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20年来,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经济双重影响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但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格局尚不明确。基于GLC30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分析了海南岛近2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分布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2000—201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以林地面积增加为主,主要由耕地、草地、湿地和水体转化而来;2010—202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以耕地和建筑用地显著增加为主,耕地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的转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则来源于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海南岛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和草地明显减少;湿地、水体、裸地和海域的面积变化较小。林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区及东北部文昌市,大部分由草地转化而来;建筑用地主要来自于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湿地、水体和海域的开发,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沿海城镇居民点的周边地区;耕地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分布在海南海口、昌江、琼海和万宁等市县;草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区,转化为林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程度在各个时期变化较小,总体数值处于中间偏上水平,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稳定性较高,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强度适中。通过本研究可为海南岛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及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湖南资源型城市具有产业支持,但结构单一,需要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体系,这又需要高效、有力的土地差别化供应政策支持。因此要加强湖南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创新,为湖南资源型城市发展开拓新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3.
自1995 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盖计划"(简称LUCC)研究计划以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便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之一,而模型的应用研究是该计划核心.为此,综述了目前国内开发的两种基本LUCC 模型:经验性系统诊断模型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同时,也介绍了考虑社会驱动力的综合模型(如CLUE-S 模型等),阐述了各种LUCC 模型的特点,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连市近10年的水资源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市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水是主要供水水源,非常规水资源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用水逐渐减少,城镇、农村生活和工业用水逐渐增加.建议加强对长系列气候变化过程、雨洪资源利用技术方法、清洁生产、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水资源优化分配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谷水花  张坤 《湖南农机》2009,(3):109-111
城市边缘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和乡村联系的纽带,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日益扩张提供后备空间。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对城市和城市周围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经济要素的流转方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及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长沙市芙蓉区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分析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发展中集约利用土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长沙市芙蓉区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分析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发展中集约利用土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边缘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和乡村联系的纽带,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日益扩张提供后备空间.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对城市和城市周围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经济要素的流转方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及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北京怀柔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0~200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信息源,通过GIS手段,分析怀柔水库流域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怀柔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表明:流域内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的面积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灌木林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农田面积总体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与人口因素关联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普遍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制约,如何突破地形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究不同地形差异下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2010和2017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巫山县2010、2017年土地利用在各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期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耕地面积有较明显的减少,转化为草地与林地区域较多,草地减少迅猛,高海拔地区林地优势分布,地类倾向于单一化;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介于215~248之间,整体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且与耕地和草地利用程度相似,呈现"3带"格局;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分布形态相似,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随地形位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在各地形位梯度上排序为Ⅲ>Ⅱ>Ⅳ>Ⅴ>Ⅰ>Ⅵ。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但随着人类对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日益增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遭到破坏,其可开采量在不断减少.本文以新疆阜康地区为实例,通过对观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子、可开采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开展县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县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度、风险效应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唐县未利用地转型前后的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提供生态空间的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提供生态空间的草地、林地面积及提供生产空间的耕地面积和提供生活空间的城镇和居民点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得生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转化。未利用地转型后,研究区生态风险略有提高,生态风险值由2000年的0.079增加到2018年的0.107,低风险区面积比例降低,中高风险区面积比例增加,总体处于较低风险水平。与生态风险相关性较大的指标有土地利用指数、建设用地比例、农田面源压力、人口压力,应合理规划开发未利用地,注意从风险源头进行生态管控,加强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未来土地利用与管控及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建平县地下水动态进行分析,得出该县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7亿m3,此结论可作为编制建平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取用水总量控制规划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s a new challenge for quantitative model-based policy analysi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will vary strongly across regions depending on pre-existing climatic, agr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Most of the present modeling approaches, which aim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global change on agriculture, deliver aggregated results both with regard to content and spatial resolution. To deliver results with a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o produce a more detailed pi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county-based agro-economic model known as ACRE-Danube was developed. The German and Austrian part of the Upper Danube basin, a study area with great diversit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was chosen for study. For the analysis, two scenarios of climatic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were derived. The first and more economically and globally oriented scenario, termed “Full Liberalization,” included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second and more environmentally and regionally oriented “Full Protection” scenario included a moderate temperature increase. Both scenarios produce different results regarding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land use. While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Full Protection scenario are small, the Full Liberalization scenario yields extreme regional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income, an increase in cereal production and extensive grassland farming.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为例,动态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体系,对影响区域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自然、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非农建设用地等进行定量分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基于此,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湖南省1997-2007年耕地变化回归模型,分析了各驱动影响因子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别为经济发展因子、资金投入因子、科技进步和政策驱动因子等4大类,且长期影响着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并在未来还将继续影响。其中,前3类因子使耕地面积逐年递减,而政策因子则对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起着双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叶城县为研究区,选取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四种主要养分,基于GIS运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拟合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内梅罗指数法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得出的主要结果有: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1.68 g/kg、52.19 mg/kg、6.59 mg/kg、131.51 mg/kg,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除速效钾含量降幅较大外其他三种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且各养分整体变异系数的范围在2207%~68.19%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且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均呈现较强空间变异性,其中有效磷与速效钾块基比为0.08、0.06,由结构性因素主导,有机质与碱解氮块基比为0.71、0.61,由随机性因素主导。耕地土壤主要养分综合质量指数为1.73,比1982年提升0.4,整体呈优化态势。综合发现:总体呈现“缺氮、少有机质、少磷、丰钾”的格局,有机质由中部中山地带向东北呈减少趋势;碱解氮呈现出由西南、东北方向内逐渐增加;有效磷高值区表现为斑块状分散嵌入;速效钾在方向上没有较强规律性。根据叶城县的土壤母质特征注意少量多次施肥,在整体加大有机肥、磷肥、氮肥的同时根据养分含量空间分异调整区域性施肥结构,伯西克热乡等可适当增加钾肥投入,对依力克其乡等可加强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与维护。  相似文献   

17.
棉花滴灌田间盐分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以田间实验为基础对棉花滴灌土壤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滴灌为浅灌且可控性强,不会产生深层渗漏,土壤含盐量在整个滴灌期较低。盐分在空间的分布主要受蒸发和湿润区范围的影响,灌水量的增加有助于土壤脱盐。这些结果对在生产实践中控制滴灌水量和治理盐碱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动态水压供水能够有效提高坡地喷灌水量分布均匀性.为优选出满足喷灌质量要求且经济投入较少双重目标的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技术参数,以喷头间距、布置方式和动压参数(基础水压、振幅)等需要优化的技术参数为投入指标,以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初始投资和年运行费为产出指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决策单元(DMU)有效性,并对非有效DMU进行改进;结合对抗型交叉评价对技术参数做优劣排序,构建了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技术参数的优化方法.以雨鸟R5000喷头为研究对象,在苜蓿种植面积为1 hm2的坡地上(坡度为10%)进行喷灌系统田间工程设计,最终优选出交叉评价效率最大的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技术参数:喷头宜采用间距为8 m的正方形布置,基础水压为300 kPa,振幅为50 kPa.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为研究粮食主产区吉林省的粮食结构变动情况,采用等式分解法,通过对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率测算,深入剖析吉林省粮食结构的演变情况、形成原因及存在问题。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吉林省粮食结构在自然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的推动作用下,经历由多种作物共同发展到以玉米为主的生产结构变动过程;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对总产量贡献率为75.9%;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供给失衡、收益下降、生态破坏等。为此,在吉林省粮食结构路径优化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划分,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杂粮、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推进粮经饲协调发展和玉米收购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以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基础及相关遥感技术支持,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大类型的LUCC数据源,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结合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模型,对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近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功能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期间叶城县的草地、耕地、水域面积及建设用地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分别增加421.21 km2、181.25 km2、120.49 km2、7.37 km2,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分别减少 320.58 km2、303.92 km2、61.16 km2、43.21 km2;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在近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上涨,表明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尤其是2010—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与其他时期相比较高;由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研究区主要转入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土地面积都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而林地、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其他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所减少;在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中生态生产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480.92 km2,其次是生产生态用地排列第二,为181.02 km2,而生态容纳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减少667.82 km2,说明叶城县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的变化受到人为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叶城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和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