱床式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皱纹盘鲍是高档海珍品。目前鲍鱼人工养殖有3种方式:①海上筏式笼养;②陆地工厂化养殖;③潮间带网箱养殖。前两种方式由于投资大,适宜规模生产,而第3种养殖方式投资小,管理简单,适宜分散经营。潮间带网箱养鲍,由于没有解决好附着基(adhesivebed)的问题,鲍鱼存活率很低。作者根据鲍鱼的生活习性,对鲍鱼附着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两年的试验,解决了附着基的问题,提高了鲍鱼的成活率,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为山东省荣成市木也岛海区。海水水温变化范围为1.8~25.ZC,盐度为30.00~31.…  相似文献   

17.
于2013年56月对江苏省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Pb、As、Hg、Cd)含量及其污染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Cr、Ni、Cu、Zn、Pb、As、Hg、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84、21.80、10.55、47.79、16.04、6.58、0.013、0.072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r、As、Cu和Hg整体表现为无污染,Cd、Pb、Ni、Zn主要表现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大小顺序为Cd>Hg>As>Pb>Ni>Cu>Cr>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总体上讲,该研究区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8.
江蓠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海藻,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目前无论在国际市场或国内市场都非常畅销。其中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更是优良品种,是我国目前人工栽培的理想品种之一。它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个体较大、含胶量高(约30%)。但种苗如何解决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自1977年到1978年先后进行了潮间带采孢子培苗试验,即在潮间带筑小围堤,建立简易的苗圃,用贝壳、小石块、碎珊瑚及聚乙烯或维尼纶网片等做生长基,用洒孢子水法,使江蓠孢子附着萌发,培育成幼苗。实践证明,这种苗圃每亩浅滩所培养的江蓠幼苗,可供10亩左右的海区栽培江蓠使用。这和农业上的播种育秧、种植水稻的效果相似,可以向广大群众推广,以解决人工栽培江蓠的种苗问题。  相似文献   

19.
辽河口湿地近30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湿地旅游开发和辽河泥沙量改变,使得湿地景观破碎度加剧。为了研究辽河口潮间带湿地景观破碎度演变驱动因素,利用辽河口湿地1985~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辽河口潮间带景观破碎度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指数NP(斑块个数)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又增加的趋势,总NP值增加139个,1985年时最低(92个),2016年时达到最高(267个)。斑块数增多,说明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景观指数LPI(最大斑块所占面积比例)值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总体LPI值减少1.31%,说明最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大。影响辽河口潮间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因素有气温、降雨量、径流与径流量、输沙量与含沙量、人口数量、GDP等,其中,年输沙量与年均流量是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是导致辽河口潮间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道路、养殖、油井、城镇的面积随之增加,湿地和潮滩的面积减少。人口因素是导致辽河口潮间带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增加,斑块个数增加,最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景观破碎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海龟保护区位于大亚湾东部与红海湾接壤,地处南海的北部位置,属于亚热带半封闭山地溺谷形海湾。海龟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保护区所属海域生产活动主要以渔业生产为主,同时也有小规模船舶航运,但几乎不存在工业发展现象。近年来,海龟保护区外围保护带开始涉及大规模港口航运、火力发电、沿岸核电、石油化工等滨海工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快沿岸的城镇化速度,人口基数增加。为此,海龟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海洋生态系统很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改变了区域海洋生物资源状况。基于此,文章将海龟保护区外围保护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潮间带的资源现状,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