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氰戊菊酯对鲤科鱼类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致畸率,研究了氰戊菊酯对鱼类的致突变效应。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1龄草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60.62μg/L;1.2μg/L以上的氰戊菊酯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三者的变化趋势均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表明氰戊菊酯对草鱼染色体畸变有明显影响。在2~32μg/L的氰戊菊酯中,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升高、出膜率降低、80%胚胎出膜时间延长,仔鱼畸形率升高,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对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发育至卵裂期的金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中。结果显示。金鱼胚胎的孵化率逐渐降低,而畸形率升高,且毒素致畸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EC50=2866.2μg/L。主要畸形症状是:胚体浑浊、模糊或自行解体,弯体,弯尾。孵化异常。卵黄破裂逸出等。  相似文献   

3.
用质量浓度为0.4 mg/mL、0.8 mg/mL、1.2 mg/mL、1.6 mg/mL和2.0 mg/mL的NaNO_2以及质量浓度为0.5mg/mL、1.0 mg/mL、1.5 mg/mL、2.0 mg/mL和3.0 mg/mL的KNO_2溶液分别处理受精后6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培养至96 hpf,每隔24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胚胎死亡、孵化和发育异常状况,并测定胚胎自主活动次数、心率和体长,研究不同亚硝酸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0~0.5 mg/mL时,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无明显异常;当亚硝酸盐质量浓度达到或超过1.0mg/mL时,开始出现毒害效应:胚胎自主活动、心跳、孵化率和体长下降,未孵出的胚胎发育异常,心包水肿、脊柱弯曲、头部发黑和死亡。NaNO_2和KNO_2的96 hpf-LC_(50)分别为1.30 mg/mL和1.44 mg/mL,96 hpf-EC_(50)分别为1.12mg/mL和1.50 mg/mL,96 hpf-IC_(50)分别为0.84 mg/mL和1.04 mg/mL。亚硝酸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致畸效应,且NaNO_2的毒害作用大于KNO_2。  相似文献   

4.
用离子液体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0、200、600、1800、5400μg/L)对不同发育阶段(卵裂阶段、胚胎成熟早期、胚胎成熟后期)的大型溞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质量浓度升高,不同发育阶段大型溞胚胎的致死、致畸效应均增强;3个阶段的72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11.75、575.81、402.29μg/L,72h半致畸质量浓度分别为376.80、307.25、214.53μg/L;致畸效应主要表现为溞体壳刺弯曲,第二触角上游泳刚毛缺少或弯曲;但对性别分化无显著影响。该试验结果表明,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对大型溞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且该毒性具质量浓度依赖性和阶段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溴氰菊酯对草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温(22±1)℃澳氰菊醑对草鱼胚胎27 h孵化EC50为2.13 μg/L,孵化安全浓度为0.213 μg/L;96h LC50和96 h致畸EC50分别为5.09 μg/L、12.10 μg/L,安全浓度为0.509 μg/L.畸形的主要症状为弯体、卵黄囊膨大、围心腔水肿以及部分仔鱼的体表有瘤状赘生物.  相似文献   

6.
应用组织切片法对半滑舌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孵化腺细胞的发生、分布及动态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孵化腺细胞最初由胚胎眼晶体期在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出现。孵化腺起源于外胚层,为单层细胞腺体。随着胚胎的发育,孵化腺进一步成熟,孵化腺细胞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有所增大,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外表面。胚胎孵出前,孵化腺细胞达500~800个,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和卵黄囊的前腹面。孵化腺细胞大多呈椭圆形,短径6~8μm,长径7~11μm,H.E染色呈粉红色。仔鱼孵出约48 h后,孵化腺细胞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7.
苯硫脲对斑马鱼黑色素生成及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苯硫脲抑制斑马鱼黑色素生成的最佳浓度及苯硫脲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影响,用0.05~2.O mmol/L苯硫脲处理28-体节期斑马鱼胚胎,用1.0~15 mmol/L苯硫脲处理受精后2、10、24 h的斑马鱼胚胎.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抑制黑色素生成的苯硫脲最佳浓度是不同的;且发育时期越早,斑马鱼对苯硫脲毒性越敏感;苯硫脲低于0.2 mmol/L时对斑马鱼孵化、存活和早期发育无显著影响;0.2 mmol/L苯硫脲导致斑马鱼孵化率降低;0.5~2.0 mmol/L苯硫脲导致斑马鱼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均降低,并引起斑马鱼畸形.  相似文献   

8.
Zn2+和Cd2+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的单一与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重金属Zn2+和Cd2+对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Zn2+和Cd2+对受精后24 h(24 hpf)的受精卵进行染毒实验,统计了斑马鱼胚胎48 hpf的卵凝结和心律,72hpf的卵凝结、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结果显示,Zn2+和Cd2+对斑马鱼胚胎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不同,镉的毒性比锌大。斑马鱼胚胎对Zn2+和Cd2+最敏感的毒理学终点均为72 hpf。Zn2+和Cd2+对斑马鱼胚胎72 hpf的发育毒性比48 hpf的发育毒性大。Zn2+和Cd2+在毒性单位配比为1︰1时,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趋向于毒性剧增的协同作用。Zn2+和Cd2+在毒性单位配比为1:2时,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由48 hpf的协同作用转为72 hpf的拮抗作用。Zn2+和Cd2+在毒性单位配比为2︰1时,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在凝结时为协同作用,在孵化时为拮抗作用。结果表明,Zn2+和Cd2+在不同毒性单位配比下,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毒性单位配比下,Zn2+和Cd2+对斑马鱼胚胎不同毒理学终点的联合毒性也不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联合作用不仅与化合物的剂量有关,还与染毒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5±2)℃下,给体质量150~200g的异育银鲫分别口灌3种剂量(20、30、40mg/kg)的诺氟沙星和恶喹酸,结合这两种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体外药效学研究和对异育银鲫单次口灌不同剂量的诺氟沙星、恶喹酸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诺氟沙星、恶喹酸对异育银鲫体内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恶喹酸和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μg/mL和0.5μg/mL。口灌上述3种剂量恶喹酸、诺氟沙星后,异育银鲫血浆中恶喹酸的最大药物质量浓度分别为4.1μg/mL、6.0μg/mL和8.89μg/mL;诺氟沙星的最大药物质量浓度分别为11.5μg/mL、15.1μg/mL和18.9μg/mL;恶喹酸的最大药物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4.1、6.0和8.89;诺氟沙星的最大药物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23、30.2和37.8;恶喹酸0~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21.6214、33.1449、39.1846;诺氟沙星0~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274.75、451.55、578.35。综合0~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最大药物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这两个指标可知,诺氟沙星对异育银鲫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抑制效果强于恶喹酸。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24±1) ℃时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分析了5个不同质量浓度(500、250、125、62.5、31.25 μg/L)微囊藻毒素(MC-LR)对太湖翘嘴红鲌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翘嘴红鲌受精过程影响较小,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胚胎发育后期对微囊藻毒素的敏感性大于胚胎发育前期,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小于对胚胎的毒性;但对早期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致死和致畸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胚胎发育延缓、引起各种畸形、胚胎死亡和仔鱼运动性差、死亡率增高等.同时计算了MC-LR对翘嘴红鲌的受精过程的EC50分别为998.66、1519.26 μg/L;对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和仔鱼的LC50分别为243.65、181.10、215.99、367.15 μg/L;对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和仔鱼致畸作用的EC50分别为201.07、180.03、176.38、287.98 μg/L.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氟离子(F-)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 mg/L氟暴露会导致胚胎孵化延迟,氟暴露组半数孵化时间(MHT)比对照组推迟9~22 h。氟暴露同时导致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出膜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卵黄囊畸形、脊椎畸形、眼部充血等畸形症状。试验得出F-致西伯利亚鲟胚胎14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 mg/L,孵化安全浓度(SC)为4.48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中氟可能会对鱼类胚胎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蟳为研究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析了肌肉、眼球、鳃、心脏和肝胰腺5种器官或组织中LDH、ADH、MDH、ACP、AKP、GDH、R-AMY、α-AMY、MEP、EST和SOD共11种同工酶的表达情况.日本蟳体内同工酶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实验中共检测了38个位点,其中Adh、Est-3、Mep-5、α-Amy-1、sMdh-3和Akp-4共6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15.79%,平均杂合度为0.09.将发育至卵裂期的金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中,结果显示,金鱼胚胎的孵化率逐渐降低,而畸形率升高,且毒素致畸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EC50=2 866.2μg/L.主要畸形症状是:胚体浑浊、模糊或自行解体,弯体,弯尾,孵化异常,卵黄破裂逸出等.  相似文献   

15.
常见渔用消毒剂对大型蚤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淇  李鹏飞  李健  王群 《水利渔业》2007,27(2):101-103
研究了7种渔用消毒剂对大型蚤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毒性。结果表明: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溴氯海因、78二氧化氯、PVP-I、78滴滴灵、水毒清对大型蚤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0.33、0.28、0.06μg/mL;0.57、0.57、0.17μg/mL;0.54、0.54、0.16μg/mL;4.12、3.41、0.70μg/mL;31.73、31.73、9.52μL/L;2.15、0.50、0.01μL/L;7.33、4.14、0.40μg/mL。对卤虫无节幼体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62、2.62、0.79μg/mL;3.31、3.31、0.99μg/mL;6.25、4.53、0.71μg/mL;4.53、4.00、0.94μg/mL;79.33、79.33、23.80μL/L;38.81、6.40、0.05μL/L;7.58、2.21、0.06μg/mL。7种渔用消毒剂在其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除78滴滴灵对大型蚤的存活有一定影响外,其余消毒剂对大型蚤和卤虫无节幼体的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8.0±1.0)℃下,将斑马鱼(Danio rerio)受精卵暴露于2-乙基己酯-4-甲氧基肉桂酸(2-ethylhexyl-4-methoxycinnamic acid,EHMC)中,浓度为0μg·L-1(对照组,仅0.1%DMSO助溶剂)、2μg·L-1、20μg·L-1和200μg·L-1,每个浓度三个平行。每24 h更换四分之一相应浓度的EHMC,48 h、72 h、96 h后观察死亡和畸形,测量鱼心率、体长等,120 h后测定幼鱼的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Ⅰ)含量及GH/IGF-I轴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和转录水平。结果表明:EHMC暴露未显著影响斑马鱼的孵化率(P>0.05),但使心率显著下降(P<0.05);高浓度EHMC(200μg·L-1)下斑马鱼畸形率升高,幼鱼体长下降(P<0.05)。EHMC诱导的生长抑制效应可能与鱼体内I...  相似文献   

17.
甲基汞对鲤鱼鳃组织及氯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中甲基汞(CH3ClHg)浓度(μg/L)分别为1、5、10、25、50、100、200和1、2.5、5、10、20、40、50染毒鲤鱼种24h和一周。鱼鳃石蜡切片观察结果:50μg/L染毒24h和20μg/L染毒1周鱼,鳃丝组织末见异常变化;100μg/L染毒24h和40μg/L染毒1周鱼,鳃丝出现轻微混乱且向上卷曲;200μg/L染毒24h和80μg/L染毒1周鱼,外表皮层从基膜脱落,鳃丝严重卷曲。鳃氯细胞的结构变化:100μg/L汞染毒24h40μg/L染毒1周鱼,氯细胞的细胞膜质分散,偶尔可见肿胀线粒体和空泡膜管系统;暴露于甲基汞200μg/L中24h和80μg/L1周鱼的氯细胞损伤明显:细胞质内空泡大量出现且无规律,膜管系统空泡增加,线粒体多数变成肿胀或已崩溃解体。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在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2μmol/L、5μmol/L、10μmol/L的HSP90抑制剂根赤壳菌素(radicicol)对斑马鱼发育期胚胎进行处理,监测斑马鱼胚胎不同发育时期两个HSP90功能抑制标志基因BAG3(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3)和HSPB1(heat shock protein beta-1)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发育状况。结果如下:(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AG3和HSPB1 mRNA水平在根赤壳菌素处理胚胎12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hpf)或24 hpf后显著增高,Western blot检测到5μmol/L根赤壳菌素处理胚胎24 hpf后HSP70表达上调,证明该实验条件下HSP90功能受到抑制;(2)根赤壳菌素处理后斑马鱼胚胎发育变缓,胚胎成活率统计显示:2μmol/L、5μmol/L、10μmol/L根赤壳菌素处理24 hpf胚胎成活率分别是95%、77%、35%,成活率随根赤壳菌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3)5μmol/L根赤壳菌素处理72 hpf可见部分个体色素沉积减少、心包膜增大、肌肉萎缩等发育畸形。研究结果证明HSP90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赤壳菌素在5μmol/L时已达到较佳抑制效果且成活率较高,而且胚胎发育出现了各种形态学变化,为后期研究HSP90调节斑马鱼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微藻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抗生素,采用吸光度法测定其生长量。试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小于200μg/mL,对绿色巴夫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氨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200μg/mL、培养11d,生长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4倍;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绿色巴夫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高出空白对照组45%、83%及3.6%;高于此质量浓度,则表现出微弱抑制作用;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低于800、500、200μg/mL,对米氏凯伦藻有促进作用,其中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100μg/mL、培养12d,生长量最高,超过对照组31%;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为800、500、200μg/mL,比生长速率高出空白对照组6.6%、43%及39%;高于此质量浓度,则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试验证实,氨苄青霉素与链霉素在一定质量浓度下可以促进藻体生长,高于一定质量浓度则表现抑制,不同藻类响应程度及阈值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对共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抑制萱藻丝状体扩增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色球藻的生长,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等5种常用抗生素对共培养条件下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链霉素浓度为100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不影响萱藻丝状体的生长;(2)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对膨胀色球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浓度均为100μg/mL,对萱藻丝状体产生抑制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00和500μg/mL;(3)10μg/mL卡那霉素可强烈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萱藻丝状体没有出现被抑制的现象;(4)氯霉素对膨胀色球藻和萱藻丝状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μg/mL可以对膨胀色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浓度达到50μg/mL后,萱藻丝状体生长受到抑制。研究表明,链霉素(100μg/mL)、卡那霉素(100μg/mL)和氯霉素(10μg/mL)可以用于降低萱藻种质保存和扩增过程中萱藻丝状体被膨胀色球藻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