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麋鹿是中国特有物种,野生种群在本土灭绝近200 a。1998年首批半散养麋鹿回归大自然,至2018年野生麋鹿数量发展已超过1 600头,并已建立了大丰、石首、洞庭湖和盐城4个野生麋鹿种群。野生麋鹿种群今后的发展策略:一是建立野生麋鹿自然生态廊道,探索其发展新路径;二是保护野生麋鹿栖息地,留足其发展新载体;三是保护麋鹿遗传多样性,提高其种群质量;四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达到有效保护野生麋鹿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长期与麋鹿共舞,把摄影镜头聚焦麋鹿,用一幅幅珍贵图片,揭示麋鹿神秘的世界。为寻麋鹿,他踩泥涉水;为拍麋鹿,他穿越树林;因拍麋鹿,他接连获奖……他,就是原大丰市副市长、被誉为"中国麋鹿摄影"第一人的杨国美。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东部的黄海之滨,占地面积2666.67 hm~2,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建立,承担着保护麋鹿、丹顶鹤及其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野生麋鹿种群的重要任务。迄今,保护区麋鹿数量达到2818头,占世界麋鹿总数的40%,其中野生麋鹿265头,为3个"世界之最",即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及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保护区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亚一澳大利亚鹬鸟类迁徙网络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荣获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项目示范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全国  相似文献   

4.
麋鹿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国内目前采用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等模式来扩大野生麋鹿种群的数量。2021年,27头麋鹿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2022年5月,成功繁衍第一代9只麋鹿幼崽。文章结合大青山保护区放归的麋鹿,对迁地保护的后续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中国特有种,俗称"四不像",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历史上,洞庭湖区也是麋鹿的分布区域之一。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身原因,自商周时期野生麋鹿已开始走向灭绝。至1900年前后,最后一批圈养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的麋鹿从中国消失。1985年我国政府正式开始麋鹿重新引入  相似文献   

6.
《绿化与生活》2023,(3):43-44
<正>2023年3月2日,在第十个世界动植物日来临之际,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策划制作的“麋鹿传奇展”向社会大众开放,以展示麋鹿保护工作对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有益示范作用,宣传我国濒危物种保护优秀事例,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重要意义的认知。同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流了麋鹿保护经验,共商麋鹿保护事业,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了协议,  相似文献   

7.
“大丰麋鹿保护区共有麋鹿种群819头,其中野生麋鹿种群已达52头。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群。”7月25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丁玉华高兴地对前往采访的“绿色海疆万里行”采访团的记者介绍说,自从1986年麋鹿从英国回到故乡原生地,为了恢复其野生种  相似文献   

8.
根据麋鹿生境分布特点,将影响麋鹿生境适宜度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和干扰因子,运用麋鹿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成果,对我国麋鹿生境适宜度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在众多影响麋鹿生存的因子中,植被、食物、水源、外界干扰、生境类型、生态安全等被确定为影响麋鹿生境适宜的主要评价因子,制定了麋鹿生境适宜度评估模型,并赋予了相应分值,可为我国麋鹿栖息地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麋鹿种群现状与潜在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变迁,麋鹿于1900年灭绝.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现在我国麋鹿数量超过了2 000头.分析麋鹿在食用、药用、制革、保健与美容、观赏、生态及文化方面的价值及目前种群发展存在着的近亲交配、分布点少、密度制约等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珍稀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外学者在麋鹿种群健康繁衍和保护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中介绍了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种群、行为学、生境学、遗传多样性、药用价值及国外研究现状,提出国内需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次上开展麋鹿的相关研究工作,以促进麋鹿种群的保护和健康繁衍.  相似文献   

11.
麋鹿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麋鹿的历史、生理生化、生境管理、疾病防治、种群管理及研究和行为学6个方面,对麋鹿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阐述了我国在麋鹿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麋鹿研究的方向做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7月20日,首届"中国麋鹿保护奖"新闻发布会在国家林业局召开。今年是麋鹿回归原生地——中国南黄海湿地第25个年头。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循"拯救、保护、科  相似文献   

13.
《绿色科技》2013,(7):70
正2013年6月3日,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传出喜讯:麋鹿于今年3月下旬开始产仔,目前已顺利生产72头幼鹿。至此,保护区麋鹿总数已从最初的30头发展到1016头。石首市投资15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567公顷的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修建了设防水位38m、长3公  相似文献   

14.
麋鹿在我国经过37年的繁衍、复壮及野外放归,目前麋鹿种群已全面覆盖历史分布区,分布地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增至现在的89个迁地保护场所,种群数量已逾1.2万只,其中建立6处野生种群,数量达5 258只。从重引入到成功放归野化,中国麋鹿保护已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范例。麋鹿放归野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放归地,通过介绍我国麋鹿放归野化的概况,并针对放归地的适宜性开展评估,主要包括天然植被资源可利用性、天然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疾病风险、种间竞争、人鹿冲突、捕食天敌、突发自然灾害等,为我国麋鹿放归野化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为其他物种放归野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肠道寄生虫不仅显著影响宿主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状态,而且也潜在影响着宿主种群的发展。为了监测我国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的健康状态,研究麋鹿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本研究于2019年夏季,采用非损伤性采样方法,采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半散养和我国三大野生麋鹿种群新鲜粪便487份,分析麋鹿对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根据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麋鹿种群粪便中寄生虫卵进行镜检计数。结果表明:麋鹿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为圆线虫类、艾美尔球虫、莫尼茨绦虫及毛首鞭形线虫。湖南岳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线虫类及莫尼茨绦虫感染率及感染丰度均比其他地点严重,并且这两种寄生虫的聚集度都比其他地点低,表明宿主-寄生虫的动态稳定平衡存在失衡的危机,存在寄生虫爆发的可能。建议东洞庭湖保护区管理人员对洞庭种群投入更多的监控与管护,预防寄生虫的爆发。本研究为我国麋鹿种群的科学管护及潜在野生栖息地选择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区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繁重任务,而保护与发展都面对着投入不足这一共同瓶颈,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创新。位于黄海之滨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6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各项事业均有很大发展,麋鹿种群增加10多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保护区。为了改变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的窘境,保护区干部群众奋起改革创新,盘活资源,因事设岗,分级核算,实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效益创新,短短3年面貌大变。一、一组可喜的数字。改革之初的2000年与2002年相比,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绿色科技》2013,(7):70-70
2013年6月3日,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传出喜讯:麋鹿于今年3月下旬开始产仔,目前已顺利生产72头幼鹿。至此,保护区麋鹿总数已从最初的30头发展到1016头。  相似文献   

18.
麋鹿的传说     
麋鹿有着300万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底蕴相当厚重。麋鹿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渗透到各个领域。早在我国的甲骨文和石鼓文中就有“麋”字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麋鹿     
<正>清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雄性麋鹿越过溪水,展现出哺乳动物的野性之美。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麋鹿原产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沿海滩涂和长江中下游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  相似文献   

20.
《绿色科技》2013,(11):281
正2013年6月3日,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传出喜讯:麋鹿于今年3月下旬开始产仔,目前已顺利生产72头幼鹿。至此,保护区麋鹿总数已从最初的30头发展到1016头。石首市投资15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567公顷的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修建了设防水位38m、长3公里的躲水围堤,架设了高2m、长8km的防逃铁丝拦网,还在长江故道荒滩上种植了2.3万亩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