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西北高原鼠荒地危害程度分级及适应性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食草型小动物,其啃食、掘洞、刈割、贮草行为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既具有破坏损伤系统的负面效应,也有利于维持和稳定系统的正面效应,这种益害转化完全取决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害鼠种群及其数量。通过对川西北的阿坝州、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的42个高寒草地样地的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和已有文献的采集分析,明确了草原害鼠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定义了鼠荒地的概念,对鼠荒地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4个等级;依据指标因子重要性排序,分级指标包含害鼠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3个主因子群;总洞穴数量、有效洞口数等11个单项因子;并对不同危害程度的鼠荒地提出了封育自然修复、人为干预修复、半人工草地改建和人工草地重建4种草原鼠害适应性管理策略,对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原害鼠适应性管理和害鼠灭除后二次发生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1术语和定义 1.1草原鼠荒地主要因啮齿类动物活动和超载过牧等原因引起草原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其植被覆盖度低于20%,地上植物生物量低于原生草原的20%.含黑土滩、沙化等严重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3.
《四川畜牧兽医》2012,39(7):61-62
2012年6月26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作为“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子项目承担单位,参加了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的项目启动仪式,并与项目牵头单位科刨控股集团签订了子项目“红景天在高寒沙化草地生态适应性及沙化防治技术研究”的技术服务协议。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海西州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慧清  李世雄 《草业科学》2010,27(6):153-157
根据2005-2009年对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地资源的监测结果发现,目前该州天然草地可划分为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草甸、低地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6类;海西州可利用草地面积不断减少,与2007年相比,2008年和2009年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分别减少226.07和169.31万hm2;各类型草地鲜草总产量大幅度降低;草地连年超载过牧,且逐年加重,2005、2007和2009年全州草地分别超载13.97、26.56和33.94万羊单位;草地生态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分析海西州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建议对现有天然草地实施封育保护,加强人工草地建植,调整畜群结构,严格控制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高寒草原退化沙化成因分析——以红原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西北高寒草原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同时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以川西北的红原县为例,采用3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高寒湿润条件下草原的退化、沙化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草原的退化、沙化是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和水文母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成因包括过渡放牧,滥垦乱挖和疏干沼泽等因素。其中,自然成因是造成研究区沙化的基础性因素,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大大加速了草原的沙化;而人为因素是造成由沼泽草甸-草原草甸-草原草地-退化草地退化的主要成因,其中以过度放牧最为普遍和严重。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地区沙化草地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地区沙化草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恢复是沙化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分析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因子与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较少。为明确高寒草原沙化草地土壤因子与地上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于2014年7月,在川西北高寒地区通过调查和采样分析来研究不同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不同土层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沙化,草地草本群落由湿生型向旱生型转变;沙化草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沙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土壤碳、氮、磷含量降低;5~15 cm土壤水分、0~15 cm土壤铵态氮含量、0~15 cm土壤全磷含量和地上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显著(P<0.05)相关。在高寒草地沙化治理过程中,恢复地上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草原》2022,(1):41-47
草原鼠荒地是草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草地畜牧业生产。为探索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原鼠荒地优化的植被恢复模式及恢复效果,以未进行植被恢复鼠荒地草地为对照(CK),比较研究围栏封育下的肥料添加(FG)、肥料添加+响。结果显示:(1)与CK相比, FAGSR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提高126倍、 3271%、 14倍,同时, FAGSR植被高度和地上生物量较FG分别显著提高153个处理对土壤容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FAGSR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K,且增加了48FG、 FG与CK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土壤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8.
根据《青海省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实施方案》,青海省都兰县2006—2010年对低地草甸、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5类天然草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07—2009年该县可利用草地面积逐年减少,分别减少4.48万、7.29万、10.24万hm2;各类型草地可食鲜草产量降低,每公顷草地鲜草产量下降幅度达170~342kg;草地超载过牧,且逐年加重,2006—2010年全县草地分别超载2.47万、20.41万、26.13万、23.18万、8.02万个羊单位;草地生态已遭破坏,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其施肥改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为高寒沙化草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了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探讨施肥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针茅为玛曲当前高寒沙化草地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亚优势种高山唐松草和乳浆大戟,而优势种异针茅的生态位宽度仅为0.941。在沙化草地植物群落中,优势种并不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且地位不稳定。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具有大的生态位重叠值,其中高山唐松草和乳浆大戟种群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竞争也较强,高寒沙化草地的演替方向将是杂类草取代禾草的优势地位。施肥可增加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其中氮磷配施和氮磷有机肥配施分别比对照的丰富度提高42.9% 和44.7%。氮、磷和有机肥混施后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与对照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施氮磷肥后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也与对照之间达极显著差异;采用氮、磷和有机肥混施的方案可最大限度的增加沙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地上生物量增加2.5倍。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综合考虑,氮、磷和有机肥混施为高寒沙化草地施肥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0.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演替状况,对恢复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样方法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20个样地的植物种群进行系统调查,并计算其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该草地当前的优势种为异针茅(Stipa aliena);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亚优势种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和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为0.974,而优势种异针茅仅0.941,说明优势种并不具有最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群落中的地位也不稳定;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具有大的生态位重叠值,其中高山唐松草和乳浆大戟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达0.987,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竞争也较强,表明高寒沙化草地的演替方向将是杂类草取代禾草的优势地位,如不及时治理,草地将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黄河源区高寒草原退化沙化明显。研究了黄河源区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随着退化加剧,禾草地上生物量减少显著,杂草类植物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不受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高寒草原土壤表层0~20 cm的植物根系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倒“V”型变化。高寒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呈“V”型变化规律,随着退化程度增加,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的关系由显著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随着高寒草原的退化程度加剧,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硝态氮、速效钾的含量和土壤紧实度都减小。随着高寒草原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贫瘠化不断加剧,到重度退化阶段,旱生沙生植物出现,呈现沙化初始景观。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恶化不断加剧,退化、沙化十分严重。本文着重分析阐述了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沙化面积、分布、沙化原因以及综合治理情况。根据新巴尔虎左旗沙化草地实际,以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牧业生产发展为原则,结合当年积累的经验,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治沙模式,将草原沙化综合治理技术组装配套,创立具呼伦贝尔特色的草原沙化综合治理技术示范推广区,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防沙治沙工程中,实现风吹草地见牛羊草原新面貌。  相似文献   

13.
海北祁连县西端的央隆草原是高寒干旱气候区,以纯牧业为生产方式,近年来草地退化严重。通过分析,草地退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破坏了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草地退化;其次是气候变化影响和风蚀作用致使草地进一步退化乃致沙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新疆草原蝗害严重、蝗灾连年暴发,草原退化、沙化加剧,严重影响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生态安全和农牧民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示范区项目建设以控制蝗害、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环境为目标,把生态保护与草原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草地畜牧业生产动态平衡系统,优化草地生态环境,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匮乏的草地资源在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原分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类型;按照草地利用现状,分为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土地利用格局。以原生草地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草地碳贮现状,探索其碳的增贮潜力。结果表明:原生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退化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草甸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土壤-植物系统中总有机碳贮量分别为45.07±0.68,30.41±0.5,84.21±0.61,66.11±0.62,98.85±0.11,80.02±0.22,43.77±0.16tC·hm-2,其中原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对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具有显著的碳增贮潜力,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碳增贮潜力分别为18.82±0.51,18.15±0.15,14.65±0.78,1.29±0.21tC·hm-2。气候变化导致的青藏高原干暖化,对高寒草原有机碳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化草甸向高寒草原的演替上。  相似文献   

16.
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态位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探讨补播禾草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播第2年各处理的重要值均以异针茅为最大,说明补播没有使异针茅的优势地位受到太大影响,异针茅为玛曲当前高寒沙化草地的优势种,乳浆大戟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92,生态位重叠最大发生在紫羊茅和异针茅,以及紫羊茅和乳浆大戟之间,为0.997。补播后随着禾草种类数量的增加,能提高高寒草地的质量,是提高退化高寒草地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改造鼠荒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鼠荒地是害鼠破坏草原植被以后形成的次生裸地。在鼠荒地上 ,原生植被破坏率达80 %~ 90 % ,并滋生一、二年生杂草 ,植被稀疏 ,群落结构简化 ,植被盖度不及 10 % ,地上植物量为37.5~ 152 .5kg/hm2 。土壤侵蚀严重 ,地表形态支离破碎 ,并出现沙化特证 ,对周边草场构成沙尘暴和扬沙威胁。进一步对鼠荒地的发生与发展、鼠荒地的生态环境特征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述 ,并针对鼠荒地提出了几项有效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体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体的减少都较为显著。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显著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9.
浅谈青海省海西州草原水利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西地区属典型的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最大特点是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过度放牧、滥垦乱挖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海西州草地的退化、沙化,严重制约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海西州草原生态的现状,提出应围绕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积极探索适合海西州草原水利建设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寒草地是黄河上游主要的生态屏障,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影响,草地沙化现象严重且监测和治理困难。因此,分析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光谱特征可为该区遥感监测及沙化程度精细识别提供充分的地面验证信息。研究基于玛曲县野外实测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地的高光谱信息,利用多种光谱变化方法对其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极重度沙化的光谱曲线表现出典型荒漠化土壤的特征外,其他沙化程度草地的红谷、绿峰及三边参数均与绿色植被光谱特征保持一致,其中720-1 000 nm是区分不同程度沙化类型草地的最佳波段,而在510-560和650-690 nm波段范围内的红谷和绿峰区分度不理想。利用一阶微分和包络线去除的光谱转化方法,对草地光谱反射率曲线进行处理,发现较好的可用于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区分的特征波段和参数有510-560、650-700 nm、红边幅值以及包络线去除后600-700 nm处的吸收深度,经过波段运算后的比值植被指数、绿红植被指数指数在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区分作用明显,同时对植被指数进行阈值化处理,可作为识别不同沙化程度草地的提供判别依据,研究成果为高寒区沙化监测及沙化程度精细识别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