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 (50尾/桶)、0.24 kg/m3 (80尾/桶)、0.34 kg/m3 (110尾/桶)、0.42 kg/m3 (140尾/桶)和0.50 kg/m3 (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 逐渐升高到0.50 kg/m3 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 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 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 )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 )(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 )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 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 )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CYP1 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 )(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 )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 ,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将初始体质量(5.07±0.45)g的仿刺参幼参放养在池塘内竹制的4m×4m×1.5m网格中,将夹有初始平均体长(31.7±10)cm,体质量(2.32±1.2)g的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聚乙烯苗绳均匀地系在网格竹竿骨架上。仿刺参初始放养密度为11头/m2,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密度分别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和250g/m2、500g/m2、750g/m2、1000g/m2,后轮养的菊花心江蓠按密度从小到大分别放置于原混养鼠尾藻密度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网格内。每隔15d检测一次不同轮养系统中仿刺参和藻类的生长及水体中叶绿素a,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120d的饲养结果表明,轮养大型藻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高于单养对照组的仿刺参,混养鼠尾藻562.5g/m2后,轮养菊花心江蓠750g/m2的模式下,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轮养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大型藻净产量越高,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下降越明显;轮养组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3.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温条件下营养盐对江蓠生长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大型红藻菊花江蓠和脆江蓠为试验材料,开展为期30d的养殖试验,通过分析江蓠的生长和氮、磷变化特征,研究在25℃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氮(磷)营养盐——1.65(0.23)mg/L、4.12(0.57)mg/L、8.24(1.14)mg/L、12.35(1.71)mg/L、16.5(2.28)mg/L对江蓠生长和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各组菊花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段研究发现,各组相对生长速率均有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氮(磷)质量浓度超过8.24(1.14)mg/L各试验组的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在养殖超过10d后,表现为负增长,并随着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出现负增长加快的趋势。各试验组氮、磷去除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菊花江蓠对磷的去除效率显著高于脆江蓠(P<0.05);两种江蓠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时段均主要集中在0~10d。营养盐质量浓度对两种江蓠的氮、磷吸收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吸收速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25℃及氮(磷)质量浓度小于8.24(1.14)mg/L时,菊花江蓠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且能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配合饲料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养殖密度对松江鲈生长的影响,选取体长为(2.97±0.12)cm、体质量为(0.26±0.03)g的松江鲈,分别按40尾/m2(A组)、80尾/m2(B组)和120尾/m2(C组)共3个养殖密度,在RAS中进行了为期24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组鱼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日增长量、存活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A组鱼的体长日增长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不同密度组间鱼体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单位面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2.83 kg/m2)、B组(2.51 kg/m2)、A组(1.72 kg/m2)。试验组鱼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m=aLb,a=0.007 6~0.008 9,b=3.123 6~3.209 4),体长、体质量生长均以三次函数拟合较好。各组间的鱼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最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下的盐度和pH变化对脆江蓠生长影响较小。试验显示,水温20~30℃、光照强度<3000lx、64h池水循环1次、池塘水深3m处底播栽培最适宜脆江蓠生长,并且栽培期间定期分苗的藻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未定期分苗的藻体。  相似文献   

7.
于宗赫  许强  罗鹏  黄文  胡超群 《水产学报》2018,42(6):863-869
在现场条件下研究了亚热带网箱区底播养殖仿刺参的生理生态学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网箱区底播的仿刺参耗氧率变化范围为0.012~0.016 mg O2/(g·h),各时期数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在实验期间仿刺参维持基本代谢的能量消耗随时间变化不大;对照区5月仿刺参的耗氧率显著高于2、3、6月,表明对照区仿刺参夏眠初期能量消耗较大。2、3月网箱区仿刺参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区,表明冬季网箱区底播仿刺参代谢更为活跃。网箱区底播仿刺参排氨率随着时间不断下降,2月排氨率[(0.061±0.009)μmol/(g·h)]显著高于5月[(0.045±0.011)μmol/(g·h)])和6月[(0.035±0.007)μmol/(g·h)],这是因为冬、春季节水温更适宜仿刺参生长,该阶段仿刺参摄食活跃,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箱区高质量的食物。5月以后网箱区仿刺参进入夏眠状态,肠道逐渐萎缩,其排氨率也随之降低。对照区仿刺参排氨率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表明其营养状态不佳。各时期网箱区和对照区的O/N比值均为10~30,表明仿刺参新陈代谢底物包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或者脂质。其中,2—5月网箱区刺参O/N比值相对于对照区较低,表明该阶段网箱区仿刺参新陈代谢底物中蛋白质所占比例较多,这与该时期网箱区较高的食物质量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养殖仿刺参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成分和品质,本研究采用国标等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底播自然生长和海捕野生仿刺参的各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出皮率为62.7%~65.8%,煮后出皮率为24.8%~31.1%,显著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0.46~0.50,氨基酸营养价值平均得分为87.89~90.42,均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说明其氨基酸营养价值水平较高。在其他营养成分方面,工厂化养殖仿刺参与池塘养殖仿刺参较为相近。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由于摄食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长,其蛋白质与脂肪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综合分析认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价值与池塘养殖仿刺参相近,在出皮率和氨基酸营养水平上优于池塘养殖和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说明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具有较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2021,42(6)
为探讨夏天高温季节刺参池塘混养大型藻类——菊花江蓠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运用黑白瓶法对混养菊花江蓠的刺参池塘进行4次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混养藻类池塘的初级生产力为271.63~1 354.82(mg C)/(m~2·d),平均值为724.12(mg C)/(m~2·d),较无藻对照池塘提升16%。有藻池塘排水口的平均毛初级生产力和平均呼吸量比无藻池塘分别高53.44%和103.75%,7—8月份初级生产力较其他月份高出24%。菊花江蓠的混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池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满足池塘中刺参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饲料中添加海星棘皮,与两组商品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5.0–6.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进行60 d养殖试验,研究其对仿刺参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摄食率(FR)和蛋白表观消化率(APD)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仿刺参生长良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各组仿刺参的AWGR和SGR变化趋势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售2组、海星组、市售1组;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FCR最低,与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星饲料组与市售1组的FR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市售2组FR间有显著差异(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饲料转化率(FE)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APD最高,为67.28%,与市售1组的APD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添加海星棘皮可以较好地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可添加到仿刺参幼参饲料中用作饲料源。  相似文献   

11.
辽东湾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cm、-10~-5cm、-15~-10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监测各池塘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探讨两种池塘沉积物底质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春季仿刺参发病池塘与两种未发病池塘沉积物4个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底充氧池塘和未充氧池塘沉积物均呈弱碱性和还原性,两种池塘不同深度沉积物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底充氧池塘沉积物各季节硫化物含量显著低于未充氧池塘;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底层海水理化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未发病池塘相比,春季发病池塘沉积物呈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为弱还原特性,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池塘。上述结果为仿刺参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设施大棚中构建了中试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RAS)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S)2种模式,每种模式为3个平行,每个平行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0万尾,初始放养殖密度为500尾/m3。每隔1 d测定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待100 d饲养结束后,测定南美白对虾生长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果显示:RAS和BS组养殖水体中的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温度、pH和溶氧(DO)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BS组有近20 d的NO-2-N积累,进而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BS组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最终养殖密度显著低于RAS组(P<0.05),饲料系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养殖模式下对虾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无显著差异,属水平显著差异(P<0.05),RAS养殖模式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摸清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密度分布情况,为禁渔效果评估和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于2020年11月2—8日对东洞庭湖中心湖区及湘江洪道进行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46.48 dB,平均体长约为18.66 cm,体长范围为1.63~113.50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150.20尾·(1 000 m3)-1,介于14.47~1 823.95尾·(1 000 m3)-1,湖区的鱼类平均密度大于洪道,不同区域间鱼类平均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江湖交汇处的鱼类密度最高。对比东洞庭湖禁渔前(2015年)的调查数据,禁渔后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有所降低,而鱼类平均密度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4.
以江蓠属中的高温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北方刺参养殖池塘开展多层次综合养殖技术研究,探讨适合北方池塘养殖推广品种。从海南、福建引进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分别在浅海水域、池塘进行养殖试验。研究发现,真江蓠对养殖水域的要求较高,宜在水质清澈的海水中养殖,适用于海藻场的建设和海水富营养化的防治和修复。脆江蓠藻体肥厚,口感和风味独特,可以作为海洋蔬菜,是鲍鱼养殖的饲料之一,其生长周期短、养殖方式简单易采收,经济效益显著,养殖适宜温度20℃,适合在风平浪静、水流畅通以及营养丰富的海区进行吊绳养殖,但不宜作为高温季节刺参池塘的混养品种。菊花心江蓠是富营养化水域适宜的栽培品种,生活在富营养状态,对养殖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作用,适宜于北方池塘养殖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不同饲养密度对杜长大商品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70日龄杜长大商品去势公猪60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头,分为3个试验阶段,每阶段60 d,试验期共180 d。试验A、B、C组的饲养密度分别为0.75、1.00、1.25 m2/头。结果 第1阶段生猪(25~60 kg)1.25 m2/头的末重、净增重、日增重显著高于0.75 m2/头(p<0.05);第2阶段生猪(60~100 kg)1.25 m2/头的末重显著高于0.75 m2/头(p<0.05);第3阶段生猪(100~150 kg)各组间的净增重、末重、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从整个生猪饲养阶段(25~150 kg)来说,各组间的末重、净增重、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虽不同的饲养密度影响了25~60 kg生猪的生长,但并未对全期生猪的生长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偶数层放养仿刺参。实验设置3个因子:偶数层的底盘类型(普通养殖盘、无孔养殖盘和无孔养殖盘加无节网)、放养仿刺参的密度(1、2和4头/盘)和放养海域(桑沟湾和挂子场),共18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实验期为2020年11月—2021年6月。实验期间,对两海域水体6项指标(叶绿素a、颗粒有机物、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和实验动物的生长、存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海域叶绿素a和颗粒有机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4项营养盐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中,两海域各处理组间牡蛎个体体重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海参低密度处理组中,海参个体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海参高密度处理组(P<0.05);在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无孔养殖盘处理组的仿刺参个体体重高于普通养殖盘处理组,在挂子场海域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牡蛎养殖笼偶数层使用无孔养殖盘并放养1头仿刺参,能在降低牡蛎养殖密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仿刺参的个体体重和成活率。综上,该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牡蛎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水温15.8~21.0℃下,将初始体质量(1.37±0.07) g的幼参于100 L的塑钢水箱中饲养75 d,每个水箱45头,投喂添加0%、0.20%、0.40%、0.60%和0.80%的蒙脱石饲料,测定幼参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及体腔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探究蒙脱石对仿刺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蒙脱石对仿刺参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蒙脱石添加量为0.40%时,仿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0.20%~0.60%的蒙脱石显著提高了仿刺参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添加0.40%的蒙脱石组活性最高,分别为(73.27±3.73) U/mg和(70.63±1.96) U/mg;不同添加量的蒙脱石对仿刺参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体腔液中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最大,0.60%组仿刺参溶菌酶活性最高,较对照组提高50%。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约0.40%的蒙脱石,仿刺参可以获得最佳的消化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态实验学方法,研究了密度(1.0、1.5、2.0、2.5 kg/m~2)、规格(200、100、50、20 ind/kg)和附着基(瓦片、空心水泥砖、塑料管)对刺参南移室内工厂化养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刺参生长(SGR)与个体生长差异(CV)的测定与分析,初步掌握了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而生长变异系数增大,但生长变异系数对1.0 kg/m~2和1.5 kg/m~2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规格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200 ind/kg和100 ind/kg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附着基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空心水泥砖和瓦片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塑料管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塑料管组。结合生产实际,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养殖密度应低于1.5 kg/m~2、附着基应采用空心水泥砖或瓦片,小规格刺参(200 ind/kg和100 ind/kg)更适宜室内水泥池养殖;养殖过程中,当养殖密度达到1.5 kg/m~2或刺参规格差异较大时,要适时分苗以减轻刺参个体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水温13.8~20.0℃下,在容积50 L的塑料水槽中,放养体质量为(1.4±0.6)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1个,过量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再分别混养体质量为(3.4±0.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0(A组)、3(B组)、5(C组)和10个(D组),体质量为(12.4±1.7)g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m2rum)6个,排出水培养底栖硅藻和石纯(Ulva lactuca),用底栖硅藻饲喂仿刺参.77 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和海胆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混养组海胆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B、C和D组海胆的SGR分别比单养高9.12%、7.24%和10.06%,各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养海胆的饲料系数(7.28~7.70)分别显著低于单养(9.12)(P<0.05)组20.2%、15.5%和18.0%.将刺参的产量计算在内,B、C和D组海胆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1.5%、26.8%和16.0%,但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胆和仿刺参的适宜混养比例为11:3.蛤仔和石纯生长慢,死亡率高.养殖排水培养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ameissp.)为主,少量舟形藻(Navicula sp.).混养海胆性腺中亚麻酸、EPA DHA含量和n-3/n-6比值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混养池水中氨氮含量低而稳,溶氧量高.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16.6~11.6℃、盐度29.3~27.6的海域环境条件下,将1 080 cfu初始体质量为(51.8±6.9)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放养于4组共36个网箱吊笼(规格为72 cm×39 cm×31 cm,分为6层),每个吊笼30 cfu(每层5 cfu),分别投喂海带(A组)、海带+鲜杂鱼糜(B组)、海带+扇贝边粉(C组)和仿刺参粉状配合饲料(D组),研究了不同饲料对仿刺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84 d的饲养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仿刺参成活率(SR)和脏壁比(VBWR)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和蛋白质效率(PER)却不同。各组WGR、SGR分别介于172.3%~79.6%和(1.19~0.70)%·d-1之间,B、C两组WGR、SGR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A、D两组(P0.05),D组最小。B组FCR最低,D组最高,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A组PER最高,D组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影响仿刺参体成分,D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粗蛋白含量变化在40.0%~48.1%之间,C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为1.3%~3.8%之间,B组最高,C组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A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B组显著高于C、D两组(P0.05),而C、D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仿刺参各生长指标,在试验饲料组中,饲喂海带与鲜杂鱼糜搭配饲料(B组)对网箱吊笼养殖仿刺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