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机械预处理方法对于落叶松原木常规干燥的干燥速率、干燥质量、抗压强度的影响,得出一种较佳的干燥工艺,为原木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取4株落叶松,截取24段1 m长、径级14~16 cm间的原木.其中,12段原木去皮,12段原木不去皮,分别做单切口、双切口、中心钻孔和蜂窝式钻小孔的...  相似文献   

2.
杨树与落叶松原木中应力波的不同传播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力波测试仪对健康的杨树和落叶松原木试件进行检测试验,研究应力波在这2种原木试件中径向、弦向和纵向(原木心材和边材)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径向传播速度和直径、弦向传播速度和检测角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这2种树种中,应力波径向传播速度和原木直径呈正相关,原木纵向边材传播速度比相应心材中的要大,弦向传播速度与检测角呈现二次函数关系.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应力波在原木纵向心材和边材传播速度与径向传播速度比的域值.  相似文献   

3.
重组竹加工工艺软化处理至关重要.试验选择四川省绵竹地区生产的2~3龄楠竹、斑竹、水竹、白夹竹和苦竹5竹材,经过15%NaOH、15%KOH、40%尿素、25%氨水浸泡和水煮软化处理,测其含水率、横纹和顺纹抗压强度.结果是常用的热水煮、尿素和氨水等软化效果不如用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或KOH溶液软化效果好.由于强碱溶液可以溶解和破坏竹材内部很多物质而降低竹材的产品质量.因此,在竹产品加工之前应考虑竹种原有抗碱性是否强以及竹产品对韧性要求程度来选择软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明度、色差和色调角三方面入手,研究汽蒸处理和干燥过程对小径落叶松变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过程是明度缓慢降低的过程,但降低幅度远低于汽蒸处理的影响;汽蒸处理和干燥过程均会使木材颜色产生明显变化,前者影响更加明显。同时还对影响变色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人工林落叶松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在不同的干燥温度状态下,木材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横纹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在中、低温区域,随着温度的升高,抗弯弹性模量、横纹抗压强镁呈降低趋势;在高温区域,随着温度的升高,抗弯强度被明显削弱,而纹抗压强度则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6.
切口处理对落叶松方材高频/真空干燥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兴安岭落叶松髓心方材采用纵向切口处理后,进行高频/真空干燥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髓心方材切口处理,能明显减少表面开裂,总表裂长度降低了39%~50%;对干燥速度、含水率分布以及干燥收缩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8.
为研究桉木干燥速率的影响因素,基于正交试验,对桉木进行微波干燥处理,分析试材进干燥箱初含水率、微波辐射功率和干燥温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桉木干燥速率明显提升。干燥温度、试材进干燥箱初含水率和辐射功率均对干燥速率产生影响,表现为干燥温度>试材进干燥箱初含水率>辐射功率,干燥温度影响最大。在本研究条件下,较佳的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50℃,进干燥箱初含水率30%,辐射功率700 W。  相似文献   

9.
董会军  赵寿岳  刘文山 《木材工业》2005,19(4):34-35,41
进行了桦木波动干燥工艺和常规干燥工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波动干燥过程中,在降温干燥阶段,木材厚度方向上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方向保持一致.与常规干燥工艺相比,含水率梯度和干燥应力小,可有效避免干燥过程中开裂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NS改性落叶松材和素材在相同干燥基准下干燥速度和干燥质量的对比试验,研究了NS改性对落叶松材干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S改性可显著改善落叶松材的干燥性能,40mm厚板材平均干燥速度可提高48%以上,各项干燥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完全可满足家具等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由于森林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木材生产中小径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小径木因其径级小、材质不稳定等缺点,使用受到限制。如何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小径木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小径木大多作为木片、造纸和人造板的原料,这种利用方式投资大、产品单一、资金回收慢、经济效益低。而将小径木经过优化选材、优化设计和优化工艺的方法,加工成集成材、重组木等,可改善或提高小径木材质,克服径级小、利用单一的缺点,满足市场对木材的旺盛需求。  相似文献   

12.
将木材机械吸附蠕变理论引入弯曲木成型工艺,生产实践表明,该理论在弯曲木加工及木材大变形加工中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NS(一种化学药剂)改性落叶松材和素材在相同干燥基准下干燥速度和干燥质量的对比试验,研究了Ns改性对落叶松材干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S改性可显著改善落叶松材的干燥性能,40mm厚板材平均干燥速度可提高48%以上,各项干燥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完全可满足家具等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桉树是我国南方地区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对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桉树自身所具有的易开裂、变形等缺陷长期以来极大限度的限制了其高效利用。高温干燥处理是提高木材尺寸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尾叶桉、尾巨桉、巨桉等三种桉树为研究对象,在温度180 ~ 220℃、时间1 ~ 5h等不同处理条件下对其干燥,结果表明,与对照材相比,处理后三种桉树木材的抗干缩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大提高率分别为68.24%、70.43%和78.25%。  相似文献   

15.
水热-微波软化处理对水曲柳弯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微波处理方法对水曲柳幼龄材和成熟材进行软化处理,通过顺纹压缩率、单维和多维弯曲最小曲率半径表征木材软化效果。以XRD,FTIR等方法测定木材表面组成、结晶度变化,分析软化处理对木材顺纹压缩和弯曲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微波处理可显著增强木材的软化性能,使木材表面羟基数量显著增加,非结晶区微纤丝趋于有序,相对结晶度提高,结晶区表面微纤丝羟基裸露,氢键键合增强,结晶区宽度增加。当水煮处理时间为140~150min、微波处理时间为350s时,试材顺纹压缩率最大,单维和多维弯曲时的曲率半径最小。  相似文献   

16.
干燥工艺对枫香木材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5种不同干燥工艺处理枫香木材,分析对比不同干燥工艺处理材与未处理材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常规、降温干燥处理后,枫香木材纹孔膜发生破裂,多发生在闭塞纹孔,且破裂程度较低;经水热预处理常规和降温干燥后,被沉积物全部覆盖的纹孔膜发生较大程度破裂;微波干燥处理后,木材纹孔膜、部分细胞壁以及导管间胞间层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破裂,提高了木材内部水分迁移效率。  相似文献   

17.
干燥方法对毛白杨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气干、常规干燥及高温干燥方法,对毛白杨木材进行干燥,并检测分析3种干燥方法对毛白杨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冲击韧性及硬度等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法对MOE及MOR无显著影响,但高温干燥时木材的冲击韧性及表面硬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Kom.)为试材,径向和弦向为施力方向,进行压缩率为10%、20%、30%、40%和50%的辊压处理,以时间为变量、含水率为函数研究在100℃条件下辊压处理对木材干燥性能和构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未见木材表面损坏,宏观特征与素材无明显差异;微观特征发生改变,导管分子的纹孔、纹孔膜发生损坏和破裂,导管、木纤维细胞壁出现折痕和微观裂隙,变异特征随着压缩率的增大而加剧。辊压处理试材达到同一含水率的时间均少于素材,随着压缩率的增加,干燥时间减少,当含水率降到30%时,干燥时间可缩短5.05%~19.64%;当含水率降到10%时,可缩短2.57%~23.92%。辊压处理试材含水率下降速度随着压缩率的增加而增大,与素材相比,提高了6.89%~47.39%。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天然林资源日趋减少,难以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求,于是开发和利用短周期工业用材,已成为当今世界木材加工利用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马尾松木材(Pinusmassionianalamb)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分布较广的一种速生树种,就其材性而言,可与东北红松相比较。但马尾松木材内部含有很多树脂,影响其干燥和使用。本文的王要目的是研究马尾松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内部树脂的分布以及汽然处理、干燥温度对它的影啊。l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将马尾松木材加工成5001nnl入10nlnl/IOm。的径切试条,共9根。为了考察干燥识度对树脂分布的影响,干燥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黄藤熟笋、生笋(鲜切笋)、熟笋干和生笋干的水和4种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中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总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研究了煮熟、干燥加工方法对黄藤笋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煮熟处理能保持或提高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干燥处理则相反。乙醇提取物比水提取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以50%~75%的乙醇提取溶剂效果最好。熟笋在所有溶剂中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总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表现出最高水平,表明煮熟是黄藤笋适宜的加工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