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雀在我国为“三有”野生动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黄雀的繁殖习性及活动规律,为以后的保护救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繁殖种群于2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形状为杯形或深坛形,伪装得酷似浓密枝叶。冬季繁殖产卵高峰在3~4月,巢卵数(4.0±0.9)枚,卵重(1.01±0.25)g,卵长径(16.8±0.8)mm,卵短径(12.2±0.4)mm;孵化期(14.4±0.21)d,刚出壳雏鸟重量(1.276±0.049)g,巢内育雏期(17.6±0.1)d;孵卵雌鸟食物供应主要由家族雄鸟和其他亲鸟负责;亲鸟采用嗉囊携带方式运送食物,雌鸟嘴对嘴地喂食给雏鸟,雄鸟也喂雏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白鹡鸰雏鸟4~12日龄亲鸟每日5:00~19:00时育雏的次数和对雏鸟拴颈所得的食物,据126小时统计,共育雏1050次,主要为昆虫。记载了雏鸟的形态变化、体重、体长和外部器官等的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3.
5月31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灵山秀水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放飞了第一只朱鹮……这是动人的时刻,朱鹮拍打翅膀的声音让人振奋!这是我国进行世界首次朱鹮异地野化放归仪式的一个镜头,这一天,是"东方宝石"朱鹮保护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我国人工繁育朱首次野化放归,标志着朱鹮保护由单纯的人工抢救开始转向回归自然的新阶段,朱鹮抢救保护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根据国家林业局的介绍,全国4处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512只,野生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到500多只,朱鹮总数已达到1000多只,已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时讯     
陕西人工饲养朱鹮达到373只经过25年的研究与保护,陕西朱鹮保护工作者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记者近日在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了解到,陕西人工饲养的朱鹮已达到373只。陕西人工朱鹮种群主要分布在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和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洋县于1990年建立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当年从野外取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4到1995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均获得成功。截至目前,洋县人工饲养的朱鹮达到163只。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于2002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从洋县一次调运60只朱鹮到楼观台…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首次对饲养朱鹮放飞前的野化训练进行了研究.在释放地建造一个封闭的大网笼作为野化场所,其中包含野生朱鹮生活的各种栖息环境.2年中各有12只朱鹮在网笼中进行野化训练.研究个体在释放到网笼之初有不同程度的惊吓飞撞反应,当天不能上树夜宿,亦不能进入水田觅食.野化过程中,朱鹮能较快适应网笼内的各种夜宿、觅食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飞行、警戒能力.野化前后期相比,朱鹮对水田和沼泽的选择比例以及日间行为节律有显著变化.亲鸟饲养幼鸟、模拟亲鸟饲养幼鸟和人工饲养成鸟对不同觅食地的选择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成鸟更容易接受深水环境,而幼鸟能更早上树夜宿.恰当的佩戴无线电发射器和减少人为干扰是野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红尾鸲(灰顶红尾鸲)Phoenicuru sauroreus(Pallas)是一种食虫鸟类。笔者从1985~1986年4~6月,于北红尾鸲育雏期,在徂徕山林场光华寺营林区,对该鸟育雏习性和雏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根据雏鸟食性、食量,可推知一窝北红尾鸲在育雏期消灭害虫的个体数量,对农林生产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集粹     
首批野化放飞朱鹮已适应野外环境并开始繁育本刊讯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消息:据野外跟踪监测结果,去年5月底在陕西宁陕县首批正式野化放飞的朱鹮经历四季野外生存,特别是安全度过冬季食物短缺期后,于今春开始繁育后代,目前已繁育出幼鸟。这标志着我国朱鹮野化放飞取得重大突破。到2007年底,我国朱鹮总数已达1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个体550多只,人工繁育种群个体462只,基本摆脱灭绝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红交嘴雀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红交嘴雀在莫尔道嘎地区的繁殖行为和活动状况,为日后实施保护救护和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观察发现红交嘴雀2月中旬开始营巢,下旬开始产卵,每巢产卵3~5枚,多4枚。卵长径24.10±0.47 mm,短径19.15±0.27 mm,卵重2.98±0.07 g,孵化期17.10±0.24 d。育雏期18.42±0.32 d,育雏期平均每天递送食物13.6次;亲鸟有夜间不回巢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噪犀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情况。噪犀鸟的饲养环境需要注意防暑、保暖、通风与采光的需要,饲料以谷物和水果为主,人工鸟巢的制作应充分考虑亲鸟体形的大小与雏鸟活动的要求。在广州地区的气候环境下,噪犀鸟5~8月份繁殖,每窝产卵2枚左右,孵化期约30天。在繁殖期,亲鸟对人工鸟巢进行啄土封门,雌鸟在巢内孵卵,雄鸟通过狭窄的洞口供给食物。  相似文献   

10.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及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伟  王军 《辽宁林业科技》1998,(6):10-12,23
北红尾鸲在辽宁省为夏候鸟,居留期长达半年。以多种昆虫为食,这些昆虫多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在抑制森林虫害的发生,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有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宽甸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观察,报道了该鸟的求偶与交尾、营巢与产卵,孵卵与育雏等繁殖习性,并对雏鸟的生长变化及食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有助于对该鸟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和人工招引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直通车     
陕西省科研人员经过努力,终于破解了朱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亲鸟拒绝育雏的世界性难题,今年人工种群亲鸟自然育雏成活四只,朱“父母”终于可以自己抚育孩子了。这也为朱人工种群野化放飞和再引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据陕西洋县保护站提供的资料,今年朱整体繁殖情况喜人,共成功繁殖幼鸟一百零二只,其中野生朱繁殖成功五十五只,人工种群繁殖成功四十七只,朱年增长量首次突破百只大关。目前,陕西省朱种群数量达到三百三十一只,濒危状况有所缓解。同时野生朱的巢区范围不断扩大,在当地三岔河和秦岭深处的华阳镇,都首次发现了新的巢区…  相似文献   

12.
1999-2002年在哈尔滨动物园对21只健康成长的笼养大鸨(Otis tarda)雏鸟进行了人工育雏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育雏方法和经验,并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如: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蹠、嘴裂、中趾及头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鸨为早成鸟,其初生体重为86.31+3.56g(n=21),其新出雏雏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36℃,以后每天降低一度,大鸨的饲喂实行少吃多餐的原则,雏鸟生长发育中雌雄体重从第六周有明显差异,第十四周雄鸨体重是雌鸨体重的1.8倍,可以从体形上明显区别雌雄;雌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大鸨雏鸟各器官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13.
对7只野生白琵鹭雏鸟进行人工育雏试验的结果表明,白琵鹭雏鸟体重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W=A(1-Le^-bt)^c,体长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L=A(1-Le^-dt)^c其生长发展迅速,体长、嘴峰在80日龄时接近成体,跗,翅长,尾长在45-50日龄时接近成体,饲养期120天,育雏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草鸮雏鸟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鴞Tyto capensis chinensis面似猴子身似鹰,又称猴面鹰或猴面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它主要分布于原苏联西部,50年代曾在我国福建、广西等省区发现过。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屡有发现,尤其是每年6~9月份,在湖南省西部地区的不少乡镇时有人将捕获的猴面鹰雏鸟在集市上销售。由于该鸟食量大,雏鸟采食能力差、抗寒能力弱等原因,雏鸟往往几天后就造成死亡。故此,人工饲养猴面鹰雏鸟,对于保护和发展野生资源意义重大。1994年8月,我们将依法没收的3只猴面鹰雏鸟进行人工试养。经过近3个月的精心喂养,有两只先后自然迁飞,1只人工放飞。其饲养方法是:1 饲养场地 应选择比较阴暗的楼梯间或柴  相似文献   

15.
朱鹮又称朱鹭或红鹤,是一种珍贵涉禽,为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朱鹮的重新发现,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野生种群分布的国家。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者对朱鹮开展了艰难的拯救工作,保证了在自然状态下朱鹮的正常繁殖。截止1992年共繁殖32窝,产卵104枚,孵出幼鸟80只,离巢66只。其间共抢救成活雏鸟15只,目前朱鹮保存数30多只,其中人工饲养15只。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在当地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已成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的前线指挥所。通过向当地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及法制宣传,群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为朱鹮种群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10多年的调查和科学研究,基本弄清了朱鹮的历史分布、濒危的原因、年周不同阶段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必须在害虫产卵之前,繁育和贮备大量赤眼蜂,以便适时施放,消灭害虫于卵期。因此,冷藏寄主卵和寄生卵是赤眼蜂数量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工繁育中的主要问题。本试验主要探讨赤眼蜂和柞蚕卵的冷  相似文献   

17.
《湖南林业科技》2019,(3):F0002-F0002,F0003
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1992年7月,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珍稀雉类人工驯养繁育、人工孵化育雏、饲料配制、疾病防治等研究,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腹角雉人工繁育种群,鉴于中心在珍稀雉类人工繁育领域上取得的成绩和建立的工作基础,2003年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建立“湖南雉类种源繁育基地”,该项目是我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物种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灰椋鸟繁殖习性及其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灰椋鸟在滕州4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4~7枚,平均卵重6.1g,孵卵期14~15天,卵的孵化率92%,雏鸟巢期17~21天,每天8:00~11:00、16:30~17:30为育雏高峰期。灰椋鸟的食物主要是农林害虫,有蝗虫、螽斯、蝼蛄、金针虫、金龟子、象甲、叶甲、尺蛾、舞毒蛾、胡蜂、牛虻、象鼻虫、地老虎、玉米螟、粘虫、麦叶蜂等。  相似文献   

19.
从育雏场建设、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叙述了白颈长尾雉人工育雏技术,其中育雏场建设包括育雏场址选择与建筑布局、育雏室建设和育雏设备;饲养管理包括育雏前的准备、雏鸟的培育和育雏环境控制.同时,对育雏过程中笼舍温度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笼舍中散热器和数显温度调节仪探头位置,室温对数显温度的影响等,比较得出了最佳的加热方式和最小...  相似文献   

20.
山鶺鴒每年5月上旬由南方迁来青岛地区进行繁殖。很快成双栖息于阔叶树疏林中,大都在林间空地、沟河畔等地活动觅食。多筑巢于刺槐及黑弹树的水平树杈上,6月20日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以5枚为多。孵化期高峰为6月中旬,孵化率为98.4%,孵化期13天。两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3—14天,最早出飞为6月24日,最晚为7月11日。育雏期全部以农林害虫为主,有鳞翅目、鞘翅目昆虫,也有蜘蛛及蝇类等。至9月底全部迁回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