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感染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感染EHP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虾与健康虾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且其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虾。研究发现,病虾中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未分类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和未分类α变形菌科(unidentified Alph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而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及噬几丁质杆菌科(Chitinophagaceae)细菌在健康虾中占据优势地位。EHP侵蚀导致感染虾肠道内潜在致病菌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此外,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发现感染虾肠道菌群主要用于新陈代谢,从而抵抗EHP侵染,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健康虾肠道菌群则多用于个体生长与环境信息处理,进而保证生长与存活。本研究从虾肠道菌群结构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究了EHP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EHP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脊尾白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尾白虾是一种野生的经济虾类,广温,广盐,杂食性,分布面极广,繁殖季节长。我们已在其病虾的肌肉,中肠等组织中发现C亚群杆状病毒,其形态结构及宿主的细胞病理学特征均与引起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等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的C亚群杆状病毒类同。由此认为,脊尾白虾是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病原的常年媒介体。  相似文献   

3.
脊尾白虾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升温孵幼,2006年6月在150m^3的室内育苗水体内累计出虾苗690.22万尾,仔虾体长6.4—8.1mm,平均体长为7.3mm,平均出苗密度4.60万尾/m^3,最高出苗率63.5%,最低出苗率41.3%,平均育成率51.26%。  相似文献   

4.
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d时有46%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d时幼体100%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5.
脊尾白虾广泛分布于渤海莱州湾沿岸咸淡水河口海域,是黄河口海区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该虾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也是加工海米的上等原料。脊尾白虾食性杂,生长快,性成熟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繁殖时间长,养殖成本低,投资回收快。当前,作为抗病力强的优良混养或单养品种,引起当地养  相似文献   

6.
脊尾白虾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当水温保持在22℃,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幼体自卵孵出后,有规律的每二天蜕皮一次。潘状幼体共蜕皮6次,分六个潘状幼体期,约经12天,即变态为仔虾。本文对各期幼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作详细的描述,并有附图说明。  相似文献   

7.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脊尾白虾池塘养殖、秋冬季养殖、混合养殖和低盐度养殖等各种模式的养殖技术以及对脊尾白虾营养生理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我国脊尾白虾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又名肠道上皮细胞孢子虫,于 2003 年被 Chay-aburakul等[1]首次发现,2009 年由 Tourtip 等[2]从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分离并命名,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  相似文献   

9.
对来自河北黄骅(HH)、山东平度(PD)、江苏吴江(WJ)和山东日照(RZ)的4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进行了对虾生长参数测量,用Taq Man q PCR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各群体的肝胰腺组织中和RZ群体多种组织中的虾肝肠胞虫数量(Amount of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结果显示,在主要生长相关参数中,RZ群体最优,该群体EHP载量也最低。不同群体的样本数EHP对数直方图的模式存在差异,HH和PD群体的EHP对数呈双峰分布,而WJ和RZ群体的EHP对数呈单峰分布,代表EHP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传播模式。EHP对数呈单峰分布的群体或从多峰分布的群体中分离出的高EHP对数子群体的对虾体长或体重与EHP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Z群体中,各个体不同组织中EHP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肝胰腺中肠血淋巴鳃肌肉。肝胰腺、中肠和鳃3个组织中EHP对数相互间的相关性为99.9%的极显著水平(P0.001);除了中肠与血淋巴和肝胰腺与血淋巴以外,其余组织间EHP对数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用DIG标记的EHP探针对肝胰腺、肌肉、鳃、肠道组织的原位杂交显示,肝胰腺是主要的EHP感染组织,其他组织中杂交信号较弱,但各组织中有少数细胞的EHP易感。  相似文献   

10.
脊尾白虾家系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然纳苗获得的脊尾白虾,经人工强化培育后挑选健康强壮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家系配对人工育苗.试验设9组,亲虾抱卵孵化后采用小水体培育幼体,幼体初期投喂螺旋藻粉.平均育成率达到67.49%,最高育成率达到73.91%.  相似文献   

11.
脊尾白虾在低盐度水体中的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脊尾白虾又名白虾,分布于我国沿海及大河口的咸淡水处,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虾类。近年来脊尾白虾的人工繁育主要是在海水或咸淡水中进行的,由于脊尾白虾对盐度适应范围比较广(为4‰-35‰),经逐级淡化后甚至可在接近纯淡水中生活。然而脊尾白虾在低盐度水体中进行人工繁育的研究并不多,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为脊尾白虾的人工繁育提供更加广泛的水体条件,满足虾苗放养的需要,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作者于1999年6月至7月在江苏省大丰市省农科院盐土改良试验场进行了脊尾白虾在低盐度水体中的人工繁育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育苗设…  相似文献   

12.
脊尾白虾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脊尾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carinicaude Holthuis属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是典型的河口性种类,广布于我国沿海;是我国特有的三种经济虾类之一。因近年来石斑鱼钓捕业的迅猛发展,作为诱饵的鲜活白虾其身价也随之倍增。白虾具广温、广盐、杂食之习性,且易养殖、成本低、收益快等特点,逐渐被广大养殖者所重视,养殖面积亦日益增加。但苗种不足成了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群众养殖一直靠将抱卵亲虾直接投入池塘,让其自行繁殖方法来获苗种,但极不稳定。现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作详细观察的基础上,人工育苗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之生长及生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各生长阶段的1430尾脊尾白虾的体长、体重的测量与分析,研究了杭州湾北部沿岸人工养殖环境下5、6、7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的生长及生殖特性.结果表明:5月份出生的虾的繁殖高峰在86日龄左右,6月份出生的虾在78日龄左右,7月份及以后出生的虾当年不能繁殖.繁殖高峰时抱卵虾的比率在20%左右,抱卵量与体长、体重呈线性相关;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W=aL<'b>),b接近于3;不同月份出生的虾的生长均呈明显的阶段性,但分期明显不同;7月份出生的虾,体长、体重的特定生长率较高;利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评判各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的生长性能:7月份出生的虾的k值较小,生长性能较好.养殖效果:平均成活率33.3%,单位面积产量0.107 kg/m<'2>,从每尾抱卵虾获得的平均产量为0.57 kg,7月份出生的虾养到收获时基本达到商品规格,且成活率相对较高.综合比较各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生殖特性,建议在江、浙地区开展脊尾白虾秋冬季养殖.  相似文献   

14.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作为虾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之一,会导致虾类生长缓慢甚至停滞,极大的影响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该文就虾肝肠胞虫的流行情况、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虾类肝肠胞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为研究对象进行葱的毒性试验,设置0、6、9、12、15、18、21和24 mg/L 8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白虾,96小时试验结果发现,蒽对白虾的24小时半致死浓度为19.62 mg/L、48小时半致死浓度为15.61 mg/L、72小时半致死浓度为11.18 mg/L、96小时半致死浓度为7.21 mg/L,安全浓度为2.95 mg/L。之后在蒽安全浓度下胁迫脊尾白虾,设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白虾,使用相关酶活性试剂盒测定脊尾白虾0、3、6、12、24、48、96和192小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上下波动无明显变化,总抗氧化能力先升高后逐渐减小,过氧化物酶活力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总的来说,蒽会降低脊尾白虾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发育阶段脊尾白虾线粒体基因组表观遗传学特征,本研究在筛选硫化测序引物的基础上,对不同发育期的脊尾白虾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经引物筛选验证,选取了4对引物在脊尾白虾的受精卵、幼体期、仔虾期和成虾期共4个发育期进行甲基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除ND5基因3′端序列(21#引物扩增区)无甲基化现象外,COX3基因的起始区序列(13#引物扩增区)、COX3基因的3′端序列(16#引物扩增区)和ND5基因5′端序列(19#引物扩增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现象。其中,COX3基因的起始区序列仅在受精卵孵化期和幼体期存在甲基化现象,COX3基因3′端序列在除受精卵外的其他3个时期均存在甲基化现象,且以上甲基化率随个体发育阶段的提高呈下降趋势;ND5基因5′端序列在4个不同发育期均存在甲基化现象,但甲基化率无显著差异。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OX3基因和ND5基因位点上,推测脊尾白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来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过程。本研究首次从整个发育周期角度探讨了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特征,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甲壳类生长发育相关遗传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2017年5—12月,在距离鸭绿江大桥下游35 km处的鸭绿江河口水域,船两侧各吊挂1片舷张网,水平网口10 m,垂直网口4 m,网衣长20 m,囊网网目5 mm,网口固定于船舷两侧长12 m的横杆上,每月1次调查鸭绿江河口区脊尾白虾的生物学特征.每次连续进行24 h、4个潮流的渔获物采集.结果显示,5—12月共计8个...  相似文献   

18.
脊尾白虾是我国沿海地区池塘养殖重要品种,但目前尚未实现全人工繁育,严重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选取野生脊尾白虾作为亲虾,经过越冬培育、促熟交尾、幼体孵化培育、仔虾选育等手段,进行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31.3、水温18.1~26.2℃、pH 8.1条件下,室内越冬脊尾白虾亲虾可成功培养至性腺成熟,并交尾抱卵,平均抱卵率达70%,平均孵化率为61.02%。幼体最佳培育密度20尾/L,仔虾适宜养殖密度0.13~0.53尾/L,培育至2cm时存活率可达80%,继续培育3个月后发育至性成熟。一年可繁殖2~3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脊尾白虾近交家系,现已培育至第6代,各家系繁殖力、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未出现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初步解决了脊尾白虾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并为试验动物培育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Holthuis)是我国重要的中型经济虾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咸淡水区域,近来逐渐成为我省海水养殖主要套养品种,苗种的来源主要是自然纳苗或放养抱卵虾,这样不易掌握塘中虾的数量,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沿海有大量的低盐度池塘可以套养脊尾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掌握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病的暴发流行情况,对日照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检测及调查工作。EHP孢壁蛋白基因PCR(SWP-P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产物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EHP的孢壁蛋白基因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EHP的阳性检出率在10%左右。对虾养殖池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发病池与未发病池中各水质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