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形态上调查了海南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试验基地2年生19个种源195个实生家系的田间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家系平均成活率为93.65 %,树高为1.97 m,地径为6.85 cm,结实枝数为1.38个,结实数量为20个;变异系数介于11.50%~60.70%.不同省份、种源的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尽管只有成活率在家系间有差异显著,但上述5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在1.14%~13.64%之间,表明家系间某些性状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成活率与其他各性状相关性不明显;而树高、地径、结实枝数及结实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性状与经纬度及海拔间无明显相关性,种源聚类结实也未发现明显的地理相关性,说明中国境内麻疯树的变异为随机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湖北不同种源红椿天然居群种实变异特征、变异规律与地理区域的关系,利用单因素方差、变异系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不同分析方法,对湖北不同种源红椿8个天然居群的12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种实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差异,果纵径和果型指数差异最显著;不同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4. 582%,居群内为8. 324%,居群间变异大于居群内;果纵径等多数性状表现出地理差异性。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湖北不同种源红椿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地理变异趋势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纵径、果大小指数、种大小指数、种纵径为变异主要性状,鄂东南种实表型性状与其他居群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鄂东南与鄂西南、鄂西北居群聚为2大类群,说明湖北不同种源红椿天然居群种实表型变异为显著地理隔离模式。因此,在种源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工作中,应该注重优良种源和优良个体选择,为湖北红椿的种子资源保护、评价与利用提供科研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种质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6个建园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综合评价等分析方法,对5个表型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结实球果)进行研究,探讨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差异特征和变异规律。【结果】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源间差异大于种源内差异;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有较丰富和多样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3.56%)大于种源间变异(1.75%),种源间的平均分化系数为10.89%;种源内变异是华山松种子园主要变异来源。在5个表型性状中结实球果的变异系数最大(130.45%),冠幅的变异系数最小(22.29%);宜良种源性状变异系数值最大(58.64%),南华种源性状变异系数值最小(42.92%);各种源的树高与原产地纬度呈显著正相关,胸径、材积、冠幅和结实球果与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材积与树高、胸径、冠幅和结实球果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实球果数与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经多重比较和综合评价,初步认定南华种源为本种子园内最优种源。【结论】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生长和结实情况良好,各性状的重复力较高,遗传改良潜力大;通过建设遗传测定林,对种子园种源、无性系和单株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再选择,稳步推进高世代种子园建设,可实现种子园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凉山彝族自治州麻疯树现有天然群体种子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对该地区麻疯树天然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天然群体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麻疯树种子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39.71%~52.79%,均值为46.58%,群体间变异(46.58%)小于群体内(53.42%);红旗外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大,为18.64%;雷波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小,为4.51%;红旗外群体的重复力低于平均值,而雷波群体的重复力高于平均值,变异系数分析和重复力分析结果均显示,红旗外群体表型性状丰富,而雷渡群体表型性状不丰富。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凉山州地区麻疯树天然群体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5.
宽皮柑橘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宽皮柑橘的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规律,探讨柑橘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本研究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方差分析对239份宽皮柑橘的18种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差异分析,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相关性以及回归分析对宽皮柑橘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评价指标筛选。【结果】对239份宽皮柑橘表型多样性分析,变异系数结果表明种子数、固酸比、可滴定酸含量及单果重的性状变异比较丰富,果形指数、囊瓣数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特性相对稳定。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单果重、横径、纵径、囊瓣数、叶柄长、叶长、叶宽、还原糖含量及转化糖含量在每一级分布比较均匀,果皮光滑度、种子数及固酸比分级较少,且在每个表现型上的分布不均匀。对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宽皮柑橘资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美国的宽皮柑橘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和转化糖的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地理来源;来源于日本的宽皮柑橘单果重、横径和纵径大于其他地理来源,种子数显著少于其他地理来源;来源于长江流域的宽皮柑橘品种的果型、可溶性固形物、转化糖及还原糖含量大于珠江流域,但固酸比显著低于珠江流域。对野生品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3种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性状作方差分析,选育品种呈现果型大、果皮光滑、种子少、酸度低、糖度高等特点。系统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图均表明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在遗传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小果资源可作为一个独立类群,青皮蜜橘是一份独特的柑橘资源。主成分分析发现,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1.94%,表明这9个主成分包含了宽皮柑橘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表明,239份宽皮柑橘综合评价F值均值为0.480,来源于日本的爱媛21号的F值最高(0.664),来源于日本的扁橘F值最低(0.211)。18个表型性状与综合值F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果皮光滑度外的17个表型性状数据均与F值呈极显著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9个表型性状:纵径、果形指数、果皮光滑度、囊瓣数、叶柄长、叶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结论】宽皮柑橘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性状存在差异,筛选出的9个表型性状可作为宽皮柑橘的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任豆种源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任豆Zenia insignis种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从任豆分布区收集5省21县(市、区)的任豆种子,对种子表型6个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任豆种源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结果】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长厚比、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性状变异系数在5.76%~10.16%,其中,种子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0.16%,其次是百粒质量和种子长度,变异系数达8%以上,种子宽度变异系数最小,但变异系数也达5.76%。6个种子性状的重复力均在80%以上,其中,种子长度的重复力最高,达到98.1%,其次是种子厚度和种子宽度,均高达90%以上,种子长宽比的重复力最低,但也达到84.2%。不同种源种子性状与采种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呈负相关,其中,种子厚度和百粒质量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任豆种子长度、宽度、长宽比、长厚比、百粒质量与采种点年平均气温也均呈负相关,但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均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根据任豆种子6个不同性状指标,对21个种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任豆21个种源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划分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PCR 扩增并测序分析了18 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麻疯树种质资源的nrDNA ITS 序列,为今后麻疯树 优良种源的选择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测序结果表明,麻疯树各种质资源的ITS 序列为648~649 bp,G+C 含量 在64.10%~64.71%之间;各资源的遗传距离为0.000~0.069,平均值仅为0.010。进化树分析表明,18 个麻疯树种质资 源基本上聚为1 类,没有得到具有较高支持率的分支,且各资源的遗传差异系数极低。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麻疯树 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偏窄,遗传变异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地揭示油麦吊云杉天然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变异差异性,为油麦吊云杉的种质资源收集、遗传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个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种群13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种群间和种群内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性状间变异的相关性。【结果】①通过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在种群间,种实性状的平均变异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神木垒(20.02%)正干沟(19.20%)油房沟(19.16%)大川(13.70%),神木垒种群变异程度最大,正干沟和油房沟种群间差异性较小,大川种群变异程度最小。种群内,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19.50%)球果(15.86%)种鳞(15.26%)种翅(13.60%),针叶性状变异最明显,球果和种鳞的变异较小,种翅性状变异程度最小。②从相关性分析中表明,种实表型性状种鳞长、种翅宽、球果宽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群内变异起重要作用;其中,种群内多样性变化程度高于种群间,是主要变异。③根据聚类分析,4个种群的13个表型性状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油房沟与神木垒,种群的球果质量较大,针叶饱满厚实,均值较高,种鳞、种翅呈短窄型;第二类为大川,球果呈狭长扁短型,种鳞、种翅较大、针叶呈短窄型;第三类为正干沟,种鳞、种翅变化不稳定,球果质量最小,且分布海拔为最高。【结论】油麦吊云杉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种质资源表型与遗传多样性,为黄心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黄心树种群,从广州王子山森林公园、从化石门森林公园、惠州南昆山风景区等5个样地取样,测定黄心树表型性状指标与RAPD分子标记分析DNA片段多态性,探究黄心树种质资源表型与遗传多样性参数在群体间、群体内的分布与特征。【结果】测定的黄心树15个表型性状指标中,有12个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CV)低于其平均值,11个性状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高于其平均值,表明其表型性状变异程度小,但变异类型丰富。高引物解析强度(Rp)引物OPAA-16、OPBH-10和OPB-17可有效评估黄心树样本间的遗传多样性。基于表型性状对30份黄心树样本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10为阈值,广州王子山森林公园、从化石门森林公园与汕头南澳岛旅游区的样本的表征亲缘关系较接近。基于RAPD分子标记对30份黄心树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5时,可将所有样本分为5个类群,惠州南昆山风景区、从化石门森林公园与广州王子山森林公园的样本遗传距离较近,汕头市南澳岛旅游区与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的样本也表现出相似的遗传背景。对比广东地区黄心树表型性状与RAPD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发现二者类群中样本情况一致性较差。【结论】广东地区黄心树种质的表型与遗传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部变异都较为丰富,其中惠州南昆山风景区黄心树种群的表型与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树种遗传改良、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可于此处开展。  相似文献   

11.
以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叶片长、叶片宽、叶长宽比、叶形、树干通直度、树皮颜色和树皮形状)进行研究,探讨米老排种源间和种源内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8.08%)大于种源间变异(5.68%),种源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10%。在7个表型性状中,树皮颜色的变异系数值最大(21.16%),叶长宽比的最小(11.26%);在不同种源之间,广西德保种源性状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值最大(18.41%),广西龙州种源最小(16.10%)。米老排的树皮颜色随纬度增加而由深向浅变异,叶片则随纬度增加叶面积越大。8个米老排种源可划分为3个种源分布区,即东部的广东封开种源区,中部的广西上思和防城种源区,西部的广西德保、靖西、凭祥和龙州种源区。米老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家系间,而且主要是因纬度变化而导致变异。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陆地棉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并探讨核心种质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利用17个表型性状数据分析419份陆地棉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用Shannon-weaver信息多样性指数计算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用Nei’s 1973法计算表型性状遗传距离,并使用NTSYS-pc 2.20q软件对核心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用SAS9.2对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E),然后根据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计算出表型性状的最佳值。同时,结合主成分、回归和相关分析,研究核心种质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方法。【结果】核心种质表型性状分析发现,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子指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变异系数超过10%。而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以及上半部平均长度的变异程度较小,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方差分析发现,各表型性状地点间、年份间、地点和年份间、品种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表型性状差异较大,长江流域地理来源的种质生育期、伸长率、上半部平均长度、衣分等性状均高于其他的地理来源,西北内陆地理来源的种质纤维强度,单铃重、整齐度指数、株高、纺纱均匀性指数等综合性状最好,美国种质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性状优于其他国家的总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51—3.796,平均为1.715。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黄河流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丰富度最高,中国南部区域最低。类群聚类结果发现陆地棉整体分散,没有比较明显的类群关系,部分具有相似特点的种质聚类13个组群。核心种质综合评价表明在累计贡献百分比高于85%时,共发现7个主成分,陆地棉核心种质的表型性状综合值(F值)平均为1.740,来自澳大利亚的N74-250F值最高(2.302),辽阳绿绒棉的F值最低(0.624)。对17个表型性状与F值的相关分析,发现除马克隆值、子指和黄度外,单铃重、衣分、断裂比强度、上半部纤维长度等14个表型性状与F值间的相关性具有极显著差异,最后构建了以吐絮期、单铃重、伸长率、花期、马克隆值、株高、果枝数、纺纱均匀性指数8个表型性状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综合评价核心种质资源。【结论】中国保存的陆地棉核心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来源遗传变异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生态区的核心种质具有独特的性状特性。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地区麻疯树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揭示攀枝花地区麻疯树现有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麻疯树天然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5个群体、云南元谋的1个群体种子及叶片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麻疯树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22.00%-72.63%,均值为42.01%,群体间变异(42.01%)小于群体内变异(57.99%);米易和鳃鱼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2.81%和12.70%,而拉蚱和同德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0.50%和10.36%;鲢鱼和米易群体的重复力分别为0.27和0.29,均低于平均值0.35;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把攀枝花地区麻疯树天然群体分为5类,只有鳃鱼和米易群体聚合为一类,其余群体均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桂果蔗1号不同级数健康种苗的生长特征和变异特性,为提高果蔗健康种苗生产用种质量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桂果蔗1号组培苗、第一级种茎和第二级种茎苗期生长表型性状进行连续观测,分析3个不同级数果蔗幼苗的苗数、株高、地径、叶片数及+1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7个表型性状的生长特征和变异稳定性。【结果】不同级数果蔗种苗生长特征差异明显。第一级种茎和第二级种茎各方面生长特征相近,且均显著优于组培苗(P< 0.05),但第二级种茎各方面表现仍明显优于第一级种茎。桂果蔗1号健康种苗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5.48%,变异幅度为3.01%~11.88%,变异幅度最大的是苗数,最小的是地径。除了第二级种茎+1叶叶宽变异幅度有所上升外,其余6项表型性状变异均伴随着级数的增加而趋向稳定。3个不同级数种源所有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2%~8.25%,以组培苗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8.25%),第一级种茎苗次之(4.88%),第二级种茎苗最小(3.32%)。说明组培苗性状分离最大,高级苗(第二级种茎)性状较稳定。【结论】桂果蔗1号健康种苗第二级种茎的生长特性综合表现显著优于第一级种茎和组培苗,遗传变异也较稳定,为生产栽培最佳用种。  相似文献   

15.
对10个不同种源麻疯树种子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个不同种源中,红河种源麻疯树的种子百粒重最大,元谋种源麻疯树的种子出仁率最高,双柏、攀枝花、双江3个种源麻疯树的种子含油率均较高,双柏、永仁、会泽3个种源麻疯树的种仁含油率均较高.研究结果为麻疯树种子的收购及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揭示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种群种实表型分化程度和地理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泽库、甘肃天水及四川省若尔盖、九寨沟、阿坝、红原、壤塘、理县、小金和松潘县境内的10个紫果云杉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每个种群选择30个单株,每个单株采集60枚球果,测定其中30枚球果的球果长、球果宽(中央直径)、种鳞长、种鳞宽、种翅长、种翅宽(最宽端),并计算球果长宽比、种鳞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比较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性状值的差异;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分化系数,分析种实表型性状的离散程度和分化程度;采用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最后依据平均欧氏距离对10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紫果云杉9个种实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0个种群各种实表型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壤塘(29.45%)阿坝(22.48%)九寨沟(17.93%)松潘(17.76%)红原(17.39%)小金(17.03%)泽库(16.48%)若尔盖(15.66%)理县(15.10%)天水(13.95%);紫果云杉球果、种鳞、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46.17%,27.06%和40.42%,变异系数分别为15.11%,19.70%和21.02%,其中以种鳞的变异系数和表型分化系数均相对较小,表明其性状最为稳定;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小于种群内变异(62.12%),为37.88%;除球果宽与种鳞长宽比以及种翅长宽比与球果长宽比、种鳞长、种鳞宽、种鳞长宽比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紫果云杉其余种实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紫果云杉的10个种群大致划分为3组:壤塘、阿坝和小金种群为一组,天水、理县、若尔盖、松潘、九寨沟和泽库种群为一组,红原种群单独为一组。【结论】紫果云杉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各个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32个种源地的苦楝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32个种源的种子表型性状中长、宽、平均单粒质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种子表型较为丰富;不同种源间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的大小顺序是:种宽>种长>平均单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仙游种源,最小的为莆田种源;苦楝种子表型性状与11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种子表型性状中种长和种宽累计贡献率达98.14%;32个种源可以聚为4类,第Ⅰ大类为仙游种源,其变异系数最大,第Ⅱ大类为德化、屏南、莆田、松溪种源,这些地区种子较小,但种子质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花序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以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花序表型性状的观测和描述方法参照《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澳洲坚果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范》,数据统计分析应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结果】40份供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中90%种质小花为乳白色、50%种质小花自花序轴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77.5%种质无批次开花;花序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30%,小花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60%。聚类分析将40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4.79时分为2个组群,组群内的种质资源以花序长度和小花数量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将6个表型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花量、花色、开花顺序因子),解释的总变异为71.752%,更为直观地展现了花序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结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花序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花序长度、小花数量、小花颜色和小花开放顺序是花序表型性状多样性构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9.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20.
川西云杉天然林分布特点和种内群体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揭示川西云杉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方法】以川西云杉天然分布区内12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每个群体的30个单株为试材,测定其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12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川西云杉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39.69%,34.19%,27.20%和45.82%,以种鳞的最小,其性状稳定性较高;群体间变异(36.53%)小于群体内变异(63.47%);以川西云杉全分布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小生态分布区;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川西云杉的12个群体划分为3类,白玉群体单独聚为一类,九龙、雅江和色达群体聚为一类,其余8个群体聚为一类。【结论】川西云杉天然林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群体内分化明显高于群体间,因此在遗传改良工作中进行优良群体选择和利用时,应该加大对优良个体选择和利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