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毛蟹、河蟹、大闸蟹等,为我国重要经济蟹类。“六月黄”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6月份上市的中华绒螯蟹,此时的河蟹性腺尚未发育成熟,仍处于蜕壳生长阶段,但肝胰腺饱满,味道鲜美,故称为“六月黄”。多数“六月黄”雌、雄蟹品质有较明显的差异,均未达到成熟河蟹的品质[1]。且不同年份或来自不同地点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差异很大[2-3]。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7.2±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早熟蟹和体质量(5.2±1.3)g幼蟹置于50 L的塑料水箱中,高锰酸钾浓度分别为32 mg·L-1、64 mg·L-1、128 mg·L-1、256 mg·L-1、512 mg·L-1、1 024 mg·L-1、2 048 mg·L-1和16 mg·L-1、32 mg·L-1、64 mg·L-1、128 mg·L-1中,采用静水生物毒性实验法,研究高锰酸钾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毒性实验观察96 h后,将中华绒螯蟹投入清水中继续饲养30 d,研究高锰酸钾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锰酸钾对早熟蟹和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6.64 mg·L-1和53.81 mg·L-1,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3.
浮游生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其群落结构能影响养殖苗种的健康和产量。但当前尚不清楚它们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苗池的演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原位条件下调查了中华绒螯蟹土池育苗过程中水质参数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发现营养盐总体在养殖后期高于养殖前期。浮游植物检出16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9种),密度为8.27×108~4.96×109 ind/L,多样性指数总体随养殖过程呈下降趋势。浮游动物检出11种,密度为2.65×105~4.78×107 ind/L,多样性指数整体养殖后期高于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i)、海洋舟形藻(Navicula marina),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矮小拟铃虫(T...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浮游生物在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过程,尤其是前期蜕壳阶段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池塘水质状况,于2021年3、5、6月,在成蟹2~4蜕壳期,对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6属57种,浮游动物4类17属32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7×103~1.15×105cells/L,平均生物量为(14.99~1 837.30)10-4mg/L;浮游动物密度为1.21×102~3.79×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2.67~49.81 mg/L。指出,成蟹2~4蜕壳期,池塘水质为中污型水质;溶解氧和温度影响浮游生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5.
<正>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学名中华绒螯蟹,也叫“螃蟹”和“毛蟹”。河蟹常穴居于江、河、湖沼的泥岸,夜间活动,以鱼、虾、动物尸体和谷物为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之一。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1]。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传统饵料,如豆粕、菜粕、小麦、麸皮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绒螯蟹属的分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绒螯蟹属包括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狭额绒螯蟹以及台湾绒螯蟹四个种 ,后两个种被极少数学者从绒螯蟹属中割离出来 ,先后建立新绒螯蟹属和扁绒螯蟹属 ,但一般学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19.86±0.03)‰,氮稳定性同位素(δ15N)为(7.47±0.03)‰。配合饲料和池塘中天然饵料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04‰~-22.87‰,δ15N值分布范围为1.46‰~7.20‰。通过食源贡献率分析,在养殖池塘中,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为配合饲料,其中硬颗粒饲料占18.68%,软颗粒饲料占16.81%,其余饵料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萍、本底中华绒螯蟹、沉积物、伊乐藻和浮游植物,贡献率分别为16.37%、12.72%、8.29%、7.91%、7.90%、5.79%和5.53%。综上,在养殖池塘中,硬颗粒饲料和软颗粒饲料为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主要食物,两者约占总食物贡献的35.49%,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饵料的食物贡...  相似文献   

8.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9.
基于COⅠ序列绒螯蟹属DNA条形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绒螯蟹属的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及狭颚绒螯蟹共80条线粒体COⅠ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绒螯蟹属的台湾绒螯蟹2条和近方蟹属的绒毛近方蟹19条COⅠ基因序列进行联配分析。结果显示,101条序列包含44种单倍型,序列组成表现明显的碱基偏倚性。中华绒螯蟹如东、七里海群体与日本绒螯蟹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10%和1.078%,明显低于COⅠ基因DNA条形码鉴别种的遗传距离为2%的阈值,表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为同一物种;而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及与日本绒螯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23%、5.101%以及5.011%,明显大于2%的鉴别阈值,说明合浦绒螯蟹为独立的种。以绒毛近方蟹为外群,基于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邻接树显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聚在一起,合浦绒螯蟹则聚成单系。本文测序的5个群体除狭颚绒螯蟹外,其余均具有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为0.593±0.144~0.779±0.06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56~0.01336;此外,中华绒螯蟹如东群体与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七里海群体分别共享单倍型H1、H2和H3,说明这些蟹类可能有种质资源混杂或是遗传污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 (Phenanthrene, PHE) 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 (5.5、6.5、7.8) 和PHE质量浓度 (0、50 µg·L−1) 对中华绒螯蟹 [(15.0±2.3) g] 的联合暴露实验 (为期14 d)。结果发现:1) 中华绒螯蟹在pH 5.5×PHE 50的协同处理下,肝胰腺和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小管形状改变,肝管细胞萎缩出现大量空泡,鳃轴肿大,鳃丝角质层表皮破损,局部基膜破裂;而pH 6.5×PHE 50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组织的损伤并不显著。2) PHE处理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糖原 (Gly) 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浓度显著降低,表明PHE会导致中华绒螯蟹能量代谢水平下降;相较于对照组,pH 5.5×PHE 50对甘油三酯 (TG)、Gl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和LDL-C浓度均有抑制效果,而pH 6.5×PHE 50使得中华绒螯蟹TG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受体 (ahr)、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 (arnt) 和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 基因的表达量均随pH的降低而升高,并在pH 5.5时达到最高。以上结果表明,酸化和PHE的联合作用改变了中华绒螯蟹的能量代谢,其中pH 5.5时显著加剧了PHE对其肝胰腺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单红  周国勤  王庆  史林华 《水产养殖》2014,35(11):30-31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1-2],分布区域广泛,北起鸭绿江、南至珠江口均有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为主[3]。中华绒螯蟹为中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4],尤其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更受青睐,也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5]。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唯一的长江水系河蟹新品种,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选育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长江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退化已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近年专家提出长江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保护和恢复的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4位点仅在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中表达 ,这些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区分的生化遗传标志。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同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D =0 .0 72 1~ 0 .0 74 7。 (4 )聚类分析表明 ,在我国大陆沿海水系分布的绒螯蟹可分为两大类群 ,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水系的绒螯蟹属北方类群 ,即中华绒螯蟹 ;珠江和南流江的绒螯蟹属南方类群 ,即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4.
姬慧  冯广朋  庄平  耿智  黄晓荣 《海洋渔业》2020,42(4):410-419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代谢特征,以长江口性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水式密闭装置,采用生物能量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在低氧下的代谢特征和窒息点。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抱卵前窒息点为(2.591±0.652) mg·L-1,显著大于抱卵后窒息点(1.101±0.310) mg·L-1(P<0.05)。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耗氧率和耗氧量随溶氧含量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在实验2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均达到最大值,其中抱卵前耗氧率0.066 mg·(g·h)-1低于抱卵后0.089 mg·(g·h)-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抱卵前耗氧量(3.050 mg·h-1)显著低于抱卵后(5.992 mg·h-1)(P<0.05);在实验6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均降到最小值,其中耗氧率分别为0.003 mg·(g·h)-1  相似文献   

15.
管标  李飞  陶刚  万全 《水产养殖》2012,33(6):29-34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绒螯蟹属[1]。河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历来受到百姓喜爱,河蟹的养殖和育苗也一直势头良好[2]。河蟹工厂化育苗已进行了多年,但所产蟹苗质量较差,成活率低。2000年以来,浙江、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又兴起了河蟹生态土池育苗的热潮,育苗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0℃~25℃、pH 6.75~7.36条件下,采用静水式实验法,在长50 cm、宽40 cm、高40 cm的玻璃鱼缸(盛水20 L)中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体质量(21.32±2.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和体质量(87.32±9.20)g的成蟹的急性毒性,分析其对幼蟹和成蟹的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为稻蟹综合种养中农药施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 526 mg·L-1、1 900 mg·L-1、834.2 mg·L-1和552.7 mg·L-1;对成蟹的24 h、48 h、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2 371 mg·L-1、1 222 mg·L-1、727.8 mg·L-1和286.4 mg·L-1;安全浓度(SC)分别为55.3 mg·L-1<...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由细菌、病毒和类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各种疾病日趋严重,给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3].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利用蕹菜(Ipomoea aquatica)替代伊乐藻是否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与蟹塘水质,于2019年3月15日-10月26日开展实验,分别设置100%蕹菜处理组(IP)、50%蕹菜+50%伊乐藻处理组(E-I)和100%伊乐藻处理组(EL),并测定养殖期内中华绒螯蟹产量、植物生物量和蟹塘水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处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IP、E-I和EL中华绒螯蟹产量分别为1 562 kg/hm2、1 404 kg/hm2和1 452 kg/hm2。与EL处理组相比,IP和E-I处理组水体溶解氧(DO)和pH有明显降低趋势,水体叶绿素a(Chla)和总悬浮固体(TSS)含量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养殖周期内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前期施肥促草,在5月和...  相似文献   

19.
不同增养殖模式中华绒螯蟹脂肪酸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增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部分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有脂肪酸18种,分别为5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烯酸,10种多烯酸。各脂肪酸中以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1);就营养品质指标(单烯酸、多烯酸、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而言,以湖泊网围模式脂肪酸营养品质为优。以棕桐油酸(C16∶l)和硬脂酸(C18∶0)为风味评价指标(脂肪酸角度),结果得出以湖泊放流中华绒螯蟹最为味美。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0.24、0.48、0.72、0.96、1.20g/L的尿素溶液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7d,测定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上述3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随着浓度的增加,3种酶活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0.24g/L尿素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0.96g/L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两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则相应下降.表明尿素浓度增加使得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